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的地表地质构造、浅层探测与深部探测等资料基础上,利用高精度地震局域网的数字地震记录,分析了延庆矾山次级盆地北缘断裂上的微、小地震活动特征, 及其与地表活断层和深部地壳结构关系. 通过对地震局域网获得的微、小地震的精确位置、震源机制解及其特点的分析,厘定了地表活断层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属旋转平面状正断层,揭示了延怀盆地区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壳脆韧性变形随深度的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62.
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的分布具有线性展布特点,可以划分出两组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一组走向北东,另一组走向北西西。同方向的条带具有相互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特点,不同方向的构造带相互交切,形成一幅网络状图象。沿着这些梯级带存在断裂构造,它们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有过构造运动,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在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晚第三纪至早第四纪活动断裂和中强地震在空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在现今构造活动不太强烈的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可以认为是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3.
华北克拉通破坏区是历史破坏性地震频发区,震源机制解和地震地表破裂带等反映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新生走滑断层,很难用地壳的伸展构造系统来合理解释.首先对1679年三河-平谷M8.0级地震的大厂隐伏凹陷西边界夏垫断裂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上盘钻孔地层进行标定,然后在河套断陷盆地带大青山南麓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识别出2期角度不整合面(UC1和UC2),并进行了系统测年,综合近年来活动断层比例尺填图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明确指出,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区,代表新生代早期地壳伸展运动的铲形正断层的活动性在上新世至第四纪早期逐渐减弱,到晚更新世早期基本停止活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大青山构造运动为华北克拉通破坏区最新一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区域剪切应变条件下新生走滑断层形成和扩展,并伴随相关地震活动.最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以及其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强烈东向推挤作用.这些新认识对深化华北克拉通破坏区地震发震机理研究,理解板内最新变形动力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4.
首都圈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震学参数研究构造脆性变形的方法 ,着重分析了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的关系 ,展示出该地区断裂活动的定量性规律 ,由此获得了首都圈地区上地壳变形的物理模型。结果表明 :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及其震源机制分布特征与断裂活动性质吻合较好 ,NE或NEE向和NWW向 2组断裂构成共轭断裂 ;沿NWW -SEE向的张家口 -渤海湾断裂带两侧形成了燕山块体、晋北块体、太行山块体和冀中块体的基本活动体系 ;在NWW -SEE向串列状的块体边界上形成一定量的NWW向地震活动密集带 ,而在与其共轭的NE或NEE向断裂交汇点附近具有发生中强震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65.
玉树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玉树地震序列自2010年4月11日至9月15日由台网记录到的1 832个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1 670个地震重新定位的震源参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5 km以内。重新定位后的Ms 7.1级主震发生在无地表破裂段,余震活动向两侧破裂扩展。余震沿地表破裂带基本呈线性分布,剖面上显示为近垂直的结构面,在北西端无地表破裂出露处,出现近垂直于断裂方向较宽的北东向地震密集带。震源机制解显示的主压应力方向斜交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与震源破裂都表现为纯左旋走滑的错动性质,而在北西端主压应力方向偏转为近垂直于断裂带的方向,此处较宽的北东向地震密集带可能由近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的共轭破裂所组成。余震的后期活动与发展并不局限于主震形成的破裂带内,更多的受局部应力调整被触发而产生新的破裂。  相似文献   
66.
震源机制解分类与川滇及邻近地区最新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位错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地震分类的理论基础,利用美国哈佛大学1977—2008年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地震三角形分类法,研究了中国川滇及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124例,从地壳脆性变形的角度分析了川滇次级块体的变形形式。结果表明:整体上川滇及邻区的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征,受青藏高原SE方向的挤压,沿着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产生了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带;同时,受缅甸弧挤压和四川盆地的阻挡,在缅甸弧前端和龙门山断裂带等地形成了强烈的挤压区,在云南大部分区域形成了扇形剪切应力变形区;而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所产生的大的剪切位移和变形直接作用在红河断裂带上,造成红河断裂带呈右旋向SE方向错动,引起其后延金沙江断裂至丽江-小金河断裂之间形成大的应力拉张区,构成了现今川滇及邻区地壳变形的最新格局  相似文献   
67.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壳缩短"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并结合以往历史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统计,提出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时,极震区地震断层两侧的"避让带"宽度为25m。在"避让带"之内,只能建造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2层以下的建筑物,应明确禁止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相似文献   
68.
于贵华 《地震地质》2008,30(2):573-575
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季节,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1次学术讨论会———活动构造学、新构造学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化积淀厚重、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北京中震创业工程科技研究院、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天津市工程地震研究中心、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内蒙古地震工程研究勘察院、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办公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泰安市政府、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山东省地震局的有关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邓起东先生,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锡伟研究员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照1)。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天津、青海、宁夏、山东、湖南、西藏、安徽等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的局长、副局长,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总工,以及来自全国40多个单位的230余位老中青地学科研工作者。与会代表中最长者已年过7旬,最年轻的是今年刚通过面试的硕士研究生。本次研讨会是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研讨会,230多座位的主  相似文献   
69.
以汶川地震地表形变带的实地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沿实测地震地表变形剖面建筑物破坏情况的调查与测量,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表变形类型及其建筑物破坏特征,定量化地讨论了地表变形梯度与建筑物破坏程度间的关系.提出无论地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何种类型的断层陡坎,强变形均局部化在宽10~30 m的地表破裂带内;建筑物受损情况最直接的影响是建筑物所处地点的地表变形梯度,地表变形梯度大于0.1的地段,建筑物均完全被摧毁;地表变形梯度在0.07~0.1间的地段,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产生倾斜及强烈变形等;地表变形梯度在0.03~0.07间的地段,建筑物可能受到中度损坏,产生倾斜及变形等,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建筑物一般不会倒塌;地表变形梯度小于0.03的地段具有抗震设防能力的构建筑物一般只会受到轻度损伤或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70.
为深入理解汶川地震破裂的构造运动机制,本文选取典型的观测点,利用多种地质地貌标志测绘分析得到了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裂的近地表三维同震滑移矢量.结果显示,北川-映秀断裂上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北西盘沿88°方位角水平滑移2.58 m、垂直滑移3.70 m;安县-灌县断裂上的白鹿-汉旺破裂北西盘沿134°方位角水平滑移1.63 m,垂直滑移2.00 m;小鱼洞破裂带南西盘沿76°~79°方位角水平滑移2.15~2.71 m,垂直滑移1.36~1.51 m.平行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白鹿-汉旺破裂段合计形成1.72 m右旋走滑和3.49 m垂直断裂带的NW向水平缩短,总滑移方向(106°)与断裂带整体走向(42°)呈64°夹角,整个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结合震源过程反演成果的分析显示,斜滑的白水河-高川破裂段和逆冲型白鹿-汉旺破裂段可能是在汶川地震中最大的一次子事件过程以滑移分解的形式而同时破裂形成的,滑移分解作用使两条断裂以斜滑与逆冲组合的力学性质产生破裂而非相同件质的斜滑破裂.小鱼洞破裂以低角度斜滑为主,可能是安县-灌县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以滑移分解形式同时破裂的纽带.小鱼洞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长期处于斜向挤压的构造环境的产物,不只是逆冲断裂系中的捩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