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5篇 |
免费 | 579篇 |
国内免费 | 8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5篇 |
大气科学 | 395篇 |
地球物理 | 497篇 |
地质学 | 1642篇 |
海洋学 | 404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211篇 |
自然地理 | 4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144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69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89篇 |
2012年 | 228篇 |
2011年 | 241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235篇 |
2006年 | 224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了研究结构性原状黄土在加载条件下的破坏特性,采用试验的方法对Q2原状黄土进行了非饱和土三轴剪切试验研究。基于试验成果,定义了可以考虑球应力、偏应力和基质吸力等因素的土的结构性变量参数m。利用通过试验提出的m的计算方法,找出抗剪强度参数c、 值与m之间的关系,推导出m与c、 值的曲线方程,分别将曲线方程代入到Drucker-Prager(D-P)准则方程中对其进行修正,建立了结构性Q2原状黄土的修正屈服准则,该准则可以考虑Q2原状黄土的结构性影响,符合黄土的结构性特性,绘制出可反应结构性参数影响的屈服面,并验证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2.
2004-2008年北京城区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以北京城区内的8 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作为具体的商业类别,利用北京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核密度(Kernel)、标准差椭圆、Ripley's K(r)函数相结合的GIS 点模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2004 年和2008 年北京市商业网点分布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北京商业网点呈现相对集中分布态势,具有向心性并形成明显的集聚区,集聚中心主要分布在五环内,且在两次普查期间有所改变,商业网点空间偏向性差异明显;② 以CBD、金融街、王府井、中关村、亚运村和奥运村等为代表的典型商圈对北京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十分显著,商业网点在典型商圈周围分布密度较高,呈现集聚中心状态;③ 北京商业网点Ripley's K(r)曲线随距离的变化总体呈现“先增后减”态势,其中受居民小区影响较大的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网点两次普查期间变化剧烈,反映了居民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994.
An observational campaign was conducted in the street canyon of Zhujiang Road in Nanjing city in 2007.Hour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PM10 were measured at street and roof levels.The Operational Street Pollution Model(OSPM)street canyon dispersion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treet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measured and predicted concentrations.The correlation coecient R2 values(R2 is a measure of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redicted and measured time series of concentrations)are 0.5319,0.8044,and 0.6630 for the scatter plots of PM10 corresponding to light wind speed conditions,higher wind speed conditions,and all wind speed conditions,respectively.PM10 concentrations tend to be smaller for the higher wind speed cases and decrease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The presentations of measured and modelled concentration dependence on wind direction show fairly good agreement.PM10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on the windward side are relatively smaller,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for the leeward side.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 OSPM to model PM10 dispersion rules for an urban street canyon. 相似文献
995.
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导致了紫外辐射日益增强,高强度的UV-B辐射会造成细胞中DNA的损伤,影响蛋白质、脂类和色素的代谢过程。生长在南极的绿藻具有一系列防御机制以应对增强的UV-B辐射,其中类菌胞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 MAAs)是一类重要的紫外防御物质。为探究类菌胞素氨基酸对UV-B辐射的响应,本文以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sp.ICE-L)、针丝藻(Raphidonema nivale Lagerheim, NIES-2290)和胶球藻(Coccomyxa subellipsoidea E.Acton, NIES-2166)三种生活在南极的绿藻为材料,采用UV-B辐射胁迫(强度0.35 W/m~2,短时处理3 h),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类菌胞素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的变化。Mycosporine-glycine为三种南极绿藻中共有的MAAs,在UV-B辐射胁迫下三种南极绿藻中Mycosporine-glycine含量变化不尽相同,表明不同的南极绿藻中MAAs对UV-B辐射的响应各有其特性。首次在绿藻(南极冰藻和胶球藻)中检测到Gadusol。Gadusol作为MAAs的合成前体,它的合成积累使得生活在海冰环境的南极冰藻和胶球藻具有良好的抗UV-B辐射能力。其中南极冰藻抗紫外能力最强,这可能得益于不同MAAs间的动态转化,含量升高的Palythine及Usujirene/Palythene可能对南极冰藻的紫外屏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错断地貌、槽探和14C测年,对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的发育分布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邦达断裂中段在1457±51 a BP/1598±47 a BP 发生过古地震事件,为引发中强地震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南向逃逸挤出和印度板块NEE向直接挤压作用,表现为走滑兼有逆冲分量的高角度活动断裂。该研究为了解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活动性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97.
首先用卫星测高资料计算了1993~2009年6月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climate experiment)时变重力场系数反演了2003~2009年6月全球平均海水质量变化。联合GRACE和卫星测高资料计算了2003~2009年6月的热容海平面变化,该变化呈上升趋势。用日本气象局Ishii等提供的海温数据计算了1993~2006年的海水引起的平均热膨胀海平面变化,1993~2003年间,全球海洋热膨胀引起的热容海平面呈上升趋势,约占同期平均海平面变化的一半。利用ARGO温盐数据计算了2004~2009年6月平均热容海平面变化,也呈上升态势,只是变化速率有所减慢。 相似文献
998.
999.
西藏列廷冈矿床是林周盆地Fe-Mo-Cu-Pb-Zn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不久、规模较大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矿区磁铁矿发育,主要包括块状、浸染状和脉状3种类型。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矿相学研究,将矿床成矿期划分为矽卡岩期和热液期2期,进而划分为5个成矿阶段: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早期热液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块状磁铁矿主要形成于退化蚀变阶段,浸染状和脉状磁铁矿主要形成于早期热液阶段。以磁铁矿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EPMA)和单矿物微量稀土元素ICP-MS分析实验,重点对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成因矿物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类型磁铁矿内均含Ti、Si、Ca等次要元素以及Na、K、Cr、Ni、Co、Pb、Ba、Sn、Sr、Sb、Cu等多种可检测到的微量元素,且矿物内主要发生了Al、Mg、Mn等元素的类质同像置换,综合TiO_2-Al_2O_3-MgO、TiO_2-Al_2O_3-(MgO+Mn O)和(Ca+Al+Mn)-(Ti+V)、Ni/(Cr+Mn)-(Ti+V)等多种磁铁矿成因判别图解投图结果及矿体野外宏观地质特征,表明矿区磁铁矿均为热液成因。块状磁铁矿具明显的Eu正异常,浸染状和脉状磁铁矿具Eu负异常,均无明显Ce异常特征,表明富Eu成矿流体在矽卡岩期的高温氧化环境下形成了矽卡岩型块状磁铁矿体,在热液期则逐渐转变为低温还原环境,形成浸染状和脉状磁铁矿及多种金属硫化物,且铁的物质来源主要与矿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