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0篇
  免费   2450篇
  国内免费   3304篇
测绘学   1013篇
大气科学   2649篇
地球物理   3221篇
地质学   6735篇
海洋学   1446篇
天文学   610篇
综合类   1225篇
自然地理   162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564篇
  2021年   640篇
  2020年   533篇
  2019年   690篇
  2018年   733篇
  2017年   642篇
  2016年   763篇
  2015年   671篇
  2014年   820篇
  2013年   796篇
  2012年   779篇
  2011年   849篇
  2010年   821篇
  2009年   804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737篇
  2006年   611篇
  2005年   511篇
  2004年   449篇
  2003年   445篇
  2002年   476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481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91篇
  1996年   310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40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46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Summary The Jinchuan deposit is a 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rich sulfide deposit in China. Drilling and surface sampling show that three categories of 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 mineralization occur; type I formed at magmatic temperatures, type II occurs in hydrothermally altered zones of the intrusion, and type III in sheared dunite and lherzolite. All ore types were analyzed for Os, Ir, Ru, Rh, Pd, Pt and Au, as well as for Cu, Ni, Co and S. Type I ore has (Pt + Pd)/(Os + Ir + Ru + Rh) ratios of <7 and relatively flat chondrite-normalized noble metal patterns; the platinum group minerals (PGM) are dominated by sperrylite and moncheite associated with chalcopyrite, pyrrhotite and pentlandite. Type II has (Pt + Pd)/(Os + Ir + Ru + Rh) ratios from 40 to 330 and noble met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 a positive slope; the most common PGM are sperrylite and Pd bismuthotelluride phases concentrated mostly at the margins of base metal sulfides. Type III ores have the highest (Pt + Pd)/(Os + Ir + Ru + Rh) ratios from 240 to 710; the most abundant PGM are sperrylite and phases of the Pt–Pd–Te–Bi–As–Cl syste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Jinchuan deposit formed as a result of primary magmatic crystallization followed by hydrothermal remobiliza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the PGE.  相似文献   
192.
Our high-resolution spectral observations have revealed variability of the optical spectrum of the cool star identified with the IR source IRAS 20508+2011. We measured the equivalent widths of numerous absorption lines of neutral atoms and ions at wavelengths 4300–7930 Å, alo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adial velocities. Over the four years of our observations, the radial velocity derived from photospheric absorption lines varied in the interval V r⊙ = 15–30 km/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Hα profile varied from being an intense bell-shaped emission lin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core absorption to displaying two-peaked emission with a central absorption feature below the continuum level. At all but one epoch, the positions of the metallic photospheric lines were systematically shifted relative to the Hα emission: ΔV r = V r(met) ? V r(Hα, emis) ≈ ?23 km/s. The Na D doublet displayed a complex profile with broad (half-width ≈ 120 km/s) emission and photospheric absorption, as well as an interstellar component. We used model atmospheres to determine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tar’s atmosphere: T eff = 4800 K, log g = 1.5, ξt = 4.0 km/s. The metallicity of the star differs little from the solar value: [Fe/H] = ?0.36. We detected overabundances of oxygen [O/Fe] = +1.79 (with the ratio [C/O] ≈ ?0.9), and α-process elements, as well as a deficit of heavy metals. The entire set of the star’s parameters suggests that the optical component of IRAS 20508+2011 is an “O-rich” AGB star with luminosity M v ≈ ?3m that is close to its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to the post-AGB stage.  相似文献   
193.
通过对邯郸市某车间地基的勘察.分析和探讨了新近沉积粉细砂地层的勘察手段、其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利用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的标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对新近沉积的粉细砂地层的勘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4.
地学自由曲面径向基函数网络重建的详细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简称RBF)神经网络是一种理想的地学离散数据网格化工具,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分布形式和边界条件的数据,收敛速度较快,可以逼近任何复杂曲面。这里详细介绍了RBF神经网络的算法。适当径向基函数的形式和偏差系数是使用RBF神经网络作地学曲面重建的关键。大量的实际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当选用Gauss型径向基函数时,一般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网格化效果,同时具备"曲面平滑"和"拟合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5.
