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63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牛庄洼陷沙河街组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阳  王建伟  赵密福  高侠 《地质科学》2008,43(4):712-726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发育有超压系统,这对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超压系统现今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约束下数值模拟方法对牛庄洼陷超压系统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超压系统的主要形成机制。牛庄洼陷在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的下亚段和中亚段存在着超压系统,最大压力系数可以达到1.8,最大剩余压力超过了20MPa。自沙三段上亚段沉积期开始,超压系统开始发育。到东营组沉积期末,超压系统经历了大约10Ma的泄压过程。自新近系馆陶组沉积期,超压系统再次迅速增压,逐渐接近现今发育状况。上覆地层沙三段上亚段高沉积速率导致了超压系统的形成和早期剩余压力的增加,而水热增压和烃类物质大量生成联合造成超压系统晚期迅速增压。超压系统演化规律揭示出在油气主要运移期研究区古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状况,这为进一步开展牛庄洼陷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中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对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为原岩来源提供了制约,表明扬子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的裂谷岩浆活动中发生了显著的陆壳生长.对这些锆石的不同区域进行的U-Pb和Lu-Hf同位素分析和比较表明,不同成因的锆石在^206Pb/^238U年龄、初始Hf同位素组成、Th/U及Lu/Hf比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与年龄较老的岩浆核部和幔部相比,年轻的变质增生边具有低的Th/U和Lu/Hf比值但高的εHf(t)值.不同成因锆石的Th/U和Lu/Hf比值存在着正相关性,表明变质作用对锆石的U-Th-Pb和Lu-Hf同位素体系有着相似的影响.高级变质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岩浆锆石增生边^176Hf/^177Hf比值的显著升高,导致变质新生颗粒或增生边类似于新生地壳的高εHf(t)值假象.对榴辉岩和片麻岩锆石核部的分析发现,镁铁质和长英质原岩在大约750 Ma左右形成一个双峰式火山岩套,另外包含少量的年龄约为2.15 Ga的陆壳.初始Hf同位素组成可分成两组:第一组具有正的εHf(t)值,为5.9±0.9~12.9±0.7;第二组εHf(t)值在零左右,为-4.3±0.5~2.3±0.3.正的εHf(t)值与较年轻的模式年龄相对应,负的εHf(t)值与古元古代模式年龄相对应.前者表明,在扬子陆块北缘裂谷岩浆作用将亏损地幔物质加入到大陆地壳中,同时在新元古代中期的裂谷构造带中存在同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因此,在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岩浆活动中,既有新生地壳生长和即时再造,也有古老地壳再造.  相似文献   
33.
A scheme for estimating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using AMSU-A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measured b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AMSU) on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olar-orbiting series are suited to estimate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by virtue of their ability to assess changes in tropospheric warm core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of clouds.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s from different satellites shows that the variable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the instrument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observ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With the aim to decrease these effects on TC intensity estimat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a new simple correction algorith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roduct of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gradient near the TC center and the size of the field-of-view (FOV) observing the TC center, is proposed to modify the observed anomalies. Without other measurements,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lgorith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ly-based algorithm.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correction algorithm, a new scheme, in which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at 31.4 GHz and 89 GHz accounting for precipitation effects are directly used as the predictors with those at 54.94 GHz and 55.5 GHz,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C intensit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The collocated AMSU-A observations from NOAA-16 with the best track (BT) intensity data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in 2002-2003 and in 2004 are used respectively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independent validation dataset, the scheme yields 8.4 hPa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and 6.6 hPa of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For the 81 collocated cas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and for the 24 collocated cases in the Atlantic basin, compared to the BT data,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estimation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are 15% and 11%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IMSS (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tudies, Univ  相似文献   
34.
