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09篇 |
免费 | 4452篇 |
国内免费 | 248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50篇 |
大气科学 | 1487篇 |
地球物理 | 1950篇 |
地质学 | 6183篇 |
海洋学 | 2096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766篇 |
自然地理 | 13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3篇 |
2024年 | 384篇 |
2023年 | 407篇 |
2022年 | 711篇 |
2021年 | 750篇 |
2020年 | 704篇 |
2019年 | 711篇 |
2018年 | 645篇 |
2017年 | 589篇 |
2016年 | 603篇 |
2015年 | 669篇 |
2014年 | 639篇 |
2013年 | 773篇 |
2012年 | 878篇 |
2011年 | 797篇 |
2010年 | 867篇 |
2009年 | 758篇 |
2008年 | 733篇 |
2007年 | 694篇 |
2006年 | 718篇 |
2005年 | 560篇 |
2004年 | 399篇 |
2003年 | 306篇 |
2002年 | 284篇 |
2001年 | 273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5篇 |
1957年 | 7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索矿业活动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以秦岭某大型钼矿区下游的东川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与室内测试的方法,分析了地表水、沉积物、岩矿样品中重金属Cd的含量特征。采用污染超标倍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及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分别对东川河流域的河水和底泥样品进行了污染现状评价和生态风险程度评价,最后讨论了Cd的来源。结果表明:东川河主沟16个河水采样点位中,有11个点位的Cd含量明显高于未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对照区各点位Cd含量值,Cd含量变异系数达到95.65%,并且从上游到下游各点位Cd含量呈偏态分布,说明东川河流域Cd受矿业活动影响显著。东川河主沟16个河水采样点中有15个Cd含量满足地表水Ⅱ类水标准,比重为93.75%,可以判断东川河整体水质较好。仅5号点位超Ⅱ类水质标准,污染超标倍数为1,为轻度污染。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河主沟11个底泥样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10号点位达到中度-强污染级别;污染最轻的8、9、13号点位为无污染-中度污染;大多数点位为中度污染。东川河主沟11件底泥样品重金属Cd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为120.27,表明东川河主沟底泥总体达到强生态风险程度。酸性矿山废水、原生地质背景、底泥释放、大气干湿降尘等是造成东川河流域Cd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42.
辽西北票上园镇四合屯地区义县组沉积层是热河生物群珍稀化石的重要产出层位之一, 其中蕴含丰富的地壳演化和古地理环境演化信息.分析了四合屯剖面上12m厚的含鸟化石沉积岩层的50件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和其中10件样品的主量元素组成.结合前人已发表数据, 得出以下认识: (1) 该套沉积岩具有与下伏火山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Mg#值较高, 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较高.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较高, 在微量元素分布蛛网图中表现为明显的Nb负异常和Pb正异常等.因此我们认为义县组高镁火山岩构成了该沉积岩的主要源区之一; (2) 样品的Eu/Eu*=0.48~1.81, 其中大部分样品具负Eu异常.正的Eu异常(7件样品) 主要由于含有长石造成; (3) 通过微量元素Th-Co-Zr/10沉积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对区域构造环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沉积岩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物源特征. 相似文献
43.
储层地震反演在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民屯凹陷构造复杂、薄互层储层横向变化快等特殊地质条件, 在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高分辨处理的地震资料基础上, 利用以已知地质规律和测井资料为约束的储层地震反演新技术, 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反演、综合岩性解释、定量预测和描述储层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通过叠前高分辨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测井多属性反演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了该区储层预测的纵向分辨率, 加强了对薄互层砂体的识别能力, 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可靠性, 落实了有利的岩性圈闭, 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44.
