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8篇 |
免费 | 233篇 |
国内免费 | 3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篇 |
大气科学 | 163篇 |
地球物理 | 169篇 |
地质学 | 766篇 |
海洋学 | 133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26篇 |
自然地理 | 1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79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3篇 |
1947年 | 3篇 |
193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纳米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油气赋存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为例,综合运用高压压汞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及纳米CT扫描等纳米分析技术,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微纳米孔隙特征与结构进行研究,并结合宏微观特征分析了原油在孔隙中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以微纳米级为主,类型多样,主要有粒间孔(隙)、粒间溶孔、晶间孔及微裂隙等,纳米孔隙是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主要储集空间之一,纳米孔隙中普遍含油,且多以吸附状态存在,赋存在纳米孔隙中的油气,改变了微米级孔隙是油气储层唯一微观孔隙的传统认识,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3.
(一) 概說: 由于大規模的羣众性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措施,显著地改变了流域自然面貌及逕流条件,对洪水逕流起了很大的控制作用。华北地区年雨量約70~75%集中于汛期,其河流属于干旱地区間歇性河流。汛期由于流域作了蓄水工程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使河流汛期的洪水逕流量大为減少。这些減少的水量,一部分用于增加和补給河流枯季逕流,另一部分水量却形成深层地下水以及增加了水面蒸发、植物散发,因此枯季增加的逕流量要比 相似文献
114.
由于地下工程处于一定水平的地应力环境中,块体边界法向应力概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块体的稳定性分析结果,现通过实测途径确定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研究还较少。基于大型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分析,通过在块体范围及邻区不同方向布置多个钻孔,首次将原生裂隙重张试验引入到块体边界法向应力的测定,对开挖后与块体主要边界产状相近的所有原生裂隙的法向应力进行了测试,成功取得了块体边界上的法向应力状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洞室开挖完成后,块体边界应力分布不均匀,但具一定规律,垂直向表现为从浅部到深部结构面的法向应力依次增大,在水平向上,随与洞室开挖面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结构面的法向应力实测值稍小于基于围岩应力的估算值,但总体一致。该成果可为确定围岩块体的边界力学状态和应力模型简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5.
116.
重庆玉峡锶矿床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特大型锶矿床。本文通过对该矿床的锶、氢、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指出该矿床的锶源主要来自含矿围岩,成矿流体的水源来自大气降水和地层建造水的混合流体,硫源来自嘉陵江组地层。 相似文献
117.
118.
119.
谢家沟金矿床位于胶东隆起西北缘的焦家断裂带和招平断裂带之间。矿床赋存在中生代玲珑花岗岩体中,矿体主要受NNE向和NNW向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银金矿以及少量的碲银矿和辉银矿。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成矿作用从早到晚可划分为4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碳酸盐-萤石阶段(Ⅳ)。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早期流体温度为308~377℃,盐度为6.29%~8.55%,压力为350 MPa,属于H_2O-CO_2-NaCl流体体系;主成矿期的流体温度为226~331℃,盐度为4.87%~10.29%,压力为280~300 MPa,属于H_2O-CO_2-NaCl±CH_4流体体系。包裹体显微测温及岩相学观察发现,主成矿期的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这可能是导致金矿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硫同位素研究表明,谢家沟金矿床主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接近或略低于胶东典型金矿床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暗示这些金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来自相同的源区;氢、氧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谢家沟金矿床成矿流体表现出较明显的岩浆水特征,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参与,但参与程度较弱。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引起的温度降低、挥发分含量的降低可能是导致金矿化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120.
金属硫化物半导体矿物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其中一些禁带宽度较窄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铁矿、黄铜矿和斑铜矿等,在地热梯度下产生的天然热电势可将地球内部热能转化为电能。本文选取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斑铜矿以及斑铜矿-赤铁矿-辉铜矿集合体等天然硫化物矿物样品,研究了其热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00~700K下,除磁黄铁矿具有低塞贝克系数和超高电导率而表现出金属导体的电输运行为外,黄铁矿和黄铜矿为n型半导体,斑铜矿和斑铜矿-赤铁矿-辉铜矿集合体为p型半导体,具有150~500μV/K的显著塞贝克系数和5~95 S/cm的电导率,说明样品在地热梯度下具有产生显著热电效应的能力。根据激光闪射法测得的热扩散率以及样品的理论比热、密度计算热导率,斑铜矿及硫化物矿物集合体样品表现出小于1 W/(m·K)的低热导率,说明样品在局部热源影响下可形成较大温差。根据热电基本理论和地热梯度构建天然热电效应模型,对硫化物半导体矿物集合体产生的天然热电势、额外地表电流密度及热电转换效率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经验公式,发现硫化物半导体矿物在300~650 K条件下能产生100 m V左右的天然热电势,产生的最大热电转化率可达4‰,且可以通过偶极电流源模型计算矿物体产生的额外地表电流密度。研究认为硫化物半导体矿物可能作为天然热电转换介质深刻影响地球内部能量的转化与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