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255篇 |
免费 | 24484篇 |
国内免费 | 486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40篇 |
大气科学 | 28049篇 |
地球物理 | 22136篇 |
地质学 | 55183篇 |
海洋学 | 19388篇 |
天文学 | 3171篇 |
综合类 | 8813篇 |
自然地理 | 69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1篇 |
2023年 | 1047篇 |
2022年 | 2249篇 |
2021年 | 2866篇 |
2020年 | 3642篇 |
2019年 | 6934篇 |
2018年 | 7663篇 |
2017年 | 7213篇 |
2016年 | 7612篇 |
2015年 | 6364篇 |
2014年 | 6548篇 |
2013年 | 6920篇 |
2012年 | 6471篇 |
2011年 | 6281篇 |
2010年 | 6204篇 |
2009年 | 5645篇 |
2008年 | 4681篇 |
2007年 | 4711篇 |
2006年 | 4191篇 |
2005年 | 3876篇 |
2004年 | 3807篇 |
2003年 | 3536篇 |
2002年 | 3234篇 |
2001年 | 3007篇 |
2000年 | 2970篇 |
1999年 | 3760篇 |
1998年 | 3368篇 |
1997年 | 3424篇 |
1996年 | 2830篇 |
1995年 | 2675篇 |
1994年 | 2380篇 |
1993年 | 2165篇 |
1992年 | 1782篇 |
1991年 | 1355篇 |
1990年 | 1129篇 |
1989年 | 1004篇 |
1988年 | 872篇 |
1987年 | 638篇 |
1986年 | 533篇 |
1985年 | 407篇 |
1984年 | 389篇 |
1983年 | 241篇 |
1982年 | 296篇 |
1981年 | 203篇 |
1980年 | 161篇 |
1979年 | 136篇 |
1978年 | 66篇 |
1977年 | 51篇 |
1971年 | 53篇 |
1958年 | 5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Yang XiaoQiang Zhu ZhaoYu Zhang YiNan Li HuaMei Zhou WenJuan Yang Jie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8,51(3):441-450
Directional samples were taken to study rock magnetism and palaeomagnetic records from the Dong- sheng profile, which is 5 m thick and on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Bose Basin. Mineralogy and rock magnetism of typical samples indicate that coarse granular titanomagnetite, and fine-grained hematite, superparamagnetic maghemite formed by pedogenesis are in the sediment, which has undergone many transformative processe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pedogenesis. Parallel samples were taken for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TH) (0 to 680℃) and alternating field (AF) demagnetization (0 to 80 mT) respectively.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se two kinds of demagnetization illustrate that there are two or more magnetic components in the samples. Intensity of NRM decreases by almost 60% to 90% rapidly when the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00℃ to 350℃, with a steady magnetic component. It is impossible to analyze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at high temperature because those fluctuate widely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400℃. Steady magnetic components from 100℃ to 350℃ indicate that the remanence was mainly carried by fine-grained hematite formed by pedogenesis, reflecting a change in the geomagnetic field while the magnetite was being oxidized into hematite by chemical weathering after deposition. The formative age of the sediments cannot be obtained by magnetic methods in this profile. 相似文献
102.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断层带应变弱化——失稳的地震模式表明,岩体失稳不仅取决于作用的应力水平,而且决定于应变弱化阶段中环境刚度和岩石刚度的相对大小。该模式可能被应用去解释实际观测中出现异常,而其后不发生地震活动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03.
3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述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文中对3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综述性介绍,扼要地讨论了国内外有关3维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管理、分析与可视化等技术的进展与动态,并分别探讨了它们的优势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4.
以多路径误差和电离层延迟为评价指标,利用TEQC软件和QCVIEW软件对南极埃默里冰架、内陆冰盖、纳拉峡海湾、拉斯曼丘陵的实测GPS数据以及部分IGS站点的数据进行了数据质量分析,得到结论: 1)在同一站点上,L2上的多路径误差总比L1上的多路径误差要大;2)在南极不同环境下的多路径误差不同;3)纬度和太阳活动剧烈程度是影响南极地区GPS数据电离层延迟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95.8”大暴雨过程的全面技术总结,揭示了多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作用对产生大暴雨过程的贡献,并指出了云团的发生及其发展源于北方冷空气和南方低空急流持续影响所形成的两个中间尺度垂直环流。 相似文献
106.
107.
利用1961-2010年中国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集,研究了大尺度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不同频发年代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过去50年里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存在两个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其典型环流配置都表现为中高纬度冷空气和低纬度充沛水汽的配合,但不同频发时段的大尺度环流配置明显不同,这种配置使得两个频发时段的暴雨发生特点有所不同,最近20年的暴雨发生次数更多,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在频发的1964-1976年,高纬度的冷空气主要来自西西伯利亚上空深厚的低槽前部,而此时南亚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低纬度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印缅低压槽前,可降水量偏小,但垂直速度较大,水汽辐合较旺盛,华南上空大气环流较不稳定;在频发的1991-2010年,鄂霍次克海上空附近的高压脊活跃,高纬度冷空气主要来自高压后部,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其西北侧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华南上空,故可降水量增多,伴随着强大的南亚高压提供的良好的高层辐散条件,华南上空垂直速度增大,水汽辐合明显,强有利的环流配置导致1991-2010年华南持续性暴雨强度更大、范围更广。因此,大气环流的年代际转型使得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了巨大改变,故在未来做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年代际环流背景场对华南持续性暴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区所在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区域水准、GPS、流动重力和跨断层短测线等地形变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已往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震前区域性地壳变形背景、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和可能的机理.结果认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西秦岭、六盘山等构造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GPS水平挤压闭锁高应变积累、垂直隆升异常高梯度带和重力升、降差异剧烈变化等中长期背景;(2)震前到震时发震断裂附近及其外围相关构造区域断层形变异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起伏波动变化显著,尤其是汶川地震以来的波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本区构造比邻的龙门山断裂带剧烈右旋错动对本区的影响,与本次岷县6.6级地震过程有关;(3)本区有地形变监测资料积累以来缺乏6级以上震例,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中长期形变背景异常,但何时进入短期-短临阶段确实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积累总结和探索提高.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进一步完善Q460钢材在抗震设计规范中相关限值的要求,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以轴压比、翼缘宽厚比、腹板高厚比和壁板宽厚比为变量,建立了共48根“工”字型框架柱和“箱”型框架柱,分析了其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翼缘宽厚比对框架柱的能量耗散系数影响较小;能量耗散系数随轴压比、腹板高厚比(“工”字型)和壁板宽厚比(“箱”型)增大而明显减小;框架柱的极限承载力随轴压比的减小及壁板宽厚比和翼缘宽厚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腹板高厚比接近规范限值时,承载力下降趋势明显增大。与采用Q235钢材的框架柱相比,Q460钢材框架柱的延性较小,仅为2左右;当采用Q460钢材时,“工”字型框架柱的极限位移角限值建议取为0.03,“箱”型框架柱的极限位移角限值建议取为0.032。规范中对翼缘宽厚比限值的规定偏于保守,其值最大可取至9。无论是“工”字型框架柱还是“箱”型框架柱,其腹板高厚比均不宜过大。Q460钢材框架柱的刚度退化率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强,且翼缘宽厚比越大,腹板高厚比越小,柱的初始刚度越大,刚度退化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