淤泥质潮流深槽最大冲刷深度的一个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概念模式方法计算了淤泥质潮流深槽的最大深度,探讨了涨落潮流速、涨落潮历时、深槽淤泥质物质粒径、深槽顶底部原始深度、水道长度等因素对潮流深槽最大深度的影响。概念模式的假设条件是:(1)深槽形态为长方体,底部纵向坡度为0;(2)沉积物粒径无垂向变化;(3)只考虑潮流作用的影响,涨、落潮流速在时间序列上呈正弦分布;(4)不考虑细颗粒物质的粘性和絮凝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涨、落潮历时对深槽最大深度的影响很小。(2)优势潮流流速与最大深槽深度之间存在着幂函数关系。(3)深槽的底质粒径、深槽的长度均与最大冲刷深度呈正相关关系。(4)深槽顶部水深与最大深度呈负相关关系。(5)由于潮汐水道深度与潮流流速和沉积物侵蚀强度之间具有负反馈关系,因此水道冲刷存在着一个极限,即最终可以达到均衡状态。潮流深槽的均衡态特征和达到均衡态所需的时间可运用沉积动力学方法来确定;同时,若应用深槽的真实参数,进一步减少模型的假设条件,可望使该模型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利用构建的SMART cDNA文库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得到了青蛤溶菌酶相关基因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c型溶菌酶基因在鳗弧菌刺激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青蛤有c型溶菌酶和i型溶菌酶基因,分别编码155和182个氨基酸,c型溶菌酶信号肽为21个氨基酸并具有典型的LYZ1结构域,i型溶菌酶信号肽为19个氨基酸,其结构域为Destabilase domain结构,用于识别和切断谷氨酰胺-甲酰胺与赖氨酸ε-氨基之间的肽键。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鳗弧菌刺激后6—24h,青蛤血细胞中c型溶菌酶的表达量出现明显上调的趋势,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c型溶菌酶基因在青蛤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高速公路建设有利于缩短地区间的交通里程并节约旅行时间,改善区域间的可达性并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的增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92、1998、2004和2010年的公路交通网络数据,采用节点平均交通里程、节点平均迂回系数、节点平均旅行时间和区域平均旅行时间等空间和时间距离指标对长三角地区选定年份的交通可达性及其变化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表明:1)各县市平均交通里程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缩短,节点平均迂回系数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县市在不同时期的改善幅度存在较大差距,2004―2010年各县市平均交通里程改善幅度最大,尤其是跨江和越海通道建设使长江和杭州湾沿岸县市的迂回度获得了较大幅度的降低;2)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各节点平均旅行时间和区域平均旅行时间均获得了大幅度的改善,尤其是边远地区改善幅度更大,但受交通建设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限制,可达性的改善幅度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47.
提出一种基于差值权重和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影像融合方法--DWF,对"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该算法根据卫星影像的成像过程,通过傅立叶变换获取全色影像的高频、低频信息和多光谱影像在HIS颜色空间中分量的低频信息,由这3种信息通过基于差值权重的决策计算获得融合影像的空间信息.实验采用PCA、GS、DWF以及基于小波的HIS变换的融合方法,结果表明DWF方法优于其他融合方法,比较适合于"北京一号"卫星的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 相似文献
48.
49.
变暖背景下陕西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陕西省7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以及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 a来陕西降水极端事件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趋势,但存在明显的阶段性。②近50 a来区域严重干燥事件在显著增加而严重湿润事件趋于减少,2000年以后严重干湿事件均偏多,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③区域年极端高(低)温事件在近50 a来呈现显著的增加(减少)趋势,其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在各季节存在差异,冬、春季变暖的趋势比较显著。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对于降水极端事件,温度极端事件显现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0.
正负地形可通过源汇过程对水、土资源进行再分配,影响山区的人口分布。获取正负地形数据,运用6个指标和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贵州高原山区正负地形特征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贵州高原山区的正负地形结构异质性明显。蚕食度、深切度、平均粗糙度比、形状指标、匀度指数、破碎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71m、1.01、3.40、325和3.34,表明正地形被负地形蚕食明显、切入深度大,正、负地形的粗糙度基本相当,正负地形景观斑块呈现形状不规则、面积不均匀的破碎状态。6个正负地形指标中,匀度指数的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为90.43%;平均粗糙度比的变异性最小,变异系数为1.06%;②贵州高原山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性突出。人口累积达到40%时,累积面积百分比为14%;人口累积达到80%时,累积面积百分比约为50%;③6个正负地形指标中,蚕食度和深切度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蚕食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深切度与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成果为研究地形条件的人口影响提供补充,并为贵州高原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和土地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