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8篇
  免费   1148篇
  国内免费   1771篇
测绘学   713篇
大气科学   552篇
地球物理   934篇
地质学   2790篇
海洋学   757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573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95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42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4篇
  1934年   2篇
  1928年   3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在对历史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气象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与作用进行了回顾及评述,并对目前气象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02.
振荡流作用下波状底床上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缅  袁志达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6):1466-1474
本文利用U型振荡水槽和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三种固定波状底床上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一系列不同振幅条件下的瞬时速度场和涡量场.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涡强度以及涡轨迹,讨论了底床形状对其附近流场的影响.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底床形状决定着整个涡量场特征及涡轨迹,从而决定着泥沙的净输移.这些结果对于探讨浅海区沙波、沙纹和沙垄等波状底床上泥沙输移的力学机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03.
测井技术新进展综述   总被引:36,自引:17,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过去几年里,测井技术受石油勘探开发需要所推动,并借助现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新成就,发展十分迅速.三分量感应和正交偶极声波等新型成像测井仪器的出现,使地层各向异性研究成了热点.网络测井作为新一代测井系统,处于研制和完善阶段.新的裸眼井测井仪器,如新型的满贯组合测井系统、三分量阵列感应测井仪、油基泥浆电阻率成像测井仪等得到进一步改进.新的套管井测井仪器,如过套管电阻率测井仪、新型脉冲中子类测井仪等不断出现并得到改进.随钻测井系列不断增加,如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随钻地层测试,等等.新的测量工艺技术,如过套管地层测试、井下永久传感器工艺技术等正日趋成熟.新的测井概念,如测井-取心联作、套管外取心、动电测井、套管钻井测井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国外测井技术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的科研和生产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几年测井技术六个方面的重大进展:(1)岩石物理性质;(2)测井地面系统;(3)裸眼井测井;(4)套管井测井;(5)随钻测井;(6)射孔、取心和测试.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结论是岩石各向异性仍将是岩石物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测井传感器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在测井仪器的设计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测井地面系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网络化、综合化的方向上,井下仪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集成化和阵列化的发展方向上.从长远看,随着井下永久传感器和施工工艺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套管井测井中的许多项目最终会被取而代之.随钻测井技术仍将迅猛发展,随钻测井必将逐步取代电缆式裸眼测井.  相似文献   
904.
对登封岩群 TTG杂岩区内的斜长角闪质表壳岩包体以及绿岩区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对比研究表明 ,其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指示该区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同时同源 ,具有由拉斑玄武岩向钙碱性玄武岩演变的趋势.登封岩群上下部 2件 Sm Nd等时线年龄极为一致 ,可以合并为一条等时线 ,年龄为 (2 512± 19) Ma,ε Nd(t)=2.40± 0.16.综合分析认为 ,箕山地区的登封岩群稍晚于嵩山地区 ,是在新太古代末期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形成的 ,形成于类似现代岛弧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05.
黄山市花山谜窟景区2号、35号洞窟地质灾害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市花山谜窟景区2号、35号洞窟顶板裂隙较发育,渗水严重,加之,洞窟内部分支撑柱间距过大,引发了片状剥落、块状坠落、新生裂缝(顶板及支撑柱)三类地质灾害隐患。本文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洞窟地质灾害隐患的产生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洞窟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06.
在中国旅游产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各地加快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就成为当前经济理论和旅游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以"碧峰峡模式"为例,对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现实意义加以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在实施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07.
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基于生态化,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可以而且应当融为一体.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和产业效益的改进上.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按红色军事、红色经济、红色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来划分.红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体现在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保育红色旅游资源环境、发掘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908.
承德地震台数字化地磁资料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承德地震台数字化地磁F、H、D资料,分析了各分量的日变化及对磁暴的响应,且与模拟资料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一些变化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09.
采用1951~2007年南疆地区站点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AR/NCEP气候月平均资料,运用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南疆地区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季节—年际气候变化特征,及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南疆地区冬季和夏季气温在气候态上差异明显,1980年代以前的冬季主要为气温负异常,1980年代以后呈现气温异常升高,到2000年以后又开始出现偏冷趋势;夏季气温偏差小于冬季,57 a间南疆夏季气温大致出现两波振荡,异常偏热期大致处于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呈20~25 a振荡.冷冬年的频次多于暖冬年,热夏年的频次多于凉夏年.偏冷年在57a时间段内所占比例最多,气温异常低的幅度大于气温异常高的幅度.南疆冬季气温存在2个显著振荡:6~10 a的年际周期和18~20 a的年代际周期;夏季气温有1个最显著的振荡,稳定的20 a为中心的周期.不同的年代和季节气温及气温偏差分布各不相同.从气温长期演变趋势来看不论冬夏南疆北部(天山山脉以南)气温升高,塔里木盆地以及南疆南部地区气温降低.冬季升温区的升温幅度比夏季升温区大,夏季降温区的降温幅度比冬季降温区大.  相似文献   
910.
袁薇  邹立尧  孙建奇 《冰川冻土》2009,31(5):801-807
利用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整编台站观测资料集,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首先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