永定河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采集官厅水库的永定河入库口附近沉积物,采集深度77cm,以1cm做为一个层位单元进行分割,测定其中11个层位的总磷,同时对这些层位沉积物中二钙结合态磷、八钙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进行连续分级提取,有机磷通过灼烧法测定,残留态磷由总磷与上述五种形态磷差减确定。结果显示: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在580.3~1276.2μg/g,主要成分为无机磷,平均占总磷的比例为88%;残留态磷为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含量占总磷50%以上。在沉积物深度75~20cm的沉积年份中,永定河向官厅水库输送的残留态磷量不断增加,且增速逐渐加快,主要为水土侵蚀的产物。从沉积深度20cm以来的沉积年份里,总磷的输入量不断减少,但以二钙结合态磷为主的生物有效磷输入量随总磷的含量降低而持续增加,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反映了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内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成为官厅水库富营养化污染的主要来源,以致官厅水库富营养化的趋势增强。  相似文献   
196.
HD 4002型综合测井仪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于1998年开始研制的, 其目标是为铀矿地质系统提供适合砂岩型铀矿勘查的轻便型数字测井仪, 满足测井生产的需要。该仪器于2001 年3月通过部级鉴定, 2002至2003年投入海拉尔盆地铀矿勘查测井试生产。本文介绍了仪器的用途、功能及特点、性能指标, 简要说明了各部分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97.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8.
冲绳海槽玄武岩中中酸性残余熔体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洋壳有关的酸性岩由于对了解幔源岩浆的演化以及判别古老蛇绿岩套及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意义而倍受岩石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的关注。本对发现于冲绳海槽玄武岩基质中的中酸性到酸性残余熔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它们提供了幔源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酸性岩浆的直接证据。在细小的基质矿物间分布有一种玻璃质的残余熔体,其成分随距冷凝边距离(L)的增加而越来越酸性。在SiO2对Na2O K2O图解上,残余熔体的投影点从玄武岩到英安岩均有分布,反映了一个连续的演化系列。在AFM图解上,残余熔体表现出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类似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的演化趋势。我们的研究表明:残余熔体的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在早期结晶阶段,辉石的结晶起主导作用,结果造成残余熔体中SiO2、Al2O3,Na2O的迅速增加,FeO、MgO、CaO迅速降低。在晚期结晶阶段,斜长石成为主导结晶相,导致残余熔体中Al2O3,Na2O的迅速消减。Al2O3、Na2O从增加到降低的转变出现在SiO2=62%左右。在L=27.5mm处,85~90%的基质岩浆已发生了结晶作用,导致残余熔体中SiO2含量达到69~70%,而且此处还新出现了一种富FeTi的氧化物。该玄武岩中残余熔体和基质矿物的成分及演化特征分别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中酸性端元的组成相似,在也佐证了Thingmuli火山岩系列是幔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9.
胶北晚中生代煌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胶北煌斑岩分别采自龙口、烟台和威海地区,包括拉辉煌斑岩、斜闪正煌岩和角闪煌斑岩,煌斑岩K—Ar全岩年龄变化于89.3~169.5Ma,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42.02%~54.95%,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岩石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U,K,Th)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为特征,Mg^#=33.9~53.9,Eu/Eu^*=0.71~0.89,^87Sr/^86Sr初始比值0.707642~0.709791,εNd(t)为-17.6~-10.4,^206Pb/^204Pb=37.588~38.431,^207Pb/^204Pb=15.423~15.531,^206Pb/^204Pb=17.204~18.179。表明煌斑岩源自俯冲陆壳(扬子下地壳)在地幔源区发生交代作用时形成的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体.考虑到煌斑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玄武岩的特征,我们认为煌斑岩在成因上同样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为碰撞后弧岩浆作用形成的脉岩。  相似文献   
200.
种植条件下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择天山北麓平原两种代表性作物冬小麦和玉米,人为控制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进行了种植试验,分析研究了种植条件下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机理。计算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冬小麦和玉米各生育期和全生长期的实际蒸发蒸腾量、潜水补耗差、包气带土壤储水量变化量及同期的潜在蒸发量,结果表明潜水埋深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引入了包气带一潜水系统水分转化量均衡临界深度(Z0)概念,发现潜水埋深小于Z0时,潜水向土壤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潜水和土壤水同时对作物需水具有重要动态调节作用,潜水埋深越浅潜水的动态调节能力越强,但是潜水埋深过浅又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当潜水埋深大于Z0时,土壤水向潜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土壤水对作物需水仍具有动态调节能力,而潜水基本失去或完全失去对作物需水的动态调节作用,但是有利于潜水入渗补给,增加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