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13篇
  免费   12124篇
  国内免费   19142篇
测绘学   9839篇
大气科学   6607篇
地球物理   9464篇
地质学   34581篇
海洋学   9966篇
天文学   581篇
综合类   4149篇
自然地理   7492篇
  2024年   676篇
  2023年   1715篇
  2022年   3470篇
  2021年   4152篇
  2020年   3402篇
  2019年   3765篇
  2018年   3254篇
  2017年   3140篇
  2016年   3180篇
  2015年   3843篇
  2014年   3573篇
  2013年   4356篇
  2012年   4757篇
  2011年   4642篇
  2010年   4584篇
  2009年   4221篇
  2008年   4250篇
  2007年   4053篇
  2006年   3865篇
  2005年   3204篇
  2004年   2434篇
  2003年   1734篇
  2002年   1785篇
  2001年   1575篇
  2000年   1294篇
  1999年   531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3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63年   6篇
  1957年   18篇
  1954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动水条件下承压水的注浆止水及加固问题,是暗挖隧道地下水控制的重要难题,在浆液配比、注浆参数等方面的设计施工经验较少。以某地铁区间联络通道的地下水控制工程为背景,结合该通道地质条件复杂、承压水头高、突涌水量大等施工现状,基于注浆-降压联合的地下水控制思路,探索了高承压水头条件下的WSS双液注浆止水施工技术,并通过现场探测和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其止水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注浆-降压联合的地下水控制及加固方案,在显著承压性的地下水含水层注浆止水加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能够保证地下通道的注浆过程顺利进行,又能确保地下水治理效果,并遏制围岩的变形发展,各部位变形均满足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302.
中国的区域治理模式长期以来呈现出阶段性演化的特征。特别是近些年,传统省-市分层设权的权力组织关系被动态的、反复连续性的博弈所取代。本研究借助政治经济学与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空间再中心化”及组织社会学者的“行政发包制”理论,立足区域基础设施项目,即“珠三角城际铁路网”展开实证,系统分析其规划、建设及运营过程。并聚焦其中的事权与财权动态演变过程,解析省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省市关系的演变等两大关键问题,揭示中国城市区域治理重构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一方面,省政府的角色定位由“分包商”和“协调者”逐渐转变为协调与发展并重的新角色定位;同时,省市关系由结构化的“行政发包”转化为多轮协商的动态博弈连续体。  相似文献   
303.
张耀光  刘锴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12,(9):1033-1040
南海诸多岛礁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领土,南海九条断续线是中国海域疆界线。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形成与演进,既是重要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和岛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南海断续国界线形成的历史线索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尚未拓展的领域。地图是国际上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除了用文字进行阐述外,着重利用地图本身特有的功能来反映这条界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条疆界线的形成分为雏形期、形成期、成型期3个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现在南海的中国海上疆界线的时期,为疆界线形成的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为南海疆界线的形成期;20世纪40~50年代,为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从以上时期的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到这条海上疆界线的"连续线"和"断续线"2种画法。同时从地图发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疆界线由11条线演变成为现今的9条线。这条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了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相似文献   
304.
基于统计模型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史文娇  陶福禄  张朝 《地理学报》2012,67(9):1213-1222
从统计模型与作物机理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出发, 介绍了识别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贡献的3 种主要统计模型, 即时间序列模型、截面模型和面板模型;综述了前人在站点和区域(全球、国家、省级、地区、县级) 尺度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应用统计模型识别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性的4 个主要问题, 包括时空尺度问题、产量的非气候趋势去除问题、气候要素间的自相关问题和忽略适应措施的问题;最后针对以上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进建议及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05.
