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59篇 |
免费 | 4914篇 |
国内免费 | 64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3篇 |
大气科学 | 5899篇 |
地球物理 | 7208篇 |
地质学 | 13355篇 |
海洋学 | 2919篇 |
天文学 | 1379篇 |
综合类 | 3042篇 |
自然地理 | 3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6篇 |
2023年 | 505篇 |
2022年 | 1153篇 |
2021年 | 1342篇 |
2020年 | 1112篇 |
2019年 | 1199篇 |
2018年 | 1511篇 |
2017年 | 1334篇 |
2016年 | 1599篇 |
2015年 | 1254篇 |
2014年 | 1626篇 |
2013年 | 1489篇 |
2012年 | 1355篇 |
2011年 | 1394篇 |
2010年 | 1502篇 |
2009年 | 1463篇 |
2008年 | 1322篇 |
2007年 | 1271篇 |
2006年 | 1019篇 |
2005年 | 885篇 |
2004年 | 771篇 |
2003年 | 798篇 |
2002年 | 741篇 |
2001年 | 690篇 |
2000年 | 920篇 |
1999年 | 1389篇 |
1998年 | 1118篇 |
1997年 | 1115篇 |
1996年 | 1005篇 |
1995年 | 880篇 |
1994年 | 827篇 |
1993年 | 698篇 |
1992年 | 542篇 |
1991年 | 438篇 |
1990年 | 325篇 |
1989年 | 303篇 |
1988年 | 268篇 |
1987年 | 171篇 |
1986年 | 147篇 |
1985年 | 114篇 |
1984年 | 70篇 |
1983年 | 57篇 |
1982年 | 70篇 |
1981年 | 56篇 |
1980年 | 30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7篇 |
1958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北祁连熬油沟蛇绿岩岩石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螯油沟蛇绿岩位于甘肃南南县祁青乡。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蚀变作用形成的蛇纹岩,原岩为方辉橄榄岩,所有的岩石类型均以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并且玄武质熔岩显示出幔柱型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来源于与洋岛玄武岩源相似的富集地幔。 相似文献
993.
航磁ΔT解析信号确定线性构造隐伏形态的算法及阿尔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模拟线性地质构造具有普遍意义的有限延深薄板状体ΔT的解析信号强度与其几何参数之间的超定方程关系,运用奇异值分解和广义逆技术求解超定方程,获得了高精度的理论反演方法,同时给出了定性解释板状体产状的辅助方法。对阿尔金地区隐伏断裂形态的反演结果,为西藏地体的“北推东移”提供了定量化的地球物理解释证据。文章还勾画了阿尔金与塔里木的深部界线。 相似文献
994.
995.
较系统评述了现有的各种命名与判定宝石颜色的方法,如命名法中的二名法、类似法、色度法和三要素法;判定法中的目测法、仪器测量法和对比法。指出它们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缺点,但相对比较起来,用色谱图系的对比法是目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走滑拉分断块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中下统沉积主控因素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南缘露头剖面相构型识别,北部地震剖面解释的沉积体侧向迁移特征,建立了走滑拉分构筑的可容空间变化型式。此沉积对构造的响应模式,不仅可以很好的解释拼合砂体的分布,古流向偏转等问题,而且对于预测盆内沉积体走向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997.
西秦岭南亚带地质构造演化模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活动论的观点出发,对构造复杂、成矿发育而著称的西秦岭南亚带,运用浅部与深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了层次性、时序性的递进研究,地质事实表明:西秦岭南亚带在前寒武纪基底构造背景发展的基础上,受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的制约影响,曾经历了拉张裂陷沉积、碰撞挤压隆起与造山后的不平衡抬升和拉张断块运动,直至后来的浅层逆冲推覆,鲜明的表现了西秦岭南亚带、开与合的历史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998.
北京地区3500a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兼论昆明湖的沧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沉积物的沉积特征的研究,结合历史记载,对昆明湖水域的形成时间和发展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据此对北京地区3500a以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作出了科学的划分,为探讨北京地区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将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99.
Holocene monsoon climate documented by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s from lake sediments and peat bogs in China: a review and synthe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awu Zhang Fahu Chen Jonathan A. Holmes Hui Li Xiaoyan Guo Junlan Wang Shuang Li Yanbin Lü Yan Zhao Mingrui Qiang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11,30(15-16):1973-1987
There has been much recent debate about Holocene climate variation in the monsoon region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the time-transgressive nature of the Holocene precipitation maximum,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variations in regions influenced by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have been synchronous. We summarize and compare carbonate oxygen-isotope records (δ18Ocarb) from ten lakes within the present-day ISM region. We discuss their paleoclimate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the present-day moisture sourc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hydrological setting. The δ18Ocarb records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ake water, which in turn is a function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Evaporation (P/E) balance and the proportion of precipitation that is monsoon-derived. We normalized the δ18Ocarb data and used these records to generate an integrated moisture index. This index, along with oxygen-isotope records from speleothems and carbon-isotope records (δ13Corg) from peats within the monsoon region, suggests that Holocene climate was broadly synchronous across the monsoon region and, within the limits of accuracy of the existing age models, provides no strong evidence for previously-proposed anti-phasing of the ISM and the EASM. Stable-isotope records from lake sediments and peat bogs have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high-quality paleoclimate data for monsoon Asia, and complement high-resolution speleothem sequences, which are only found in certain localities. 相似文献
1000.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的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及其40Ar/39Ar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