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安徽人工震源地下结构探测科学实验开展的三维高分辨探测数据,以及初至波走时成像技术,获得了沿长江一线上地壳速度结构成像结果。结果显示,沿长江从马鞍山至安庆,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差异,沉积盖层厚度和浅表速度在该区呈现明显的隆升和坳陷相间的构造特征,显示了该区域中生代以来经历的隆升和伴随着岩浆活动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下方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内水平向西伸展, 还是穿透660 km间断面直接进入下地幔, 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基于P--SV转换波对速度间断面的敏感性,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东北地区布设的1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 通过提取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并采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 得到了该区域660 km间断面的起伏变化图像. 结果显示, 东北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下沉幅度超过20 k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44°N以南、 东西跨度约400 km的范围内. 660 km间断面的下沉表明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了中国东北地区下方, 在较小区域范围内观测到的较大深度异常可能暗示着俯冲板片穿透660 km间断面直接进入了下地幔.   相似文献   
3.
马鞍山-铜陵-安庆长江沿线上地壳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人工震源地下结构探测科学实验的三维高分辨探测数据,以及初至波走时成像技术,获得了沿长江一线上地壳速度结构的成像结果。结果显示,沿长江马鞍山-安庆,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差异,沉积盖层厚度和浅表速度在该区呈现明显的隆升和坳陷相间的构造特征,显示了该区域中生代以来经历的隆升和伴随着岩浆活动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 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 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 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 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 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 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 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 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 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 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 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 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 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 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 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 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 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 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 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 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 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 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 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