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0篇 |
免费 | 495篇 |
国内免费 | 6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1篇 |
大气科学 | 439篇 |
地球物理 | 459篇 |
地质学 | 1466篇 |
海洋学 | 340篇 |
天文学 | 117篇 |
综合类 | 194篇 |
自然地理 | 3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43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柴达木地块在中生代以前的演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系统论述了柴达木在中生代以前的发展演化。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系克拉通基底,基底存在双重结构,包括元古宙结晶基底和古生代褶皱基底。柴盆周边古老山体出露有下元古界区域热变质作用形成的达肯大坂群和金水口群,以及中上元古界的小庙群、冰沟群和丘吉东沟群。柴盆基底多登—小柴旦一线可能存在一个东西向的"中央断裂带",断裂带西北部的基底塑型强、埋深大,新生界地层发育;而东南部基底具刚性,埋深较浅,第三系不发育,地表主要为第四系盖层。自显生宙以来柴达木的演化,是与新元古代联合古陆的裂解,再到二叠纪中期北半球劳亚古陆形成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一致的;寒武纪时,柴达木地块还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后逐渐向北漂移,至二叠纪时已位于北纬12.7°。关于柴达木盆地的形成,特别是中生代后逐渐演化为现今盆—山模式,主要是受到周边断裂带的控制,即柴北缘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因此,柴达木地块的演化,是在与周边地块不断适应、调整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2.
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结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科学大洋钻探已累计完成了DSDP80、93、95和ODP133、143、 144、150、150X、166、174A、174AX、182、194等10多个与海平面变化有关的科学航次,在美国新泽西被动大陆边缘、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南部被动大陆边缘、巴哈马台地、太平洋中西部平顶海山等地获得了大量的钻探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建立了过去42 Ma来的海平面变化年表,确立了大陆边缘层序界面与全球海平面下降之间的成因联系,在估计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方面取得进展。尽管如此,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幅度、机制及地层响应等基本问题的了解,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综合有关文献基础上,对科学大洋钻探在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3.
根据显微镜观察,塔里木盆地砂岩储层中SiO2溶蚀分为石英颗粒边缘溶蚀、次生加大边溶蚀和交代溶蚀。通过对石英颗粒和加大边溶蚀特征及其与粘土矿物组合、与碳酸盐胶结、与古油藏破坏以及现今油田水中Si离子含量等关系的综合研究,这些SiO2溶蚀可能存在两种机理:碱性环境下的SiO2溶蚀和有机酸(烃类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引起的SiO2溶蚀。第一种溶蚀类型较普遍,但程度微弱;第二种溶蚀类型主要发生在古油藏破坏和有机质成熟过程中,这种溶蚀较强烈但很局限。SiO2的溶蚀作用可以为油气提供一定量的储集空间,这对于深埋的时代较老的志留-泥盆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在古油藏中尽管烃类已经充注储层孔隙,但只要孔隙中存在有机酸或碱性孔隙水,SiO2的溶蚀和石英次生加大的胶结等作用仍可进行。 相似文献
184.
研究区位于上黑龙江断陷和额尔古纳隆起两个次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Au在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火山岩区分布及分配不均匀 ,变化趋势为沉积岩 >变质岩>火山岩 >岩浆岩。Au在水系沉积物中以化学作用形式搬运迁移 ,一般距离为 80 0~ 16 0 0m。金异常产出明显受断裂控制 ,并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异常下限为 3 0× 10 - 9,是Au低背景值区。根据金异常地化特征、地质环境 ,采取水系加密法和土壤剖面法 ,结合路线地质调查 ,查证金异常的存在和追索金异常源 相似文献
185.
Failure time variation derived from R–S relation: the role of the static stress perturbation 下载免费PDF全文
In general, earthquake cycle related to earthquake faulting could include four major processes which could be described by (1) fault locking, (2) self-acceleration or nucleation (possible foreshocks), (3) coseismic slip, and (4) post-stress relaxation and afterslip. A sudden static stress change/perturb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crust can advance/delay the fault instability or failure time and modify earthquake rates. Based on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spring-slider block model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rate-and-state-dependent friction relation, in this study, we have approximately derived the simple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clock advance/delay of fault failures caused by a sudden sta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applied in the different temporal evolution periods during an earthquake faulting. The results have been used in the physics-based explanation of delayed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in Parkfield region, California, in which the next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of M 6.0 after 1966 occurred in 2004 instead of around 1988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 return period of 22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time advance/delay in Coulomb stress change derived by the dislocation model has a certain limitation and fundamental flaw. Furthermore, we discusse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rate- and state-variable constitutive (R–S) model and Coulomb stress model used commonly in current earthquake triggering study, and demonstrated that, in fact, the Coulomb stress model could be involved in the R–S model. The results, we hav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ould be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me-dependent fault interaction model and the probability calculation related to the time-dependent and renew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model. 相似文献
186.
187.
粤东深澳湾养殖区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进行,对异养细菌和弧菌丰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深澳养殖海湾水体中以上2种被调查菌类的丰度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1.20×105―1.27×108cfu·L-1和1.00×103―3.90×105cfu·L-1;底质中的丰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73×104―4.06×107cfu·g-1和3.25×102―7.23×104cfu·g-1.从时间上来看,营养盐类与异养细菌的相关性要强于温度、盐度、pH值和溶氧等物理因素的相关性;而弧菌与物理因素的相关性要强于与营养盐类的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来看水体环境的变化要比底质的大,水体中经常出现异养细菌和弧菌丰度的剧烈变化,变化程度也远远高于底质中细菌的变化.而且不同的养殖活动也会很明显地影响异养细菌和弧菌的丰度:S3站位水体中异养细菌的丰度比底质中的高;S5站位的底质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丰度都是较高的.龙须菜的养殖可以很明显地改善底质环境,特别是降低底质中对养殖和水质环境有很大负面影响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如硫化物和弧菌等. 相似文献
188.
189.
190.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