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64篇 |
免费 | 3099篇 |
国内免费 | 41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44篇 |
大气科学 | 3045篇 |
地球物理 | 4038篇 |
地质学 | 8625篇 |
海洋学 | 2135篇 |
天文学 | 627篇 |
综合类 | 1645篇 |
自然地理 | 20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419篇 |
2022年 | 929篇 |
2021年 | 1083篇 |
2020年 | 915篇 |
2019年 | 971篇 |
2018年 | 1082篇 |
2017年 | 935篇 |
2016年 | 999篇 |
2015年 | 860篇 |
2014年 | 1078篇 |
2013年 | 1021篇 |
2012年 | 987篇 |
2011年 | 1009篇 |
2010年 | 1006篇 |
2009年 | 902篇 |
2008年 | 817篇 |
2007年 | 713篇 |
2006年 | 599篇 |
2005年 | 559篇 |
2004年 | 436篇 |
2003年 | 397篇 |
2002年 | 371篇 |
2001年 | 412篇 |
2000年 | 439篇 |
1999年 | 619篇 |
1998年 | 521篇 |
1997年 | 475篇 |
1996年 | 469篇 |
1995年 | 366篇 |
1994年 | 359篇 |
1993年 | 310篇 |
1992年 | 277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51篇 |
1989年 | 131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71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5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an artificial dyke in Chonsu Bay (CBD) on the organic carbon (C(org)) cycle, we measured excess (210)Pb activities, C(org) and nitrogen content in sediment cores. The C(org) oxidation rates (C(ox)) on the surface sediment and benthic nutrient fluxes were also quantified with an in situ benthic chamber. The higher excess (210)Pb inventory, C(org) and nitrogen in cores near the CBD indicated lateral transport and local, massive deposi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due to tidal circulation altered by artificial dyke construction. The C(ox) in sediment near the CBD was about twice as high as that out of the bay, sugg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benthic re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benthic fluxe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ate were four to six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utside the bay, corresponding to 141% and 131% respectively,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22.
23.
24.
为了探讨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规律,定量研究了静水压力、底水温度、地温梯度和气源组分对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华光凹陷现今甲烷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分布。最后,综合各因素的历史演化过程,初步探讨了华光凹陷1.05 Ma BP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演化。结果表明:(1)气源组分和海底温度的变化对研究区内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较大;水合物稳定带厚度与海底温度呈良好的线性负相关性。(2)水深超过600 m的海域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条件;超过600 m水深的海域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大部分超过 100 m,其中西北部稳定带的最大厚度超过300 m,是有利的水合物勘探区。(3)华光凹陷1.05 Ma BP以来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经历了快速增厚–窄幅变化–快速减薄和恢复的过程。麻坑群与水合物稳定变化敏感区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叠合关系。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其形成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5.
Yang XiaoQiang Zhu ZhaoYu Zhang YiNan Li HuaMei Zhou WenJuan Yang Jie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8,51(3):441-450
Directional samples were taken to study rock magnetism and palaeomagnetic records from the Dong- sheng profile, which is 5 m thick and on the northwest edge of the Bose Basin. Mineralogy and rock magnetism of typical samples indicate that coarse granular titanomagnetite, and fine-grained hematite, superparamagnetic maghemite formed by pedogenesis are in the sediment, which has undergone many transformative processe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pedogenesis. Parallel samples were taken for thermal demagnetization (TH) (0 to 680℃) and alternating field (AF) demagnetization (0 to 80 mT) respectively.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se two kinds of demagnetization illustrate that there are two or more magnetic components in the samples. Intensity of NRM decreases by almost 60% to 90% rapidly when the temperature ranges from 100℃ to 350℃, with a steady magnetic component. It is impossible to analyze the magnetic components at high temperature because those fluctuate widely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400℃. Steady magnetic components from 100℃ to 350℃ indicate that the remanence was mainly carried by fine-grained hematite formed by pedogenesis, reflecting a change in the geomagnetic field while the magnetite was being oxidized into hematite by chemical weathering after deposition. The formative age of the sediments cannot be obtained by magnetic methods in this profile. 相似文献
26.
叙述了采用高强度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对建筑物进行修复或抗震加固方法的特点、施工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指出,该方法对保证人民财产安全及搞好防震减灾工作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7.
从理论上定量分析机械摆和环路滤波等开环诸参数变化对速度传感反馈地震计闭环参数的影响.研究指出,在环路设计中可半自由选取的开环阻尼取值对参数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过大或过小的开环阻尼取值均可能造成参数稳定性急剧变差,影响地震计在只标不调的状况下长期连续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28.
根据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需要,研究出一种可用于深海的大型构件、平台组块运输的新型甲板运输船.文中着重对其总纵强度和横向强度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出可满足任何海域的结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靠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9.
该文选用参证站资料的方法,对黎平县双江电站水库1954—2021年近68 a来逐年最大日降水量采用PearsonⅢ型研究方法和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公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黎平双江电站水库年最大日降水量年变化呈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上升趋势较显著。暴雨洪水设计以H1d=119.29 mm、Cv=0.47、Cs/Cv=3.5作为研究成果,防洪标准按50 a一遇的暴雨洪水设计成果为P=2.0%,日最大降水量=277 mm、洪峰流量=2509 m3·s-1;洪水校核按500 a一遇的暴雨洪水设计成果为P=0.2%,日最大降水量=391 mm、洪峰流量=3905 m3·s-1;消能防冲设计标准按30 a一遇的设计成果为P=3.3%,日最大降水量=252 mm、洪峰流量=2209 m3·s-1。研究成果对黎平双江电站水库预防灾害性强降水、安全渡汛和水库优化调度、提高产能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0.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