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55篇 |
免费 | 1681篇 |
国内免费 | 22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36篇 |
大气科学 | 1933篇 |
地球物理 | 2557篇 |
地质学 | 4816篇 |
海洋学 | 952篇 |
天文学 | 522篇 |
综合类 | 952篇 |
自然地理 | 12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169篇 |
2022年 | 428篇 |
2021年 | 489篇 |
2020年 | 426篇 |
2019年 | 518篇 |
2018年 | 581篇 |
2017年 | 504篇 |
2016年 | 583篇 |
2015年 | 467篇 |
2014年 | 614篇 |
2013年 | 529篇 |
2012年 | 493篇 |
2011年 | 580篇 |
2010年 | 554篇 |
2009年 | 516篇 |
2008年 | 461篇 |
2007年 | 478篇 |
2006年 | 357篇 |
2005年 | 291篇 |
2004年 | 282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292篇 |
2001年 | 260篇 |
2000年 | 303篇 |
1999年 | 387篇 |
1998年 | 336篇 |
1997年 | 336篇 |
1996年 | 281篇 |
1995年 | 241篇 |
1994年 | 288篇 |
1993年 | 219篇 |
1992年 | 168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104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98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7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扬子板块石炭纪沉积层序及其全球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对石炭纪扬子板块内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及扬子板块与欧美板块之间的不同级别沉积层序对比研究,编制了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欧美板块石炭纪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在扬子板块内部,上、下扬子区2级沉积层序可以进行对比,但下扬子区海进和海岸上超滞后于上扬子区,由于资料的限制,3级沉积层序的对比还有困难;华北板块Fusulina-Fusulinela带内的一个3级沉积层序和Triticites-Peudoschwagerina带内的四个3级沉积层序,可以和扬子板块同期的3级沉积层序对比;扬子板块和北美中大陆不仅3级沉积层序可以对比,而且在晚石炭世Gzhelian期4级沉积层序也可以进行对比,但由于它们大地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沉积层序组成内容的不同。上述对比结果被认为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所形成全球沉积记录同时性的证据。并以冰期与非冰期、联合古陆形成前后等方面对相同板块内和不同板块间沉积层序的数量和级别的异同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石炭纪冈瓦纳大陆冰川消长是控制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沉积层序应具全球同时性和可对比性,但局部沉积条件差异也将影响沉积层序组成。 相似文献
992.
低温高压地质体因与地壳碰撞、俯冲等构造活动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受研究手段、分辨能力所限,对于呈微米纳米级微粒形式存在于低温高压微地质体(即矿物)中的成分、物相及其成因等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是地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随... 相似文献
993.
中国东部含金矽卡岩矿床分布规律
与深部地球物理背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整理中国大陆上十几条地学断面、数十条地震剖面、大地电磁剖面、地壳上地幔剪切波资料的基础上,对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岩石圈剪切带是控制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最主要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条件。壳内低速高导层因与地幔流体分布有关,同样对含金矽卡岩矿床有控制作用、大( 深) 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控制着与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浆,可以利用这些因素的共同制约作用进一步圈定含金矽卡岩矿床和铜伴生金矽卡岩矿床分布的远景预测区。 相似文献
994.
弹性波CT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弹性波CT技术是一种新的物探方法。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该技术的方法原理及影响图像重建的因素,并以实例说明了弹性波CT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996.
Isotope evidence for quantifying river evaporation and recharge process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vaporation and recharge are importan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water cycle. However, accurately quantifying these two processes of river remains to be difficult due to their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In this study, a more reliable method of stable isotopes of δ 18O and δ 2H based on the Rayleigh distillation equation and mass conservation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evaporation and recharge of the rive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North China Plain. Comprehensive sampling campaigns including 30 surface water samples from 10 rivers, 33 groundwater samples from domestic and observation wells, and two Yellow River water sample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aporation proportion of the rivers based on δ 18O and δ 2H both averaged 14.4%. The evaporation proportions in each river did not completely follow a linear increasing trend along the flow path. This phenomenon could be mainly explained by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recharge from groundwater and Yellow River water. With closer to the Yellow river, evaporation of the rivers decreased while the recharge by the Yellow River increased. Regression equations based on δ 18O, δ 2H, and their average revealed that the evaporation proportion respectively increased by 1.02, 0.79, and 0.90%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istance to the Yellow River per 10 km. On the contrary, the recharge proportion decreased by 7.68, 5.51, and 6.59%,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using δ 18O rather than δ 2H was more reliable in studying the spatial influence of the Yellow River on evaporation and recharg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vaporation model was most sensitive to isotopic composition, rather than to air temperature or relative humid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determination of river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997.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4420~3700aB.P.)、商至西周(3550~2700aB.P.)和东周(2700~2300aB.P.)。孢粉分析表明: 中坝遗址的样品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楼梯草属(Elatostema)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主, 而乔灌木植物花粉所占比例很低,除松属(Pinus)、桦木属(Betula)、枫杨属(Pterocarya)、栎属(Quercus)花粉外,还见到夹竹桃科(Apocynaceae)、女贞属(Ligustrum)、檵木属(Loropetalum)和枫香属(Liquidambar)等亚热带树种的花粉。中坝遗址及附近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被以少林、灌丛草地为主,遗址周围分布大片杂草群落,并可能有大面积的农田,表明这个地区始终存在较强的人类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制盐业和种植业使得低山丘陵与河谷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遗址附近的河谷形成疏林草地景观。商至西周时期,尽管气候变干,但人类活动仍很强烈,似乎气候变化对盐业生产的影响不大; 东周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制盐业和农业活动规模扩大,森林植被破坏程度加大,草坡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998.
中国金红石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金红石矿床成因类型不一,控矿因素各异。通过对地层、构造(包括大地构造环境及褶皱)等控矿因素,区域变质作用、岩浆作用、热液作用、风化及沉积作用等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分布等规律的归纳与研究,提出了陕西石泉-镇坪、陕西丹凤-西峡、河南南召-方城、湖北枣阳-河南新县、湖北英山-潜山、江苏徐州-东海、山东栖霞-荣城、山西代县-河北涞水、四川会东9个金红石成矿远景区。并圈定出山东省荣城曲家、安徽凤阳板桥、湖北郧西土门—涧池、湖北七里坪大悟仙山、山西代县义成沟—羊廷寺、河北涞源司各庄、河北丰宁黄土梁等7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9.
煤的成因类型通过煤的有机显微组成、矿物成分等来体现。从微观研究的角度出发,以各子样的显微煤岩组分统计值、镜惰比(V/I)、骨基比(F/M)、矿物质含量为依据,对西山煤田屯兰煤矿7号煤进行成因类型划分,分为4类6型,即Ⅰ-①、Ⅲ-①、Ⅲ-②、Ⅳ-①、Ⅳ-②、Ⅴ-①。自下而上对煤层划分了23个成因分层。7煤层以Ⅳ类成因类型为主,沉积了覆水森林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By utilizing the magnetic interactions possessingC 3v symmetry, the author has deduced the general expressions for theg-factors, zero-field splitting and effectiv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ground singlet orbital state in d3-complex. For ruby (Al2O3: Cr3+)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s: theoretical values:g ‖ =1.9835;g ⊥=1.9876; 2D=?0.3731 cm?1;μ ‖ =3.857β;μ ⊥=3.861β; experimental values:g ‖ =1.9840±0.006,g ⊥=1.9867±0.0006, 2D=?0.3831±0.0002 cm?1,μ=3.8?3.9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