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79篇 |
免费 | 6628篇 |
国内免费 | 33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73篇 |
大气科学 | 1917篇 |
地球物理 | 2671篇 |
地质学 | 9882篇 |
海洋学 | 2397篇 |
天文学 | 211篇 |
综合类 | 1203篇 |
自然地理 | 1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5篇 |
2024年 | 575篇 |
2023年 | 632篇 |
2022年 | 1024篇 |
2021年 | 1222篇 |
2020年 | 964篇 |
2019年 | 1009篇 |
2018年 | 939篇 |
2017年 | 864篇 |
2016年 | 863篇 |
2015年 | 1105篇 |
2014年 | 1020篇 |
2013年 | 1178篇 |
2012年 | 1289篇 |
2011年 | 1231篇 |
2010年 | 1233篇 |
2009年 | 1104篇 |
2008年 | 1141篇 |
2007年 | 1075篇 |
2006年 | 1030篇 |
2005年 | 832篇 |
2004年 | 600篇 |
2003年 | 424篇 |
2002年 | 454篇 |
2001年 | 382篇 |
2000年 | 313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11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A Synthetic View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This paper gives a synthetic view on the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with an attempt to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the stepwis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Jurassic sedimentation, deformation and magmatism in North China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arliest Jurassic is marked by a period of magmatism quiescence (in 205-190 Ma) and regional uplift,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in 190-170 Ma) was predominated by weak lithospheric extension expressed by mantle-derived plutonism and volcanism along the Yanshan belt and alongside the Tan-Lu fault zone, normal faulting and graben formation along the Yinshan- Yanshan tectonic belt, depression and resuming of coal-bearing sedimentation in vast region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stage started at 165y.5 Ma and ended up before 136 Ma; it was dominated by intensiv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multi-directional compressions. Two major deformation ev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One is marked by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beneath the thick Upper Jurassic molasic series in the foreland zones of the western Ordos thrust-fold belt and along the Yinshan-Yanshan belt; it was predated 160 Ma. The other one is indicated by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at the bas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and predated 135 Ma. During this last stage, two latitudinal tectonic belts, the Yinshan-Yanshan belt in the north and the Qinling-Dabie belt in the south,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were all activated by thrusting; the NCB itself was deformed by the NE to NNE-trending structural system involving thrusting, associated folding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ing, which were spatially partitioned. Foliated S-type granitic plutons aged 160-150 Ma were massively emplaced in the Jiao-Liao massif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indicate important crustal thicken 相似文献
32.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改变了长江口自然环境,导致周边水下地貌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选取长江口九段沙周边浅滩区域作为研究区,搜集不同年份的海图资料,利用GIS技术进行地貌演变空间分析。分析发现:自2001年一期工程完工以来,九段沙周边浅滩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冲淤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沿着南导堤堤坝泥沙淤积明显,导致南导堤北侧丁坝内形成淤积带,九段沙尾部沿着堤坝形成淤积带;江亚南沙下沙阻挡作用,使得上游来水在沙头处分流,在两股水流的作用下,九段沙西南侧分别形成两条平行的淤积带和冲刷带。 相似文献
33.
基于GIS的二维非结构化剖分网格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非结构化网格剖分是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之一,网格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的收敛性和精确度。在GIS辅助建立非结构化网格空间拓扑关系的基础上,针对GIS和实际研究问题给出Spring-Laplace方法——一种新的单元尺度函数定义,在GIS空间算法下利用该方法优化节点位置,并基于推进阵面算法的思想,结合空间邻近拓扑关系实现了三角剖分节点和网格的重新编号算法,方便了开边界条件的赋值,提高了计算效率。实例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网格生成质量,能适应FVCOM数值模型对非结构化网格剖分的要求,其收敛速度快,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34.
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是野外地震采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后期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的各个工作环节.因此,高质量的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勘探工作的关键,然而在无限制的追求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高难度的野外施工的同时,这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成本投入.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质量最优和成本最优的观测系统设计,通过寻找观测系统参数与采集质量和采集成本的关系,结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了最优性价比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一个实际工区的试验,体现出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为高质量的观测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5.
36.
37.
"5·12"汶川地震堰塞湖应急处置措施的讨论——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堰塞湖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之一.唐家山堰塞湖是"5·12"汶川地震造成的规模最大、潜在威胁最严重的堰塞湖,水利部组织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成功降低了该堰塞湖风险,未造成新的人员伤亡.从该堰塞湖溢流的流量过程曲线和对北川县城的影响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经初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1.变梯形过流断面为复式断面;2.增大设计纵比降;3.保护泄流槽的进、出口,控制沟道下切速度;4.抛掷人工结构体控制沟床下切速度.为了避免自然排泄的不利影响,提出"人工可控排泄"处理堰塞湖.希望这些措施在以后类似堰塞湖应急处置中能够被参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减少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38.
分辨率是等高线数据插值生成格网DEM数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适宜的分辨率既能将等高线高程信息尽可能保留,又不会因插值造成数据冗余及误差。基于对格网DEM生成方式的理解,提出了等高线隔断线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地形图矢量化的等高线数据插值生成格网DEM数据,由不同长度等高线隔断线频率统计来确定格网适宜分辨率参考值的方法。同时,不同长度等高线隔断线的长度与其频率相乘得到标准长度,以及等高线隔断线中心点生成的密度分析图,均可在频率特征决定适宜分辨率参考值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通过样区实验验证,实现简便,可度量性强,与其他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对确定适宜格网分辨率参考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9.
40.
华东地区地震前兆短期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4次5级以上地震的研究表明:无论以异常开始时间判断的异常还是以异常结束时间(或转折时间)判断的异常,其空间分布与震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关系,并且前兆异常存在不同特征的三阶段性。以前兆的开始时间作为判断标准,异常频次反映出地震孕育的中期阶段信息。以异常的转折(或结束)时间作为异常判断标准,其异常频度具有短期信息。从而提出了异常转折率TAR,研究表明,强震前TAR超过均值的高值异常具有短期信息。通过理论分析后,提出了华东地区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综合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