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8篇
  免费   1472篇
  国内免费   2224篇
测绘学   1014篇
大气科学   816篇
地球物理   1101篇
地质学   3578篇
海洋学   1234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418篇
自然地理   95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393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351篇
  2019年   405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31篇
  2011年   551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489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75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振冲挤密加固深厚吹填珊瑚礁砂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沙特吉赞新建的围海造陆货物堆场的地基处理,基于珊瑚礁砂的疏浚工程特性,开展了用两种振冲挤密法加固该处不良级配疏松礁砂地基的有效性及确定其相应工艺参数的现场试验。先完成选定小区试验,后由SPT检验其效果,再分析确定最优振冲工艺并指导了大面积工程施工。通过比对场区地基加固前、后的CPT检测结果,用Iwasaki液化指数法对振后地基做进一步液化判断,同时采用极限法(基于CPT)和施莫法(基于SPT)对加固地基进行了沉降分析并对比两种计算结果,验证本试验研究所确定的加填料振冲方案与施工工艺合理性,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及抗液化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且完全能满足工后沉降控制要求。研究成果可供珊瑚礁海域的类似工程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952.
针对信宜井水位2018年8月中旬快速下降后又转折上升的异常变化特征,通过实地异常调查和以往的震例总结,建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的多元回归方程,综合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原因.初步判定水位快速下降后又大幅回升有多个影响因素,一是附近工地抽水与施工爆破可能导致了水位下降;二是水位大幅度回升并不只是由降雨造成,还有别的干扰因素.通过此次信宜井水位异常变化的调查,形成的分析过程和方法,有助于今后此类水位异常的判别.  相似文献   
953.
以河南地区(31°—37°N,110°—117°E)1970—2020年11月地震目录作为研究资料,采用G—R关系法、震级—序号法和最大曲率法测定不同时段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结果显示,1970—1979年由于研究区内台站数量少,Mc约为ML 2.5;1980—2001年为稳定的模拟观测时期,地震监测能力有所提升,Mc约为ML 2.3;2002—2007年大量模拟观测台站停测,Mc上升至ML 2.6。2008—2020年11月,G—R关系法、震级—序号法和最大曲率法均显示McML1.5。  相似文献   
954.
1 观测背景 深井地电阻率观测在消除地表干扰、季节天气变化影响等方面效果良好(刘昌谋等, 1994),是当前地电阻率观测的发展趋势.广东新丰江和平地电台于1992年起开展深孔布极地电阻率观测,并在几次显著地震前观测到明显的异常变化.2015年3—5月,该台地电阻率测值出现显著异常变化,怀疑为测区钻孔施工对电阻率测值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为深入了解地电阻率变化的异常机理,在现场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收集数据资料建立测区电性结构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对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钻孔施工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幅度与规律.  相似文献   
955.
土壤传热性能作为地热资源开发的基础研究课题,近年来已经成为能源、工程、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有关盐渍黄土的热导率研究却很少被发表.针对关中地区地热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借助瞬态平面热源法对黄土的热导率做了测量,得到了不同含水量(8%,10%,12%,14%,16%,18%)和不同含盐量(0%,2%,4%,6%)的黄土热导率数据.结合导热路径理论,双电层理论和"絮凝"现象对含水量和含盐量影响下的黄土热导率进行了讨论.获得了如下结论:(1)含水量的变化会引起黄土内部热量传导路径的变化,同时引起"液桥"现象对热量传递产生影响;(2) NaCl盐分对热导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黄土颗粒周围双电层的改变,同时引起的"絮凝"作用会对导热路径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降低黄土热导率;(3)总的来说,固-固传导,固-液传导和液-液传导作为三种典型的热量传导路径与黄土的含水量和舍盐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6.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技术具有直观呈现地质体的三维赋存情况、实现地质体的空间计算与分析等众多功能,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视化的基础操作平台.目前,地质BIM模型的构建主要依赖大量钻孔资料和地质测绘成果.而由这些点状信息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易出现孔间盲区,且大量钻孔费时费力、破坏三维地质体结构,难以满足精细化、快捷、无损的地质建模需求.针对此问题,本文以豫北某拟建水库大坝工程为依托,利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坝址区左岸杂填土进行探测,物探解译成果结合少量钻孔资料快速精确构建工区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大坝输水洞设计参数引入模型,直观展示沿洞线地质体与输水洞的空间关系.通过该方法计算施工开挖土方量比传统地质断面法多6000 m3,系孔间盲区基岩面下降形成基岩凹槽所致.研究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成果结合少量钻孔资料可快速实现三维地质BIM精细化建模,为工程后期预算、施工地质预报以及构筑物优化设计提供可靠地质依据,也为精细三维地质BIM建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7.
