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9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451篇
测绘学   430篇
大气科学   264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1117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574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8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9篇
  195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矿产资源领域为此做出巨大贡献,找矿成效显著,矿政秩序良好,资源科技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矿产资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赢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行稳致远,中国矿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02.
地球上的稀土元素并不罕见,但由于主要用于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合金、特殊材料等,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各国对于稀土资源的供需变化和价格波动极为敏感.本文从中国稀土资源发现谈起,首先系统梳理了稀土元素的发现历史、名称由来等基本内容,接着从化学特性、主要用途、资源需求等方面对稀土资源进行了需求分析,又从资源储量、资源潜力、开采生产、主要企业和项目、替代品和回收利用等方面分析了稀土资源的供应情况,最后分析了稀土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稀土资源的发展展望.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人们对稀土供应的担忧被过分高估,从绝对量的角度看,稀土资源并不稀有,而且重要性有限,未来稀土的供应保障不存在问题.本文特别指出,人们对中国稀土政策导致供应短缺的忧虑,更多是对中国迅速扩大的地缘政治影响抱有疑虑,而非真的是稀土供应短缺所致,稀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指责中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3.
征订启事     
正尊敬的读者:2017年期刊征订工作将于2016年10月开始,欢迎您订阅《物探与化探》杂志。本刊为双月刊,全年共6期。请您及时到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事宜,如错过征订时间,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补订。《物探与化探》杂志的邮发代号:2-334;订价:45.00元/期,全年订价270.00元。  相似文献   
104.
正2015年12月18—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的"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中国地质》被评为"2015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正目前中国有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7000多万人。推进精准扶贫,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最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中国贫困区和生态脆弱区高度耦合,同时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相当一部分区县属于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因而减贫、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较为严重。综合考虑贫困区的特点,借助空间信息技术摸清贫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状况,精准识别贫困人群,评估贫困区灾害风险,为协调贫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开展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