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5篇 |
免费 | 383篇 |
国内免费 | 6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1篇 |
大气科学 | 184篇 |
地球物理 | 317篇 |
地质学 | 1062篇 |
海洋学 | 307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09篇 |
自然地理 | 3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131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97篇 |
2019年 | 114篇 |
2018年 | 95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26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43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鸡冠山斑岩型钼矿床是西拉木伦钼矿带上最近发现的重要大型钼矿床之一?本文通过对鸡冠山斑岩型钼矿床赋矿岩石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了这些岩石的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流纹岩?流纹斑岩?粗面岩?粗面斑岩及辉绿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及钾玄岩系列,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样品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配分模式,LREE/HREE 变化于3.94~7.87,(La/Yb)N介于3.59~8.19,除了辉绿岩之外均具有铕(Eu)元素亏损的特点(δEu=0.10~0.68)?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根据赋矿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中酸性岩岩浆源区为地壳,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磷灰石?黑云母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或分异出富含挥发分的P 元素的热液,揭示该矿床是在燕山运动强挤压期后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是亚洲东部大陆地壳的“蠕散”和“伸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3.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断裂段之间的一条转换断层上形成了长7 km左右的连续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北西向右旋兼正断为主要特征,这与区域上近东西向左旋逆断构造运动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地质填图,发现在主断层上没有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而地震震害的分布又完全受龙首山南北两条断裂所围限,说明地震的孕震可能与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有关,转换断层上的地表破裂仅为局部的应力释放.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通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模拟可以看到,如果主震发生在南缘断裂上,对地表破裂有显著的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北缘断层可能存在的动态触发作用,说明目前所见地表破裂是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地震的同震响应.小震精定位也显示,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在约10 km范围内形成一狭窄的倒三角形,并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99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沉积相为曲流河三角洲-半深湖、深湖,重力流沉积发育。以前认为这些重力流沉积物是浊流沉积。本文通过对旬邑地区延长组岩心、测井资料的研究,认为研究区长8-长6油层组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岩心中常见大段块状砂岩、面状碎屑组构、顶底突变接触、漂砾、底部剪切带及滑塌变形构造等,相应测井曲线特征以箱型为主。砂质碎屑流为风暴诱因,可见丰富的风暴沉积特征,如侵蚀构造、底模、浪成沙纹层理、波痕、生物逃逸迹等。研究区理想的风暴沉积单元由下向上可概括为:块状层理段(A);滞留沉积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或浪成沙纹层理段(D);泥页岩段(E)。根据岩心风暴沉积特征总结出风暴岩的3个垂向沉积序列组合。砂质碎屑流及风暴作用的研究对于研究区油气勘探及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分析陇县地区下古生界的沉积物特征,认为其物质响应很好地反映了该地区对构造转型所带来的环境变迁。华北板块西南缘的盆地演化先后经历了震旦纪-中奥陶世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奥陶纪-志留纪的活动大陆边缘两个构造期次;前者相应形成走廊被动陆缘盆地和贺兰盆地,该时期发育从碎屑岩潮坪到浅水碳酸盐陆棚的沉积环境;后者形成走廊弧后盆地,中奥陶世晚期至晚奥陶世之间该地区开始发生强烈的凹陷,使得该海域沉积一套深水斜坡相滑塌沉积以及浊积岩。直到晚奥陶世晚期开始,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随着海平面逐步下降,华北板块西南缘的沉积环境再次由深水相过渡至以一套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水环境。 相似文献
998.
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及机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南亚是中美两国重要的地缘战略区,无论是对中国海上运输的安全和西部边疆的稳定,还是对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解析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变化及演变机制,是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结合地理学、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研究视角,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国家地缘影响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南亚为研究区域,探讨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时空演变,探寻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10年,中美在南亚的地缘影响力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增幅比率看,中国在南亚地缘影响力的增速要比美国快。2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是一个缓慢过程。2003-2012年间,中美在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变化幅度不大。3硬实力、软实力、相互依赖力和摩擦力是地缘影响力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主导因素,起拉力作用;相互依赖力是辅助因素,起推力作用;而摩擦力是弱化因素,起反向力作用。4中美在南亚地缘影响力演变的驱动力包括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地缘区位是国家地缘影响力演变的制约力,地缘政治是主导力,地缘经济是驱动力,地缘文化是辐射力。5国家硬实力不等于地缘影响力,国家硬实力强并不能代表其对外的地缘影响力就高,两者是非线性关系。硬实力虽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决定地缘影响力变化的强度和速度。 相似文献
999.
前人研究认为,火山岩中部分地球化学指标与岩浆弧地壳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通过统计主量元素K2O、Ca O和Na2O指标及微量元素Ce/Y、Sm/Yb、Dy/Yb、Sr/Y、La/Yb指标与地壳厚度之间关系,约束地质史上某些区域的地壳厚度发展和变化。本文基于GEOROC数据库,以Si O2含量57%和火山岩年龄23Ma为界,将全球火山岩数据分成年轻-壳源( 57%,23Ma)、年轻-幔源(57%,23Ma)、古老-壳源( 57%, 23Ma)和古老-幔源(57%, 23Ma)四个数据集,并通过核函数估计方法获得了各个地球化学指标与地壳厚度的归一化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图。本文统计结果表明,年轻-幔源火山岩中的K2O含量分布与壳源火山岩呈现指数正相关关系、Ca O含量分布于地壳厚度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年轻-壳源火山岩中Ce/Y、La/Yb和Sm/Yb与现今地壳厚度有指数正相关关系。由以上5种地化指标建立的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均大于0. 7,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显著。本文认为幔源岩浆在穿透地壳到达地表过程中,地壳厚度控制了富K壳源物质进入地幔熔体和富Ca矿物结晶分异过程,导致了火山岩中K2O和Ca O含量的相关变化;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不同深度压力控制了残留相矿物比例,导致Ce/Y、La/Yb和Sm/Yb体现出与地壳厚度的相关性。本文建立的回归函数是基于大量数据概率密度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由于离群数据普遍存在,回溯历史地壳厚度变化需要大量数据统计支撑,否则难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