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7篇
  免费   1455篇
  国内免费   2040篇
测绘学   427篇
大气科学   2001篇
地球物理   2127篇
地质学   4285篇
海洋学   890篇
天文学   387篇
综合类   808篇
自然地理   91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463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482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414篇
  1998年   375篇
  1997年   385篇
  1996年   342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254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Climate data from 33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1950s to the early 2000s was employed to discuss aeolian activ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decadal time scales, erosivity varied greatly in this region. Most of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was characterised by environments with moderate to low wind energy. After the 1980s, the erosivity was only 20 to 50% of that beforehand, and this differenc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bserved during the two periods. The dune mobility index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dune activity. After the 1980s dune activity decreased and in some deserts with vegetated dune systems during the 1970s most of the dune plinths were active until the 1980s, after which only the crests were active. Some mobile dunes that had developed at the margins of mobile deserts were replaced by semi-anchored or anchored dunes. Because most desert areas with vegetated dune 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are used for farming or grazing, the results of our monitoring show that the desertification tren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s in erosivity and dune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Desertification was controlled much more by climatic changes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acknowledged, and especially by fluctuations in wind energy.  相似文献   
182.
183.
监测和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需要,促进了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相互交融.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一门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学"已初步形成.地壳形变学已拥有空间-地面-深部立体测地系统,具有在多种空间尺度内精确测定现今地壳运动(秒~数十年)和灾害孕育过程的空前强大能力,从而可望击破长期制约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测的地球空间信息的"瓶颈".在21世纪,地壳形变学将成为推动大陆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的主要科技动力之一,推进精确定量测定大陆动力学现今过程,限定现今大陆动力学性质并在验证解释地质学模型诸方面发挥特有作用.它将促使地震预测摆脱"粘滞状态",由"经验预测"走向"图像动力学预测";在揭示大陆地震孕育时空过程、判定地震大形势、划定危险区、搜寻和跟踪震源动力学演化过程及研究动力学响应耦合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4.
以2013年8月实测的水位和流速资料为依据, 基于调和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东南部新村港和黎安港潟湖的潮汐和潮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并探讨了潮汐汊道的P-A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双湖附近海域潮汐以全日分潮O1和K1为主, 半日分潮M2次之, 浅水分潮亦较显著, 属于非正规的全日混合潮; 调和常数反演的潮位与实测潮位基本吻合, 表明潟湖水位主要受潮汐控制。此外, 双湖均存在潮高日不等和涨落潮历时不等的现象, 涨潮历时略大于落潮历时。新村港平均高潮位0.65m, 较黎安港高0.15m; 平均低潮位-0.28m, 较黎安港低0.06m。新村港平均潮差0.50m, 最大可能潮差1.63m; 黎安港平均潮差0.36m, 最大可能潮差1.22m; 双湖平均潮差相差0.14m, 而最大可能潮差相差较大, 约0.41m。新村港平均潮差由口门向湾内有增大的趋势, 而黎安港却恰好相反。实测和模拟结果显示新村港和黎安港潟湖潮流分布格局类似, 都呈现出口门流速较大, 潟湖内部区域流速较小(小于0.1m/s)的分布规律, 且落潮流略强于涨潮流。新村港和黎安港的P-A值与华南海岸潮汐汊道P-A关系回归线吻合较好, 其中黎安港P-A值基本在华南海岸P-A关系回归线上, 而新村港略微有点偏离, 这说明新村港和黎安港潮汐汊道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5.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饶映雪 《地理科学》2017,37(12):1850-1858
以中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值从2001年的4.769亿元/km2增加至2014年的15.375亿元/km2,但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相邻地市相互影响,呈现出“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态势,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通过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高水平均质型地域”、“塌陷型地域”、“极化型地域”和“低水平均质型地域”4种类型,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稳定性等都存在差异;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冷、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体上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大多处于低值簇,属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冷点区或次冷点区;自然条件状况决定城市土地的供给能力和开发潜力,是导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基础性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政策、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也会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6.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 作为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 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造山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造山带演化的深部过程, 跨越华北地块北缘、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兴安地块以及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和二连—贺根山缝合带, 实施了一条520 km长的深地震测深剖面, 获得了高质量的人工源大当量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 并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获得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 (1)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5~6.3 km·s-1, Pn波速度为7.8~8.2 km·s-1; (2)地壳厚度约为36.1~42.2 km, 最厚位置(~42.2 km)对应地表大兴安岭主峰, 说明大兴安岭在此位置存在山根; (3)地壳速度在1.5~6.8 km·s-1范围内, 认为在该区地壳内不存在洋壳物质; (4)主要断裂带或缝合带位于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梯度带上; (5)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的特点.地壳内速度剧烈变化特征表明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物质组成不均匀, 尤其中下地壳, 速度等值线起伏剧烈.这种复杂的地壳速度结构应该与中生代以来多板块汇聚引发的多期区域性伸展和挤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7.
渤海南部海底沉积物颜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8.
以1998-2014年5期库布齐沙漠南缘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分析了沙丘固定与活化过程中的形态演变,探讨了区域风况和降水等气象要素对沙丘固定与活化及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丘随降水量的年际波动经历了固定-活化-再固定3个阶段。监测初期的片状流动沙丘演变为大型抛物线形沙丘并得以固定,固定的抛物线形沙丘以发育风蚀坑形式活化,进而形成多个抛物线形沙丘,最后这些沙丘又被植被固定,沙丘形态趋于更加复杂。但在此过程中,风的作用并不显著.研究区抛物线形沙丘既可起源于新月形沙丘或片状流沙,也可由风蚀坑发育而成,其中植被作为沙丘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发现在抛物线形沙丘移动过程中,当背风坡发育滑落面时,沙丘的移动最快。  相似文献   
189.
2002年6月13日重庆区域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中  周毅 《气象》2004,30(5):30-32
通过对重庆西部“6 1 3”区域大暴雨的分析 ,发现此次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 ,结合地面弱冷空气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对ECMWF和T2 1 3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发现ECMWF和T2 1 3的形势预报能力都比较好 ,但T2 1 3的部分物理量要素和降水量预报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0.
Cao  Liguo  Zhou  Zhengchao  Wang  Ning  Xiao  Shu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4):605-616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Due to the atmospheric nuclear weapon tests carried out,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have been extensively contaminated by global fallout of plutonium (P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