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27篇 |
免费 | 5664篇 |
国内免费 | 319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32篇 |
大气科学 | 2070篇 |
地球物理 | 2519篇 |
地质学 | 8531篇 |
海洋学 | 3007篇 |
天文学 | 199篇 |
综合类 | 1197篇 |
自然地理 | 16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431篇 |
2023年 | 545篇 |
2022年 | 869篇 |
2021年 | 972篇 |
2020年 | 856篇 |
2019年 | 965篇 |
2018年 | 881篇 |
2017年 | 845篇 |
2016年 | 841篇 |
2015年 | 852篇 |
2014年 | 897篇 |
2013年 | 1099篇 |
2012年 | 1164篇 |
2011年 | 1136篇 |
2010年 | 1102篇 |
2009年 | 1080篇 |
2008年 | 1154篇 |
2007年 | 1052篇 |
2006年 | 1007篇 |
2005年 | 753篇 |
2004年 | 539篇 |
2003年 | 455篇 |
2002年 | 507篇 |
2001年 | 497篇 |
2000年 | 341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7篇 |
1974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基于地表露头调查、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与盐相关的构造样式分析,对库车坳陷中部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中部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垂向分层的变形特征。以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岩为界可以分为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盐下构造层及基底构造层4层结构。该区域主要发育收缩构造样式及盐构造样式,盐上构造层、盐构造层及盐下构造层的构造样式及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盐上层主要发育逆冲断层及褶皱,盐岩层则以盐流动构造样式为主,盐下层则发育逆冲叠瓦断层等大规模推覆构造。研究区具有明显的分段变形特征,可划分为博孜—却勒构造段、大北—西秋构造段、克深—西秋构造段、克拉3—东秋构造段,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地表线性褶皱带分布、盐构造样式、盐下构造变形的差异。区域构造演化剖面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主要经历了中生代伸展坳陷盆地(三叠纪—白垩纪)、新生代早期"挠曲"盆地(古近纪—中新世)及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上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库车组沉积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32.
基于一种改进的支持向量机(?-SVR)和改进的遗传算法(GA),提出一种初始地应力场位移反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安排较少次数的正分析方案,用?-SVR对正分析中测点位移值与参数构成的样本集进行学习,建立参数取值与观测点测值的非线性隐式方程;采用确定性或随机反分析的思路确定反分析的优化目标函数,并利用GA搜索最优参数取值。采用?-SVR方法建立的参数取值与位移量测点测值的非线性隐式方程,能够以很高的精度拟合和预测不同参数取值时的观测点测值,因此,可以用该隐式方程代替正分析,减少计算量;采用改进的GA方法能够准确搜索到最优参数;搜索到的最优参数值与理论值相当吻合。算例表明,基于?-SVR和GA的初始地应力场位移反分析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初始地应力场位移反分析方法,可以广泛用于初始地应力场确定性反分析和随机反分析。 相似文献
33.
34.
浅谈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在西部测图工程中,结合两年的野外测绘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的有效管理模式,为西部测图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使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的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 相似文献
35.
36.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7.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Since the Three Gorges Dam (TGD) was put into operation, the flood water level at an identical discharge rate has not displayed a decreasing trend along the... 相似文献
38.
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加深,地表呆动程度(开采宽度D与开采深度H之比DIH)不断降低,并逐渐趋向于极不充分采动,同样长度的工作面对地表的影响程度极不同于浅部开采。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深部开采时的地表下沉规律。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下沉规律具有特殊性。经过对国内外大量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开采宽度小于地表下沉起动距时(极不充分采动),地表的下沉或地表下沉率(q′/q)为零。当开采宽度达到地表移动起动距时,地表下沉缓慢增长;达到临界采动距时,地表下沉急剧增大。地表下沉率(q′/q)与开采宽、深比D/H之间为负指数函数关系。在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进行地表下沉预计时必须对概率积分法的下沉系数进行修正。算例证明了本文给出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但这种修正方法如何与概率积分法相统一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9.
Yuyue Xu Jinqu Zhang Yong Xu Mingwu Zhang Xiuying Li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3,27(9):1603-1623
There are nearly 700 cities in China, each with their own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rat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en people are able to choose a city to live in, they will take into account th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lifestyle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a model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index (LESI) for the larger cities of China was designed. The LESI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factors of economic condition, convenience and livable degre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LESI model was then applied to compare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 35 major cities in China in 2007, including 30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5 sub-provincial cities. LESI values were higher for cities in southeast China than for cities in the northwest. The highest LESI valu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hinese southeast coast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ies with the lowest LESI values were found in the centre and north of China. Of the 35 cities, 4 had highly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7 had un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