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测绘学   294篇
大气科学   262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1312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27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71.
The toxicities of 4 common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17β-estradiol (E2), p,p′-dichlorodiphenyldichloro-ethylene (DDE), 4-nonylphenol (NP) and tributyltin (TBT), to sperm motility, fertilization rate, hatching rate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Barbel chub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duration of sperm motilit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by exposure to the EDCs at the threshold concentrations of 10 ng L?1 for E2 and TBT, 1 μg L?1 for NP and 100 μg L?1 for DDE, respectively. The fertilization rate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by the EDCs at the 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concentrations (LOECs) of 10 ng L?1 for E2 and TBT and 10 μg L?1 for DDE and NP, respectively. Of the tested properties of S. curriculus, larval deformity rate was most sensitive to EDC exposure an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DDE at the lowest experimental level of 0.1 μg L?1. Other EDCs increased the larval deformity rate at the LOECs of 1 ng L?1 for E2, 10 ng L?1 for TBT and 1 μg L?1 for NP, respectively. Despite their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EDC concentrations, the hatching rate and larval survival rate of S. curriculu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exposure to EDC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4 EDCs affected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the early life stages of the freshwater fish S. curriculus. Overall, E2 and TBT were more toxic than NP and DDE, while DDE might be more toxic to larval deformity rate than to other measured parameters. Thus, the 4 EDCs showed potential negative influences on natur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 curriculus. Our findings provided valuable basic data for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E2, DDE, NP and TBT.  相似文献   
272.
根据IRIS全球地震台网15个台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P波资料,用远场体波地震图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方式,研究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源破裂,并与震后调查地表破裂带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在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震源位置)开始向东南方向展开,破裂离震源20km处开始贯穿至地表,沿走向方向延伸了约50km,最大滑移量达2m。这些结果与震后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273.
汶川地震近震源区地形变短期前兆现象的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安福  张凌空  闫伟  吉平 《地震》2012,32(2):52-6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灾难最为严重的一次强地震, 有关震前该区域地壳变形情况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给出了沿龙门山地震带地倾斜及跨龙门山断裂断层水准剖面临震前变化的特征: 汶川地震前沿龙门山地震带分布的康定、 汶川及茂县台地倾斜无明短期显变化; 6个断层水准观测场地, 除耿达场地观测到较大幅度变化有争议外, 其他断层观测场震前均未观测到突出的短临前兆性异常变化。 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大区域地震活动性资料及震前沿南北地震带显著形变异常点分布特点, 探讨了汶川地震震中区域应变积累过程, 认为近震源区域无显著短期前兆变化现象很可能与震中区域介质所具有的高应变、 小变形性质有关。 另外, 也不排除地形变观测点所处的位置等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274.
半封闭海湾的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半封闭海湾-湛江湾附近海域的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通过验证,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良好,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对湛江湾的水交换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湛江湾划分成3个区域,针对各区域进行了水交换能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湛江湾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变化较大,使得湛江湾内不同区域交换能力相差较大,其中,靠近湛江湾出口处交换能力最强,特呈岛以北海域交换能力最弱,交换时间与物质的初始浓度无关,与投放时刻和外源强迫密切相关,在治理湛江湾环境时,应分区进行,注意选择污染物排放时间和位置。  相似文献   
275.
应用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方法,以蟹类18S rD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Ⅰ)基因序列片段为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对10种蟹类的分类地位进行探讨.实验共获得10条18S rDNA序列,长度为1 780~1 787 bp,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3.72%,24.58%,24.52%和27.17%;通过序列对比,发现18S rDNA序列相对保守,只含有1个从88 bp到130 bp约50 bp的高可变区;物种间碱基距离比较小,从0.001到0.017.18S rDNA系统发育树为方蟹总科、沙蟹总科和梭子蟹总科起源于同一海洋蟹类祖先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并且支持将厚蟹属从相手蟹科移至弓蟹科.获得的5条CO Ⅰ基因序列,长度均为709 bp,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6.88%,37.62%,17.50%和18.00%;COⅠ基因片段变异性高,物种间碱基距离从0.016到0.138.CO Ⅰ基因系统发育树真实地反映了归蟳属各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和传统分类非常吻合,为形态特征相似的蟳类鉴定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6.
总结归纳了海图要素数据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阐述了评测采用的方法和依据,建立了基于质量评测算子库的海图数据要素检测引擎,初步检测出了海图数据成果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量、位置,通过对成果的总体质量进行分析评价,最终给出了海图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检测报告。  相似文献   
277.
???????GPS???????????????泤??????????????????????????????GPS????????????????????GPS???????????辫??????????????????GPS??????衣???????????GPS????????????????????????????????????????????  相似文献   
278.
三山岛金矿位于郭家岭幔枝构造北西缘的三山岛-仓上成矿断裂带上。通过对三山岛金矿成矿作用的详细分析,认为金矿的控矿构造三山岛断裂是郭家岭幔枝构造外围拆离滑脱带上发育的反倾向铲状断裂。幔源成矿流体通过幔枝构造轴部韧性剪切带向上迁移,在有利的温度、压力控制下迁移至幔枝构造外围的三山岛断裂带中,当向上迁移还原环境的成矿流体与向下渗透氧化环境的大气降水相遇,便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最终富集成矿。该文探讨了三山岛金矿床成矿规律,建立了成矿模式,并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79.
研究认为金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核-幔源区,以气态-气液混合态、含矿流体的形式,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有利构造扩容带,迁移到幔枝构造外围的韧脆性剪切带、侵入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各种脉岩与围岩的接触带等有利部位集聚成矿,并构成矿田→矿床→矿体(脉)的有序排列组合,表现出不同的矿床类型。因此,应侧重研究构造成矿控矿作用,以指导新一轮地质找矿和矿产资源评价。文中还举例分析了胶西北焦家断裂与三山岛断裂的交切关系及其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280.
张靖  牛建明  同丽嘎  张雪峰 《中国沙漠》2013,33(6):1643-1653
沙漠化是土地退化形式之一,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内蒙古乌审旗为研究区,在多种空间数据基础上,基于等级理论,使用多水平统计模型构建了从局地到区域的模型,揭示不同尺度的影响因素与该地区沙漠化的关系。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表明该地区1977—2007年沙漠化扩展的趋势减缓并逆转;多水平统计模型分析表明,多尺度的驱动因素可以解释该地区近30年的沙漠化变化,特别是政策因素对该地区沙漠化逆转影响较大。本研究可为乌审旗及类似地区沙漠化变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