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63篇 |
地球物理 | 163篇 |
地质学 | 249篇 |
海洋学 | 82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24篇 |
自然地理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
53.
54.
世界应力图(WSM,World Stress Map)计划的应力指标,目前已累积数据共计10 920个,这些应力指标代表了该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实际观测方向;与此同时,可以假定全球各个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表征了相应各板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长波分量.根据应力场的叠加原理,得到由该地区局部构造运动等因素贡献的短波分量的相对大小和方向.将全球划分成2.52.5的基本单元,对每个单元的WSM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分析,得到其平均应力观测取向,利用HS2-NUVEL1全球绝对板块运动模型计算应力场的长波分量;平均观测应力取向和长波分量取向之间的夹角,决定了相应短波分量相对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小及其取向的范围,并反映了特定研究地区局部应力场对总应力场的贡献程度.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全球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各板块的平均效果,长波分量与短波分量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程度相当.对于某些大陆板块内部,局部构造活动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控制着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相似文献
55.
56.
天山南缘从柯坪阿恰经巴楚三叉口到巴楚五道班的100余公里的316国道北侧的奥陶系中发育了一条1~2 km宽的碳酸盐岩岩溶带。在该带的鹰山组中发育了一条900 m宽的风化壳沉积(古土壤)和约30多个大型古溶洞。其中以硫磺沟2号溶洞最为典型,该溶洞位于一个很窄的倾角大于70°的走滑断裂带内,古钙华一般产在溶洞和裂缝中,作为充填体出现。硫磺沟2号溶洞的古钙华多呈黄褐色-黑色,普遍含石油。古钙华纹层发育,根据结构、颜色及形态等可以分为六种,分别为层状纹层、波状纹层、包壳状纹层、束状纹层、丘状纹层或半球形丘状纹层和杂乱纹层,这些纹层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反映了其成因与菌藻或微生物有关;构成纹层的方解石主要为针状、柱状、细晶状和粗晶状等。钙华方解石晶体之间缝隙和孔隙非常发育,是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物性研究表明,硫磺沟2号溶洞古钙华的孔隙度介于3.81%~13.91%之间,平均7.21%,从孔隙度值来看属于致密储层(10%);但渗透率很大,介于(2.99~87.60)×10-3μm2之间,平均48.99×10-3μm2,从渗透率看是一种较好的储层。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与古钙华特殊的内部结构有密切关系,钙华以晶间缝为主,具有紧密堆积的结构,虽然孔隙度不大,但是晶间缝在三维上构成了网络系统,导致渗透性很好,被称之为“致密高渗”储层。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柯坪奥陶系露头硫磺沟2号溶洞及现代九寨沟溶洞的研究,发现岩溶过程中的化学沉积形成的钙华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钙华是很好的储集空间;二是钙华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文章旨在探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露头钙华相、钙华岩石学及钙华地球化学证据,以支持钙华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的解释、及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油气藏的储集空间和油气成藏意义。 相似文献
57.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58.
59.
60.
正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后近十年来,多学科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孕震构造特征及地震的成因机制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约束信息,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变形特征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发生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的系统对比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几何形态十分复杂,深部速度结构极不均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