随着地震动数据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将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到地震动模拟中有重要意义。以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为例,利用主成分析方法从前震及余震地震动记录中提取特征母波时程,将地震动三要素作为模拟误差约束,在求解母波的线性组合系数时使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寻优,最终找到帕累托最优解作为模拟目标台站记录时的组合系数,得到模拟地震动时程。结果表明:主成分析法在对实际地震动记录进行特征提取后,得到的特征母波时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考虑幅值、频谱和持时这三要素的角度去控制模拟误差,可以使得模拟的地震动时程更加接近真实记录。提出的基于特征提取的地震动模拟方法可以为基于小震数据合成大震地震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8.
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对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引导作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会产生反馈作用,客观上影响着交通系统的空间布局,两者之间存在—个互动反馈作用环。  相似文献   
959.
新疆天山苏鲁果勒的峡谷瀑布及其开发构思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天山苏鲁果勒的峡谷瀑布是新疆新发现的一处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构成峡谷的地质体属一套刚硬的变质岩系,峡谷的形成时代比较晚,可能在第四纪晚期。峡谷和瀑布以其谷狭岩刚、比高大、相交汇,瀑布呈梯级群组为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游憩价值;峡谷和瀑布的完美组合巧夺天工,其险峻、幽深为国内所罕见,尚无可比之例,珍稀度高;资源体量大,适合游览期5~6个月,游览期相对较长。景区开发应突出自然风光,以表现峡谷和瀑布为主,草原为辅,景区内只修步道和观景台,步道分岩道和木栈道。该旅游区可以建成年接待量约10万人的2A级景区。以库尔勒市为依托城市,以库尔勒市和乌鲁木齐大都市圈为基本客源市场,以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成为新疆一个集度假、休闲、科考、探险为一身的新兴旅游地。  相似文献   
960.
张大文  颜茂都 《地质论评》2019,65(5):1251-1268
古地磁学在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磁倾角浅化、地球磁场长期变以及重磁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时期获得的古地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其限定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从65到20多百万年不等。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对拉萨陆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已有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古地磁数据开展严格的可靠性评判,共筛选出10条有效数据(其中拉萨陆块9条、特提斯喜马拉雅1条),获得以下认识:① 拉萨陆块晚白垩世期间基本稳定在10°~16°N,在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位于21.8+2.5/-2.3°N;② 特提斯喜马拉雅在晚白垩世中期位于约34.2+4.4/-5.0°S,并与印度板块有基本一致的古纬度;③ 对于用来限定碰撞时限的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早期的古地磁结果,经评判分析,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明确磁倾角浅化及浅化程度、地球磁场长期变是否被平均掉和剩磁的原生性及重磁化程度等问题之前,还缺乏真正有效的古地磁数据。因此,总体来说,现有的古地磁数据在限定拉萨陆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碰撞时限的精确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待针对存在争议的岩石地层单元开展更详细的磁学和非磁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进行验证,并在更多地区获得高质量的古地磁数据(尤其是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此外,考虑到两个陆块呈近东西向的巨型狭长条带,其地质时期的展布方向会显著影响东、西部的古纬度,今后的相关古地磁研究应尽量分东、西部不同区域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