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0篇
  免费   988篇
  国内免费   1432篇
测绘学   574篇
大气科学   611篇
地球物理   889篇
地质学   2551篇
海洋学   624篇
天文学   50篇
综合类   281篇
自然地理   51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29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报告分子外流源L1211 中新发现的12 个近红外HH 天体.在L1211 的~4’区域,取得了JHK’宽带和H2  v = 10  S(1) 发射线窄带的近红外图像.分析表明,新探测到的许多红外源与浓密分子云物理成协,其中有20 多个源表现出典型的T Tauri 星、Herbig Ae/Be星和原恒星的红外超.L1211 中的IRAS点源没有被观测到,可能是更深地埋于分子云中.对红外观测和分子线观测消光估计的比较显示,小于2μm 的近红外观测还不足以揭示深埋于分子云的整个年轻星团.根据近红外HH 天体的形态分布和红外源性质,能进一步证认这些HH 天体的激发源.其结果表明,L1211 分子云中具有多个红外源驱动的多个外流活动  相似文献   
62.
本文通过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由台湾峡谷附近的记录资料预测峡谷区的强地面运动的时程曲线.峡谷区的理论格林函数应用2.5维SH混合方法求解.通过格林函数反褶积方法得到的峡谷区费丛1及费丛2台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实际资料对比,取得了满意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峡谷底部的峰值加速度相对峡谷边缘为最小;在靠近震中的一侧,峡谷的加速度的最大振幅相对比另一侧大.还给出了其余3个台的预测结果,研究了它们的加速度傅里叶谱和反应谱.  相似文献   
63.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于计算Pnl波格林函数的广义地震射线方法进行了改进。包括:1.简化了地震射线的描述方法;2.将射线按其运动学相似性进行分组计算,从而较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3.进一步推广用于计算SH波部分的响应。对于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和1985年云南禄劝地震,用综合地震图方法模拟了763型长周期地震仪的Pnl波记录,求出两个地震的断层面解答,其结果与有关研究所得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图象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5.
上海酸雨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海市的酸雨状况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上海市区近几年来的酸雨状况调查发现,上海的酸雨状况尽管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浓度的历年变化看,以及比较大气降水中各离子浓度的历年变化,并通过分析硫酸根和硝酸根在大气中的形成过程,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即酸雨的类型正在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变,并在上海市区形成了一种硫酸型与硝酸型并重的形式。对此提出了部分控制对策,来防止酸雨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6.
黑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对黑河流域水文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发现, 由于有冰川补给流域水资源比较稳定, 最枯年和最丰年水资源量之比仅为1:2, 这在北方河流中是非常罕见的。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2.31亿m3·a-1, 人均水资源量为1689m3·a-1, 略低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安全警戒线1000~1700m3·a-1的上限。根据黑河流域水资源反复转化多次重复利用的特点, 扣除7.5亿m3·a-1的生态用水量, 结合流域正在执行的综合整治和节水措施的推广, 目前水资源状况是安全的, 下游生态环境的危机可以通过水资源统一调配来解决。依据天然出山水资源变化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额济纳旗生态环境状况, 在不增加土地灌溉规模并适当采取节水措施的前提下, 可以确定32.31亿m3·a-1的天然来水量为流域水资源安全临界线, 28亿m3·a-1的天然来水量为流域水资源安全警戒线。  相似文献   
67.
上海旱地农田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择上海宝山罗店镇具有代表性的旱地蔬菜农田生态系统,从2004年3月到8月的近半年时间里,通过对径流及径流中侵蚀泥沙的氮磷流失情况的连续监测,研究了旱地农田施肥与氮磷流失污染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田氮磷的迁移特征及环境效应,主要结果表明:当季施用化肥的地表径流总流失量,总氮为32.77kg/hm^2,总磷为8.1kg/hm^2,随径流排出农田的氮素中有37.7%是当季施用的氮素化肥,磷素中有26.9%是当季施用的磷素化肥;从过量施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因”与“果”来看,减量15%施肥区相比常规施肥区的茄子的产量减少2.7%,但是其污染负荷却减少了13.4%,表明在化肥利用的有效性上或增施化肥与控制环境污染之间,应该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8.

2021年5月14日20∶40前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千子山发生龙卷灾害。基于详细的现场灾情调查和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判断:(1) 本次灾害具有受灾路径长、纵横比大,受灾指示物有辐合倒伏、扭曲、被拔起和抛射等龙卷破坏的典型特征,确认为龙卷风灾害。(2) 龙卷自西向东移动,总路径长度约17.95km,其中连续路径约11km,最大破坏直径1000m,平均破坏直径800 m。龙卷经历了触地初生、加强成熟到跳跃减弱三个阶段,在影响路径的后半段,龙卷强度较弱,有跳跃式前进的特征。综合评估本次龙卷最大强度为中国龙卷强度行业标准三级(相当于美国EF3级)。(3) 雷达资料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龙卷,伴随有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TVS)发展,超级单体中气旋和TVS加强,旋转速度、最强切变加大以及顶高底高下降时,龙卷触地引起地面灾害,地面最强破坏路径位于中气旋和TVS路径南侧。对于超级单体龙卷,可依据中气旋和TVS演变特征进行龙卷预警业务试验。

  相似文献   
69.

不同雷达观测相同目标的反射率因子差异会影响雷达组网应用效果,对无波束阻挡的X波段雷达而言,这种差异主要由雷达定标偏差和信号衰减引起,其中衰减包含降水导致的衰减以及天线罩水膜导致的衰减。为了订正定标偏差、天线罩水膜衰减以及降水衰减,设计了一个基于相控阵雷达组网的订正方法。首先,将天线罩水膜导致的衰减看作定标偏差的一部分,使用组网衰减订正算法做初次衰减订正;然后,通过构建一个雷达网观测偏差函数,使用梯度下降法求解各雷达之间的定标偏差;最后,将订正了定标偏差的原始反射率因子再次使用组网衰减订正算法进行二次衰减订正。对上述订正方法,用于广东省佛山市7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探测的一次冷空气降水过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传统的PIA (Path-integrated attenuation)算法订正结果与广州S波段天气雷达观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53,均方根误差为9.0 dB, 而该算法这两项数值分别为0.64和8.4 dB,优于PIA;在台风外围的局地强降水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70.
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是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耕地面积变化的管理是为实现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耕地面积变化信息系统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耕地面积变化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地理实体对象,集知识、分析、决策和服务为一体的系统。该系统从应用角度为空间数据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中国耕地面积变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例,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数据库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