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0475篇 |
免费 | 26711篇 |
国内免费 | 538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079篇 |
大气科学 | 25424篇 |
地球物理 | 20315篇 |
地质学 | 61871篇 |
海洋学 | 22804篇 |
天文学 | 1291篇 |
综合类 | 7672篇 |
自然地理 | 95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6篇 |
2023年 | 1937篇 |
2022年 | 3772篇 |
2021年 | 4715篇 |
2020年 | 4769篇 |
2019年 | 7904篇 |
2018年 | 7425篇 |
2017年 | 7054篇 |
2016年 | 7209篇 |
2015年 | 7382篇 |
2014年 | 6843篇 |
2013年 | 7893篇 |
2012年 | 8506篇 |
2011年 | 8333篇 |
2010年 | 8391篇 |
2009年 | 7523篇 |
2008年 | 6779篇 |
2007年 | 6640篇 |
2006年 | 6137篇 |
2005年 | 5199篇 |
2004年 | 4756篇 |
2003年 | 3816篇 |
2002年 | 3703篇 |
2001年 | 3361篇 |
2000年 | 2747篇 |
1999年 | 2049篇 |
1998年 | 1799篇 |
1997年 | 1821篇 |
1996年 | 1418篇 |
1995年 | 1360篇 |
1994年 | 1221篇 |
1993年 | 1194篇 |
1992年 | 1042篇 |
1991年 | 746篇 |
1990年 | 735篇 |
1989年 | 602篇 |
1988年 | 524篇 |
1987年 | 408篇 |
1986年 | 355篇 |
1985年 | 272篇 |
1984年 | 312篇 |
1983年 | 189篇 |
1982年 | 233篇 |
1981年 | 155篇 |
1980年 | 117篇 |
1979年 | 153篇 |
1978年 | 60篇 |
1977年 | 50篇 |
1976年 | 46篇 |
1971年 | 5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92.
卫星遥感器中的CO21.6μm弱吸收带通道测量信号可以反映CO2的近地层浓度分布,是温室气体卫星反演的重要通道之一。HITRAN数据库是建立卫星遥感CO2浓度算法依赖的重要分子光谱参数数据库,目前已经更新到了2012版,不同版本中大气分子谱线参数存在差异。本文利用逐线积分模式LBLRTM,研究了最近3个版本HITRAN数据库(04、08、12版)在CO2的弱吸收带通道上大气光学厚度、透过率的差异,发现04版计算的气体光学厚度普遍偏高,可对CO2造成约38 ppm的低估;08版本得到的气体光学厚度与12版本接近,反演相差2 ppm以内。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HITRAN数据库对整层CO2变化和近地层CO2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04版对整层和近地面大气的变化敏感性最强,并且放大了近地层信号;08版与12版对整层或近地层CO2的敏感度接近,两者经过卷积后得到的信号无差异。 相似文献
93.
描记采于贵州省茂兰自然保护区境内一洞穴的中国野鲮亚科(Labeoninae)一新属长臀鲮属Longanalus.sp nov和一个新种大鳍长臀鲮Longanalus macrochirous sp nov。新属以臀鳍分枝鳍条为7根等特征.区别于该亚科所有属;新种以偶鳍发达.胸鳍后伸达到腹鳍基,腹鳍后伸超过臀鳍起点等显著特征命名大鳍长臀鲮。 相似文献
94.
95.
正Objective The Songliao Basin is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Upper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Fm.)(K2 qn), Yaojia Fm.(K2 y), and Nenjiang Fm.(K2 n) were deposited in its depression. The sediments are mainly continental clastic rocks.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m.(K2 qn1) in the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mainly comprises semi-deep to deep lacustrine shale of large thickness, generally 30,100 m, with wide distribution; the thickness of the shale has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70 m. 相似文献
96.
历史时期(1765-1980年)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近千份藏文灾情历史档案和清政府驻西藏办事大臣有泰的日记和联豫的奏稿,以及西藏气象观测记录(1951—1980年),对西藏高原历史时期的水、旱、雪灾作了初步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近百年来藏南的水旱灾是交替出现的,有三个多水期(1883—1906,1916—1934,1947—1962)和三个干旱期(1907—1915,1935—1946,1963—1980)。干旱期有逐渐加长的趋势。 2.西藏除了有变干的总趋势外,水旱灾还有明显的3.8—2.6年的周期。这与普遍存在的“准两年脉动”周期大体上一致。 3.藏南农区的降水量即使高于常年的一倍也不易形成洪水泛滥和大面积的内涝,但年降水量比常年少100mm以上就可造成严重干旱,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 4.造成西藏干旱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除高原气候近期有变干暖的总趋势外,近20年来水浇地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及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不适当,象过份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等亦会造成农业干旱。 5.19世纪以来,藏北高原共发生15次严重大雪灾,其中尤以1828—1829年,1927—1928年,1887—1888年三次雪灾最为严重。但近50年,发生的雪灾较过去有所减轻。不过,1967—1968年雪灾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7.
贵州施秉白云岩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施秉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白云岩的溶蚀特性及孔隙特征,结果显示:(1)在众多影响施秉喀斯特发育的因素中,矿物成分是最基本的内因,水是最关键的外因,孔隙结构起辅助作用。(2)极细晶白云岩的单位表面积溶蚀量一般大于细晶白云岩的,在晶粒相同的情况下,白云岩的溶蚀量与Ca O和Mg O的含量分别成正比,且Mg O的含量影响较Ca O大。(3)施秉白云岩溶蚀速率不仅受岩石矿物颗粒粒径大小的控制,还受岩石内部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颗粒粒径越大,孔隙度越高,连通性越好,越有利于水溶液进入,溶蚀量也就越大。(4)施秉白云岩的溶蚀特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把各个因素分离开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逐个作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综合起来,才能对喀斯特发育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8.
99.
100.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波及其不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海气耦合模式,讨论了热带海洋和大气中Rossby波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海洋和大气中向西传播的Rossby波耦合后,不仅存在着向西传播的波动,而且还可以产生一类向东传的新波。这种向东传播的波动出现在波长较长的波段范围内,这个范围的大小受海气相互作用强度的制约。另外,波动可以出现不稳定性,向西和向东传的波均有不稳定现象发生,不稳定增长率也受海气相互作用强度的制约。最后,根据所得到的海气相互作用波,对ENSO现象作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