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淮河一线在60 a前被科学地确定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此后中国地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和划分指标改进问题;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认识的加深,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2017年启动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拟全面系统地调查和研究其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问题,从而实现中国南北分界线研究的全面深化和突破。秦岭-大巴山具有多维地带性结构,表现出高度的过渡性、复杂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目前面临和需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① 南北分界线与南北过渡带的关系?② 暖温带与亚热带划分指标如何改进?③ 植被-土壤在南北方向上的渐变序列及其形成机理?④ 全球变化与地区关键生物气候指标空间变动的关系?⑤ 秦巴山地的多维地带性结构如何分解与综合?⑥ 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特有性的格局与机理?⑦ 秦巴山地东西向廊道效应?⑧ 秦巴山地的区域环境效应及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⑨ 秦巴山地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意义?⑩ 西秦岭的地理结构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这些问题既是过去研究工作和认识的总结,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希望这样的归纳和梳理对于中国南北过渡带和南北分界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理论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甚至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框架。  相似文献   
306.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中亚粉尘形成搬运沉积过程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选取位于伊犁盆地北部、北天山南麓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两处黄土剖面,对其沉积速率最高的层段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粒度分布曲线拟合两种方法,重建了黄土粉尘的堆积过程。伊犁盆地黄土主要由远源和近源物质组成,分别由高空西风和中尺度的区域风搬运而来。高空西风所携带的远源粘粒级矿物颗粒对盆地东部降雨较高地区有一定的贡献,而在盆地西部不容易沉降下来。中尺度区域风所搬运的近源物质组成了黄土沉积物的主体,而近源区沉积物的可用性在黄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非风暴过程中(沙尘暴过后)出现的浮尘在沙尘暴天气频率减少的时期对黄土的发育有重要贡献,而在沙尘暴天气频发的时期,较差的植被覆盖度能够使得已经沉降下来的浮尘组分重新被扬起至大气中。由此建立了一个粉尘堆积的概念模型。认识黄土粉尘的堆积过程对现代沙尘天气的治理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7.
给出了如何根据观测的应力方向,利用平滑方法处理为在规则格点上均匀分布的数据的过程,并利用新编的中国及其邻区地震震源机制解推断的观测应力方向,反演了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在周围三大板块中,以印度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其次是太平洋板块;而在菲律宾海板块边界上,作用力大小差异较大,其中又以与台湾相邻的边界段受力最大,琉球岛弧受力最小.  相似文献   
308.
晋玲  李鸣  张勇  白蕾  安黎哲  陈拓 《中国沙漠》2007,27(3):466-468
 摸索沙拐枣属(Calligonum L.)七种植物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 )、泡果沙拐枣(C. junceum (Fisch. et Mey.) Endl.)、无叶沙拐枣(C. aphyllum (Pall.) Gürke)、红果沙拐枣(C. rubicundum Bge.)、心形沙拐枣(C. cordatum E. Kor. ex N. Pavl.)、密刺沙拐枣(C. densum Borszcz.)、乔木状沙拐枣(C. arborescens Litv.)的总DNA提取方法并对DNA样品的纯度和浓度进行鉴定,对传统的CTAB法进行方法和材料的改进,开展与总DNA相关的PCR扩增和其他遗传学分析,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其结果对于沙拐枣属植物的有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309.
基于DEM的数字流域特征提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地表形态高程属性的数字化表达,利用流域DEM数据构建数字水系模型并提取流域水文特征,是分布式水文过程模拟的重要基础。DEM中闭合洼地和平坦区域的处理、流向的确定以及DEM分辨率的大小都直接影响着流域水系特征提取的质量与效率。针对当前基于DEM提取河网与流域特征的诸多问题,阐述了DEM数据提取流域水系特征的原理,回顾了数字水系模型与流域特征提取方法,评述了洼地和平地的处理方法及水流方向的确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当前基于不同DEM数据类型的提取方法研究,探讨了DEM尺度和分辨率对提取流域特征的影响,总结了平缓区域数字水系和河网提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10.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西段友谊峰一带发育的喀纳斯群碎屑沉积岩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陆缘演化及沉积、变质等地质信息。采集了2个层位的碎屑锆石进行同位素年龄研究, 结果显示:2套碎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相近, 最年轻的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546±4 Ma和545±4 Ma, 代表了沉积时代的下限;较老的锆石年龄可分为太古宙的3063±16 Ma、2548±18 Ma和2541±18 Ma, 古—中元古代的2223~1463 Ma, 新元古代的985~781 Ma, 据此推断, 沉积物源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较新的锆石变质年龄为421~429 Ma, 与阿尔泰地区强烈的岩浆活动时间相近, 可能与地层遭受后期的热液变质事件有关。结合地质构造演化, 表明新疆北部地区大致经历了太古宙陆核形成阶段、Columbia超大陆形成和演化阶段、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阶段、震旦纪—寒武纪复理石沉积阶段, 以及加里东期剧烈岩浆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