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2篇
  免费   1075篇
  国内免费   1759篇
测绘学   664篇
大气科学   1072篇
地球物理   1224篇
地质学   3162篇
海洋学   921篇
天文学   191篇
综合类   454篇
自然地理   62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76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336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398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应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交城断裂活动时附近土体的变形特征进行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带动上覆土层差异沉降及应力场变化,当断层错动量达到一定程度,断层附近出现拉应力区,土体在拉张应力和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垂直差异形变,从而产生地裂缝。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方山探槽揭示的地裂缝剖面特征进行对比,二者结果相互印证,说明清徐地裂缝是交城断裂活动的结果,二者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裂缝为构造成因裂缝。数值模拟结果为研究断裂和地裂缝成因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12.
在充分总结分析4年来1∶50000地形数据库更新项目生产、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等工作实际的情况下,研究对影响成果质量的主要资料、技术、流程等要素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采用"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手段将成果的质量隐患消除在生产环节,确保生产出满足质量管理目标的动态更新成果。  相似文献   
213.
赵锐  王刚  孙贵 《安徽地质》2021,31(1):71-75
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的3#煤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储层特征的分析,综合利用测井数据、实验测试资料、常规显微镜观测以及扫描电镜观测等,尝试建立适合于本区实际情况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研究认为,本区煤岩真实密度值变化范围大,网状裂隙发育.本文采用变煤岩骨架密度值法计算煤岩总孔隙度,以裂缝立方体模型迭代法计算煤岩裂缝孔隙度,进而求算裂缝渗透率.解释模型经研究区实际煤储层测井资料的处理解释之验证,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14.
李力  徐芬  刘希  陈刚 《气象》2024,50(2):210-220
结合T-Matrix方法和雨滴谱仪数据反演双偏振参量,设计了一种雨滴谱反演评估方法(雨滴谱法),利用其反演结果可对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进行评估。将此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降水过程的雷达偏振参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满足微雨条件时,雨滴谱法与传统的微雨滴法均能有效监测由雷达系统误差导致的观测偏差,且评估结果十分接近;不满足微雨条件时,雨滴谱法评估的不同类型降水过程的雷达数据质量与满足微雨条件下的评估结果十分接近,客观证明了系统调整后雷达运行良好、数据质量稳定;不同雨强(R)情况下,雨滴谱法的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10 mm·h-1≤R<20 mm·h-1时,雷达观测的数据质量最为稳定。该雨滴谱法适用范围广,可动态评估双偏振雷达偏振参量质量,有助于雷达调整和数据校正。  相似文献   
215.
216.
目的

富油煤作为一种集煤、油、气为一体的特殊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原位热解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焦油、可燃气及半焦固体燃料等,具有解决传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难题的潜力。在减少煤炭开采污染、提高能效利用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寻求油气资源战略依赖突围提供了重要路径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先导性试验研究,对于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影响研究与全生命周期地质保障技术探索亟待开展。

方法

基于富油煤开发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扰动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对热解区岩体变质、覆岩损伤变形、地下水扰动、地表沉降及地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条件评价与过程监测主要内容和测试技术,梳理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感测装备、传感单元、数据解译、多源信息融合和工程实践等内容认识,提出了构建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思考。

结果和结论

分析认为,在富油煤原位热解的新型资源转化利用模式条件下,迫切需要研发与之相匹配的地质保障技术,制定完整的开发、设计、施工、评价方法和标准,以规范和引导富油煤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富油煤油气资源固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富油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安全生产标准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煤炭工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战略对策与保障。

  相似文献   
217.
218.

Water 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ert legumeAlhagi sparsifoli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vegetation period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1999 in the foreland of Qira oasis at the southern fringe of the Taklamakan Desert,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redawn water potentials and of diurnal water potential indicated thatAlhagi plants were well water supplied over the entire vegetation period. Decreasing values in the summer months were probably attributed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and irradiation and therefore a higher evapotranspirative demand. Data from pressure-volum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Alhagi plants were not drought stressed and xylem sap flow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Alhagi plants used large amounts of water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Flood irrigation had no influence on water relations inAlhagi probably becauseAlhagi plants produced only few fine roots in the upper soil layers. The data indicate thatAlhagi sparsifolia is a drought-avoiding species that utilizes ground water by a deep roots system, which is the key characteristic to adjust the hyper-arid environment. Because growth and survival ofAlhagi depends on ground water supply, it is important that variations of ground water depth are kept to a minimum. The study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vegetation around oasis in arid regions.

  相似文献   
219.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张江华  柯海玲  刘瑞平  李贤 《地质通报》2014,33(08):1147-1153
以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Pb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04和2012年采集样品的测试结果作为计算农田土壤重金属Pb累积速率的依据,以2004—2012年作为计算时间区间,以农田土壤重金属Pb的累积速率为研究内容,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区域Pb的累积速率特征,阐明人类工程活动极大地影响着农田土壤重金属Pb的累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农田土壤Pb平均累积速率为31.8mg/kg·a-1。选取选矿厂、冶炼厂、尾矿库、污水灌溉区、车载尾矿弃渣等典型污染源,对周边农田土壤Pb累积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矿厂对农田土壤Pb累积的影响最大,其周边农田土壤Pb累积速率相当于全区Pb累积速率的4倍,该结论对防治重金属污染及保障人体健康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0.

地震波衰减研究是了解岩石圈构造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OBS2016-2测线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 首次对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区域地震波衰减特征进行研究, 通过正演模拟获得该区域二维纵波衰减(QP)结构.结果表明, 下陆坡的上地壳存在一个宽约40 km, 厚度约为4~5 km的高衰减区, 其特征为低纵波和横波速度(VP为5.5~6.3 km·s-1VS为3.1~3.6 km·s-1)以及较低的波速比(VP/VS为1.72~1.80), 对应较低的QP(280~410), 推测与断裂发育有关, 且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的上地壳高衰减区具有低QP(300~400)和高VP/VS(1.90~1.96)特征, 可能对应较多的断裂发育及流体运移.洋陆过渡区域下地壳高速异常体表现为相对低的QP(550~600), 对应较高的VP(7.0~7.8 km·s-1)和VS(3.5~3.8 km·s-1)以及较高的VP/VS(1.85~1.96), 推测与蛇纹石化作用有关.蛇纹石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并导致更多的流体运移, 使得洋陆过渡及洋壳区域存在较高的地震波衰减.QP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南海大陆边缘的地震波衰减特征, 结合VPVS以及VP/VS, 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区域地质结构和岩石属性, 对进一步挖掘OBS数据信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