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12篇 |
免费 | 3062篇 |
国内免费 | 40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37篇 |
大气科学 | 3057篇 |
地球物理 | 4053篇 |
地质学 | 8537篇 |
海洋学 | 2122篇 |
天文学 | 627篇 |
综合类 | 1612篇 |
自然地理 | 20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407篇 |
2022年 | 912篇 |
2021年 | 1061篇 |
2020年 | 902篇 |
2019年 | 955篇 |
2018年 | 1073篇 |
2017年 | 925篇 |
2016年 | 992篇 |
2015年 | 851篇 |
2014年 | 1068篇 |
2013年 | 1011篇 |
2012年 | 983篇 |
2011年 | 1005篇 |
2010年 | 1001篇 |
2009年 | 898篇 |
2008年 | 814篇 |
2007年 | 712篇 |
2006年 | 598篇 |
2005年 | 557篇 |
2004年 | 437篇 |
2003年 | 399篇 |
2002年 | 375篇 |
2001年 | 411篇 |
2000年 | 442篇 |
1999年 | 621篇 |
1998年 | 524篇 |
1997年 | 474篇 |
1996年 | 474篇 |
1995年 | 373篇 |
1994年 | 364篇 |
1993年 | 311篇 |
1992年 | 279篇 |
1991年 | 185篇 |
1990年 | 153篇 |
1989年 | 130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72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58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其显著特征是存在着南北两条雨带,北支雨带(福建中北部)由准静止的梅雨锋造成,南支雨带(广东中东部)发生在锋前暖区之中,这种连续多日共存的双雨带现象引起了气象学家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锋面和锋前暖区暴雨的成因,加深这两类不同性质暴雨的认识,利用NCEP每6 h一次的1°×1°经纬度再分析资料以及华南地区加密观测的逐小时地面降水等资料,以此次连续多日维持的双雨带降水过程为例,详细分析了锋面附近与锋前暖湿区内暴雨系统的主要物理差异.结果发现:梅雨锋暴雨和锋前暖区暴雨不仅在中尺度雨团活动、系统动力结构、大气不稳定机制和大气加热结构等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水汽输送、中尺度环境以及与暴雨有关的垂直环流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点,这些差异可能是造成锋前暖区暴雨难以模拟和预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2.
利用沈阳大气成分监测站颗粒物监测仪 (Grimm 180) 连续测得的夏季 (2006年8月)、冬季 (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 可吸入颗粒物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数据, 分析了沈阳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谱分布及污染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常规气象资料, 分析了气象要素和颗粒物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冬、夏季部分时段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 谱分布较好地符合Junge分布; 沈阳冬季PM10超标日数占冬季观测总天数的77%, PM2.5超标日数 (按美国EPA日均标准) 占冬季观测总天数的87%, PM10平均数浓度为6668.7个/cm3, 平均质量浓度达252.8μg/m3, 分别是夏季的3.0和2.4倍; 冬、夏季PM2.5/PM10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647和0.603, PM2.5占可吸入颗粒物总数量的99%以上; 浓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气象要素的影响, 与温度、风速负相关, 与湿度正相关, 降雨、降雪过程使得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 近地层逆温和雾是颗粒物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颗粒物污染对城市能见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3.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质量流函数方案和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研究了1979—2006年夏季105~125°E范围垂直经圈环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邻近海域海温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1)在105~125°E区域,夏季北半球Hadley环流明显偏强,和南半球Hadley环流对称出现,形成明显的"Hadley环流对"。2)小波分析显示,Hadley环流变化有准2~4a和4~6a周期。近28a来,南半球Hadley环流有南退趋势,北半球Hadley环流逐渐增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这种变化较显著。3)105~125°E区域夏季"Hadley环流对"的异常和邻近海域海表温度关系密切。无论是IOD(Indian Ocean Dipole)事件还是ENSO均对东亚经圈剖面内"Hadley环流对"产生影响,Hadley环流的主要模态EOF1与同期和滞后的SSTA的相关在太平洋上表现出El Nino发展期、盛期的海温分布形态。南半球Hadley环流偏北(南),北半球Hadley环流减弱(增强),则到来的冬季的El Nino(La Nina)发展,这对ENSO事件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IOD事件对南半球Hadley环流的影响是显著的,当负IOD事件时,南半球Hadley环流减弱,但正IOD事件时并未显著相反。 相似文献
104.
给定SS-Y型伸缩仪系统阶跃信号输入,分别记录该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到系统的输入输出对.应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该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5.
中国东部夏季主要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针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着20世纪50和60年代为“南旱北涝”、80和90年代为“南涝北旱”的相反形势,该文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近54 a来的夏季降水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都具有不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周期小于24 a的年代际变化,其morlet小波分析表明两地夏季降水的位相关系并不是固定的。对于更长的时间尺度,用正交小波分析了周期大于28 a的年代际变化,这种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能较好地体现出“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两种形势,说明两地降水还存在着更长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对于两地降水的这种长周期变化,分别选用不同位相的17 a为代表进行海温、环流形势的合成分析,对比发现两阶段所对应的海温、环流形势具有极明显的差异。最后,用近期的海温、环流形势与上述两种位相的海温、环流形势进行对比,讨论了未来降水型的可能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6.
Pang Yue Fan Dejiang Sun Xiaoxia Sun Xueshi Liu Ming Yang Zuosheng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20,19(4):801-810
For a long time, most studies about pyrite have focused on sediments while only a few have focused on pyrite in water. In this study, a method that combines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the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EDS) was used to compare pyrite particles suspended in water to those in associated bottom sediments, both obtained from the mixing zon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t was found that the pyrite particles in the two media have similar morphologies and size distributions. The particle morphology mainly includes two types, single crystal and aggregate, and the particle size mainly ranges from 0.5 to 2 μm. The pyrite particles in water exhibit an increase in relative content towards the sea, and their transport and deposit processe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yrite particles in the suspended matter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resuspension of sediments, which are products of the early diagenesis. Precursor minerals may appear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pyrite, but are generally restricted by the diagenetic environment and local micr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7.
108.
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构造带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性较为强烈,各种内动力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总体看来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使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获得定量化认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本文在分析中国现今活动的主要构造体系与内动力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待评区的划分;其次进行定量化评价指标的选定、取值、权重分配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最后运用模糊数学进行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109.
关于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提议被28届国际地质大会通过,但并不意味着2500Ma作为太古宙-元古宙界线是永恒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太古宙-元古宙界线划在何处还存在很多争论,现行的界线划分依据也期分期标准相悖。大量资料表明),2300Ma时曾发生全球地质环境的灾变,灾变前后的地质作用(尤其是表生地质作用),有明显变化,导致了太古宙与元古宙的一系列差别。该灾变与元古宙-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 相似文献
110.
对山东省春秋季暴雨的气候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 制作了春秋季暴雨的平均环流形势图。分析了2003年春秋季两次大范围暴雨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及暴雨期间大气的热力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 应用k-螺旋度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 分析了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4月暴雨均受气旋影响, 10月暴雨以冷锋影响居多。2003年4月17—18日为气旋暴雨, 10月10—12日为切变线冷锋暴雨。两次暴雨前都有低空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 大气强烈增温增湿, 对流不稳定度增大, 湿斜压性增强。强冷锋南下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 产生暴雨。暴雨期间低层正k-螺旋度猛烈发展。暴雨前期中低层MPV1 < 0且MPV2 > 0, 冷锋影响期间MPV1 > 0且MPV2 < 0, 都有利于倾斜涡度发展, 增强了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