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6篇
  免费   3503篇
  国内免费   5467篇
测绘学   2597篇
大气科学   2641篇
地球物理   2938篇
地质学   9956篇
海洋学   2481篇
天文学   328篇
综合类   1392篇
自然地理   2313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899篇
  2021年   1113篇
  2020年   772篇
  2019年   1070篇
  2018年   974篇
  2017年   887篇
  2016年   897篇
  2015年   1032篇
  2014年   997篇
  2013年   1227篇
  2012年   1287篇
  2011年   1317篇
  2010年   1254篇
  2009年   1193篇
  2008年   1187篇
  2007年   1180篇
  2006年   1163篇
  2005年   886篇
  2004年   752篇
  2003年   564篇
  2002年   564篇
  2001年   490篇
  2000年   499篇
  1999年   354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70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5篇
  1958年   14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991.
该文首先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江淮入梅前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江淮入梅前期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副热带高压首先在太平洋中部增强北跳, 而后向西扩展导致太平洋副高西部脊 (120°E) 的增强北跳。进一步分析表明, 在太平洋中部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和西伸之前, 副热带高压南侧ITCZ中对流和孟加拉湾北部的对流活动明显并且都经历了一次增强活跃过程, 这意味着热带ITCZ和孟加拉湾北部对流的异常活跃可能对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跳西伸产生影响。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表明, 赤道中太平洋ITCZ中对流异常活跃不仅可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移, 而且还可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伸, 与诊断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2.
该文把三维对流云模式应用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区的对流云降水研究和人工增雨试验设计,并和张家口冰雹云个例的模拟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给定季节的对流云主要特征有云底温度(约26℃)。云中上升气流速度中等(最大约18m/s),初始回波在较暖区1~-2.5℃)形成,云的回波顶高约13km。前期的暖支降水对地面雨量贡献很大。播云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初始回波出现后约10min回波项高到达-22℃处时,在温度为-2~-6℃层的支的中心部位引进5×105~107个/kg碘化银冰核,使地面降雨只有身长弱增加。湖北西北部对流云中过冷云水偏少,最大仅5g/kg和3.8g/kg,面且过冷云水大值区温度偏高(-2.5℃).催化后云中最大上升气流和地面格点最大雨量值变化不大,有时减少,后期降雨量增加,下风方雨量增加,分布更加均匀,但总雨量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993.
水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界面上非镜面反射声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光学法和发射-接收法研究了水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界面上声波的非镜面反射声场.测量了入射角θi为16°-80°范围内的反射系数R,记录了θi在Rayleigh波临界角θc附近±4°范围内两束反射波的反射角、波束位移△、波形和频谱.实验发现:(1)在θc附近±4°范围内,观察到θi两束反射波A和B,其中波束B沿界面有波束位移△,实验测出△随θi增大而减小,并非在θic时最大.(2)反射角等于θi的波束的频谱很接近于入射波的频谱,反射角等于θc的波束的频谱相对于入射波有频谱的负偏移.(3)波束A的相位与发射换能器直达波的相位一致,波束B的相位与波束A相反  相似文献   
994.
IntroductionThe history of studying the changes in deep geo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an earthquake preparation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geomagnetic short-period variations has been about 30 years. At first, Japanese calculated the real transfer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a and b coefficients of Parkinson vector by taking the measurement of graph and using empirical formula.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such as the 1923 Kanto M=7.9 earthquake (Yanagihara, 1972), the 1966 Tashkent M=5.5 earthquake, t…  相似文献   
995.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强  黎大虎  赖敏  何玉林 《地震研究》2001,24(3):258-261
对于地下复杂的地质构造,地震反射波法比折射波法能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地下信息。多次覆盖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可以增加同一反射点的重复观测次数,从而起到压制干扰,提高有效波信号的作用。其次选取合适的地震参数能有效地拓宽有效波频带范围,对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小浪底水库断裂构造分析与诱发地震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浪底水库区城崖地,塔底,石井河等主要活动断层的基本特征作了 简要介绍,采用断层强度分析法分别估算了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和一些断层面的抗滑稳定系数,对库区地震活动性,应力状态,岩溶和岩体渗透性等诱震条件进行了分析,对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和可能的震中位置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997.
上部结构对桩基础地震应力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群桩基础应变幅值的分布规律以及上部结构对桩应变幅值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上部结构使桩的应变幅值大大增加,改变了桩应变幅值变化的趋势。在桩基础设计中应考虑上部结构对桩基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冲积沉积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构型单元分析法原理和构型单元界面定义的回顾并结合对延长组的研究,发现构型单元分析法适用于以冲积作用为主要沉积物搬运方式的沉积地层。对岩性呈渐变过程、界面类型单一、界面级别难以确定、成岩改造强烈、同沉积变形发育以及底辟作用强烈的地层,不宜使用构型单元分析法。在河口湾、潮间带和河流三角洲前缘环境中形成的沉积体也不适合进行构型单元分析。  相似文献   
999.
硫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常见矿物,目前国内外对其表面矿物学特征研究有限。具体到硫化物固-液界面处的行为机理,前人的研究程度就更低了。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个Fe1-xS-Cr^6 原电池,通过实测电动势(E),t-E关系曲线,溶液可见光吸收谱及其λ-A关系曲线,阐明硫化物与Cr^6+溶液间的界面行为机理。认为其界面行为过程为;硫化物溶解→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吸附Cr^3 。该原电池与一般原电池结构不同,其主要差别在于将反应电极和测量电极分开,从而解决电极反应过程中的浓度极化问题,提高了电化学实验的精度。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矿物-液体相互作用机理,完善和丰富表面矿物学研究内容,深化化界面成矿理论,并对环境治理,矿物材料应用等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理想晶体(包括蓝宝石)的颜色与占据其晶格的微量过渡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有直接的关系。玄武岩产状的蓝宝石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是蓝宝石致色的直接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每种微量元素均对可见光的特定波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Fe^3 ,Si^4 是使蓝宝石呈现蓝色的主要离子,Cr^3 离子可使蓝宝石呈橙和绿色,Mn^4 离子可使蓝宝石呈黄色,Co^2 离子也可使蓝宝石呈蓝色。本文还做出了蓝宝石中每种微量元素对可见光的特征吸收图即波长-吸收系数图,与分子轨道理论值吻合,把蓝宝石中各离子对可见光的吸收位置和相对吸收强度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