天山南缘从柯坪阿恰经巴楚三叉口到巴楚五道班的100余公里的316国道北侧的奥陶系中发育了一条1~2 km宽的碳酸盐岩岩溶带。在该带的鹰山组中发育了一条900 m宽的风化壳沉积(古土壤)和约30多个大型古溶洞。其中以硫磺沟2号溶洞最为典型,该溶洞位于一个很窄的倾角大于70°的走滑断裂带内,古钙华一般产在溶洞和裂缝中,作为充填体出现。硫磺沟2号溶洞的古钙华多呈黄褐色-黑色,普遍含石油。古钙华纹层发育,根据结构、颜色及形态等可以分为六种,分别为层状纹层、波状纹层、包壳状纹层、束状纹层、丘状纹层或半球形丘状纹层和杂乱纹层,这些纹层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反映了其成因与菌藻或微生物有关;构成纹层的方解石主要为针状、柱状、细晶状和粗晶状等。钙华方解石晶体之间缝隙和孔隙非常发育,是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物性研究表明,硫磺沟2号溶洞古钙华的孔隙度介于3.81%~13.91%之间,平均7.21%,从孔隙度值来看属于致密储层(10%);但渗透率很大,介于(2.99~87.60)×10-3μm2之间,平均48.99×10-3μm2,从渗透率看是一种较好的储层。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与古钙华特殊的内部结构有密切关系,钙华以晶间缝为主,具有紧密堆积的结构,虽然孔隙度不大,但是晶间缝在三维上构成了网络系统,导致渗透性很好,被称之为“致密高渗”储层。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柯坪奥陶系露头硫磺沟2号溶洞及现代九寨沟溶洞的研究,发现岩溶过程中的化学沉积形成的钙华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钙华是很好的储集空间;二是钙华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文章旨在探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露头钙华相、钙华岩石学及钙华地球化学证据,以支持钙华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的解释、及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油气藏的储集空间和油气成藏意义。   相似文献   
35.
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只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36.
1.1 地震灾害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上百万次地震,人们可感觉到3级以上的地震就有5万多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的地震上千次,其中破坏性极大的7级以上地震就有20次之多.这些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海上,虽然每年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5%,但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造成损失的85%.  相似文献   
37.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2001—2006年的波形资料分析北京平原地区隐伏断裂的深部滑动速率。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识别出35组相似地震对和20组多重相似对,大部分相似地震活动表现为非周期性,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针对研究区内台站分布稀疏和低信噪比波形记录的现状,在波形相似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在子采样条件下的S-P相对到时差(dSmP)和相对到时拾取误差来对相似地震震源位置的一致性进行强约束,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波形意义上重复地震的识别方法。基于4组"重复地震"估算北京平原区黄庄-高丽营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在不同孕震深度处的滑动速率为1.0~1.2mm/a,怀安镇盆地南缘断裂地表以下9.4km处的滑动速率估计值为1.5mm/a,这一结果和地质资料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8.
油页岩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及其求取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评价关键环节之一就是评价参数标准的确定和求取。全国首次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油页岩质量评价关键参数主要有含油率(ω)、干燥基的灰分(Ag)、干燥基的低位发热量(QgDW)及干燥基的全硫含量(SgQ);油页岩资源量评价关键参数包括矿层可采厚度(H)、矿体有效面积(S)、矿体体重(D)、矿体资源类型等。不同参数的意义和评价标准不同,在表征单个工程控制点、块段油页岩体或单层油页岩等不同地质特征时,各参数的求取方法、计算公式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行油页岩资源评价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取不同的参数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9.
抚顺盆地油页岩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顺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北延东支[CD2]抚顺[CD1]密山断裂带上,盆内赋存有厚达200 m的巨厚油页岩层,按含油率高低,可分为上部富矿层和下部贫矿层。富矿层中水平层理发育,含油率多为5%~8%,最高可达12%;贫矿层中层理很少,多数层段含油率小于3%。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油页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最高可达13.1%。油页岩属Ⅰ[CD*2]Ⅱ型干酪根,成熟度较低。整个含油页岩岩系的形成经历了盆地初始裂陷、加速裂陷、稳定发育、较快速裂陷、较慢速裂陷、终止裂陷6个阶段。综合分析表明,油页岩贫矿层形成于盆地周缘夷平程度较高、物源供给较少、盆地基底沉降相对较快、有机质堆积比例较低的浅湖环境;油页岩富矿层形成于盆地周缘夷平程度较高、物源供给较少、盆地基底沉降速率相对缓慢、有机质堆积比例相对较高的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40.
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是正确认识帕米尔北缘盆山结构和构造变形特征非常关键的地区,本文利用连续电磁剖面(CEMP)资料和地震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钻井资料,对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的盆山结构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帕米尔东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盆山结构表现为帕米尔造山带向北冲断和南天山向南冲断所形成的对冲结构; 帕米尔山前为基底卷入式构造,古生界—中生界沿高角度的逆冲断层推覆到新近系和第四系之上,形成山前的古生界—中生界逆冲推覆带; 北侧由受乌泊尔断裂控制的深部隐伏冲断体系和浅部的第四纪背驮盆地所构成。研究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开始于上新世晚期,并持续变形至今,形成了下更新统西域组(Q1x)与下伏上新统、Q2与Q1和Q3 4与Q2之间的不整合。研究区最小构造缩短量为486 km,缩短率为4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