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0篇 |
免费 | 495篇 |
国内免费 | 60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1篇 |
大气科学 | 439篇 |
地球物理 | 459篇 |
地质学 | 1466篇 |
海洋学 | 340篇 |
天文学 | 117篇 |
综合类 | 194篇 |
自然地理 | 3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06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43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90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42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84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基于动力降尺度的区域集合预报初值扰动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全球集合预报系统资料(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基于WRF中尺度模式构建了区域集合预报系统,区域集合初值的构建采用两种方案,一种是GEFS全球集合预报初值场直接动力降尺度(称为DOWN集合),另一种是提取GEFS全球集合降尺度后的扰动场,并叠加到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Beijing Rapid Update Cycle System,BJ-RUC)分析场上构建集合初值场(称为D-RUC集合)。进行了批量试验,通过对比发现D-RUC集合的中小尺度扰动增长优于DOWN集合,而大尺度扰动分量的增长两者相当,说明与高分辨率分析场叠加可以促进动力降尺度扰动的中小尺度扰动分量的增长。集合预报扰动准确性检验结果显示,短预报时效内DOWN集合扰动明显低估了预报误差,在预报误差较大的位置扰动较小,而D-RUC集合能够更好地识别预报场中哪些位置预报误差较大,而哪些位置预报误差较小。集合预报检验结果表明,D-RUC方法能显著改善短时效预报效果,集合离散度有所增加、均方根误差有所减少,概率预报评分显示D-RUC集合比DOWN集合在短预报时效占优。降水个例分析结果表明D-RUC方法能显著改善短时效内的降水概率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3.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可见光云图分析了2006年7月20—24日我国东北一次冷涡过程不同时期对流云的垂直结构以及云内中小尺度的结构,发现在冷涡发展阶段的初期,暖锋对流结构表现为孤立的回波系统多,强对流深厚,对流系统体现为孤立、深厚的特征。在冷涡发展成熟阶段,回波强度比冷涡发展初期的对流系统有所减弱,且为浅薄的对流系统。冷涡系统影响下发展的锢囚锋回波系统顶部呈现独特的结构特征:东南部为干冷空气侵入造成的回波区, 中部为锢囚锋主体对流区, 西北部为暖锋遇冷锋抬升作用形成的回波区。在锢囚锋尾部存在冰水含量与液态水含量分层现象,干冷空气侵入层在5 km高度左右,在干冷空气侵入层上部为冰水含量分布的弱回波区,下部为液态水分布的弱回波区。在冷涡成熟阶段,对流系统分布在冷涡外沿,表现为孤立的对流系统,冰水含量多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冷涡的北面,而液态水主要分布在冷涡中心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144.
大气红外窗区(10.5-11.5μm和11.5-12.5μm)辐射传输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窗区卫星红外遥感的辐射资料可应用于地表温度的确定,但必须考虑大气影响。为此,本文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和中纬度及青藏高原模式大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气和地表状态(大气温、湿廓线、地表温度与高度)的改变对大气顶红外窗区射出辐射的影响以及射出辐射对发射方向(天顶角)依赖关系。主要结论见正文小结。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The interaction of turbulent and radiative transfer applied to a number of plausible atmospheric situations in the surface layer under the stably stratified condition is discussed.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wave radiative flux has a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layer, and that it usually acts in such a way as to weaken the thickness of the constant turbulent heat flux layer. In the case of low wind velocities and strongly stable stratifications, the thickness of the turbulent heat flux layer will become very thin and/or inexistent. 相似文献
148.
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影响:Ⅱ.强迫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地面热源观测试验资料,讨论了与云对地面有效辐射强迫作用有关的参数的计算问题,并对这些参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晴空、全云条件下的地面有效辐射和云对地面有效辐射强迫作用的年平均日变化振幅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云对地面有效辐射的强迫作用春夏大,秋冬小,甘孜、拉萨、那曲和改则4站平均的年平均值为-27.2W/m^2。? 相似文献
149.
150.
Xiaodan Wang Zhong Zhong Jianwen Liu Linlin Qi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12,109(1-2):283-303
A complete picture of changes in climate extremes has been presented for Shanxi Province, China using data from all 61 available stations. The results reveal large spatial coherence of trends for the majority of extremes, especially for temperature extremes. Significant and symmetric increasing trends of the annual mean maximum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s (TXam, TNam) are detecte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Significant positive trends are detected for warm days and nights (TX90p, TN90p), the highest and lowest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TXx, TXn, TNx, TNn), and the growing season length (GSL). Significant negative trends are revealed for cold days and nights (TX10p, TN10p) and frost days (FD). Significant decreases are found in the number of heavy precipitation days (R10mm) and wet day precipitation (PRCPTOT). Although Shanxi and the northern half of North China Plain (NNCP) have been grouped into the North China region and assessed together in previous studies for China, the changes in climate extremes in the NNCP have some pronounced differences in comparison with Shanxi. Noticeably, the increase of the TNam is at a rate nearly three times that of the TXam during 1959–2008 over the NNCP. The warming for the nighttime indices TN90p, TN10p, TNx, and TNn is stronger, but the warming for the daytime indices TX10p, TX90p, and TXx is weaker in the NNCP.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for R10mm and PRCPTOT in the NNC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