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7篇
  免费   1425篇
  国内免费   2021篇
测绘学   427篇
大气科学   1999篇
地球物理   2104篇
地质学   4228篇
海洋学   869篇
天文学   387篇
综合类   814篇
自然地理   91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346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357篇
  2014年   474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310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413篇
  1998年   373篇
  1997年   387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256篇
  1993年   186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山区地下水流动受到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限于资料有限,其流动模式与控制机理尚不清晰.特别是地处甘肃北山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区、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北麓区域地下水的流动模式,直接决定了处置库在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安全性.基于区域遥感构造解译、地质构造演化分析、地球物理勘探以及水文地质钻探,获取了典...  相似文献   
282.
东亚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6]。了解北大西洋地区温度变化和东亚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对了解东亚季风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葫芦洞和董哥洞石笋δ18O记录显示距今7510ka北大西洋地区千年尺度温度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较强的东亚夏季风与北大西洋地区较高气温对应,反之亦然[7,8]。但是,在此之前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北大西洋地区温度变化之间是否具有类似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尚没有明确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3.
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领域。本文在对取芯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纪的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玛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以来的时间标尺,据此讨论盆地东部地区2.85Ma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在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的控制,但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孔进行了对比。表明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信息,是古环境变迁的良好的信息载体。也证明了自然伽玛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284.
快速序贯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序贯算法的基本原理,与kalman滤波的关系,和序贯算法的渐近性态,得到无先验信息的序贯算法不受初值的影响。实例分析表明,此序贯算法可适于方程系数阵的求逆、求解和病态方程的快速解算。  相似文献   
285.
286.
287.
Climate data from 33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1950s to the early 2000s was employed to discuss aeolian activ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decadal time scales, erosivity varied greatly in this region. Most of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was characterised by environments with moderate to low wind energy. After the 1980s, the erosivity was only 20 to 50% of that beforehand, and this differenc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bserved during the two periods. The dune mobility index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dune activity. After the 1980s dune activity decreased and in some deserts with vegetated dune systems during the 1970s most of the dune plinths were active until the 1980s, after which only the crests were active. Some mobile dunes that had developed at the margins of mobile deserts were replaced by semi-anchored or anchored dunes. Because most desert areas with vegetated dune 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are used for farming or grazing, the results of our monitoring show that the desertification tren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s in erosivity and dune activity in this region. Desertification was controlled much more by climatic changes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acknowledged, and especially by fluctuations in wind energy.  相似文献   
288.
289.
以2013年8月实测的水位和流速资料为依据, 基于调和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东南部新村港和黎安港潟湖的潮汐和潮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并探讨了潮汐汊道的P-A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双湖附近海域潮汐以全日分潮O1和K1为主, 半日分潮M2次之, 浅水分潮亦较显著, 属于非正规的全日混合潮; 调和常数反演的潮位与实测潮位基本吻合, 表明潟湖水位主要受潮汐控制。此外, 双湖均存在潮高日不等和涨落潮历时不等的现象, 涨潮历时略大于落潮历时。新村港平均高潮位0.65m, 较黎安港高0.15m; 平均低潮位-0.28m, 较黎安港低0.06m。新村港平均潮差0.50m, 最大可能潮差1.63m; 黎安港平均潮差0.36m, 最大可能潮差1.22m; 双湖平均潮差相差0.14m, 而最大可能潮差相差较大, 约0.41m。新村港平均潮差由口门向湾内有增大的趋势, 而黎安港却恰好相反。实测和模拟结果显示新村港和黎安港潟湖潮流分布格局类似, 都呈现出口门流速较大, 潟湖内部区域流速较小(小于0.1m/s)的分布规律, 且落潮流略强于涨潮流。新村港和黎安港的P-A值与华南海岸潮汐汊道P-A关系回归线吻合较好, 其中黎安港P-A值基本在华南海岸P-A关系回归线上, 而新村港略微有点偏离, 这说明新村港和黎安港潮汐汊道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290.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 作为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 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造山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造山带演化的深部过程, 跨越华北地块北缘、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兴安地块以及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和二连—贺根山缝合带, 实施了一条520 km长的深地震测深剖面, 获得了高质量的人工源大当量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 并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获得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 (1)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5~6.3 km·s-1, Pn波速度为7.8~8.2 km·s-1; (2)地壳厚度约为36.1~42.2 km, 最厚位置(~42.2 km)对应地表大兴安岭主峰, 说明大兴安岭在此位置存在山根; (3)地壳速度在1.5~6.8 km·s-1范围内, 认为在该区地壳内不存在洋壳物质; (4)主要断裂带或缝合带位于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梯度带上; (5)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的特点.地壳内速度剧烈变化特征表明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物质组成不均匀, 尤其中下地壳, 速度等值线起伏剧烈.这种复杂的地壳速度结构应该与中生代以来多板块汇聚引发的多期区域性伸展和挤压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