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86篇
  免费   5333篇
  国内免费   8245篇
测绘学   3998篇
大气科学   2586篇
地球物理   3918篇
地质学   15169篇
海洋学   3927篇
天文学   245篇
综合类   1758篇
自然地理   3463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536篇
  2022年   1248篇
  2021年   1708篇
  2020年   1303篇
  2019年   1596篇
  2018年   1341篇
  2017年   1333篇
  2016年   1348篇
  2015年   1670篇
  2014年   1490篇
  2013年   1879篇
  2012年   2123篇
  2011年   2009篇
  2010年   1998篇
  2009年   1884篇
  2008年   1934篇
  2007年   1751篇
  2006年   1764篇
  2005年   1444篇
  2004年   1063篇
  2003年   734篇
  2002年   784篇
  2001年   694篇
  2000年   554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3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801.
新疆森林公园的分布及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森林公园的分布以山地为主,平原为辅,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树种等资源在山地主要有雪岭云杉,新疆落叶松,新疆冷杉等针叶林,平原则主要以胡杨、灰杨等荒漠湖岸林为主,并分布着多种新疆特色的灌木,新疆森林公园起步较晚,但数量稳步增长,并已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通过对新疆森林公园的数量、级别、面积及建设时间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新疆森林公园的现状及功效分析,得出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森林公园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抓住森林公园“天然养吧”等资源优势,结合龙头景区,因地制宜开发建设,并在开展旅游活动中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完善森林公园管理规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02.
This paper reports the results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urbidity, water depth, salinity (using an Optical Backscatter Sensor (OBS)), and current velocity (using a Current meter (SLC9-2)) in the Sou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over a spring–neap period in February 2003 (dry season). The turbidity measured via OBS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which was highly variable.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SSC in the middle layer ranged from 110 to 1400 mg/l. The minimum SSC occurred during a late ebb tide, and the maximum SSC occurred during a late flood tide. On average, the SSC was 1.5 times higher during flood tide than during ebb tide. Vertically within the water column, SSC increased downward, with the ratio of SSC measured near the bed to that measured at the surface ranging from 1.90 to 18.3. 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SSC is jointly governed by tides and wind-induced waves, whereas the vertical variability in SSC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gravity and vertical water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803.
利用攀枝花幅(永仁幅)、会理幅、盐边幅、米易幅、盐源幅和西昌幅共6个1:20万图幅的区域铂、钯地球化学资料,运用了数据滤波处理方法圈定铂族元素异常.讨论了水系沉积物中铂、钯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与峨眉山玄武岩、基性-超基性岩等地质体的空间关系,并做了该地区铂族矿产的找矿远景预测.  相似文献   
804.
鲍东明  杨志双  韦鹏  田洪伟  赵亮 《地质与资源》2007,16(4):297-299,320
根据辽宁省岩石环境质量现状,初步探讨岩石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与建设设想.认为信息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环境资源保护的有力武器,是环境科技水平的衡量标志,它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更快更好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05.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绝佳场所,其形成记录了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程,主要由一系列微陆块、岛弧、海山/大洋高原、增生杂岩及蛇绿混杂岩构成.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除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分外,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  相似文献   
806.
提要:海岸带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过渡地带,是人口最为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全球超过50%的人口和60%的GDP总量集聚在离海岸线不足100 km的区域.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1975—2018年间...  相似文献   
807.
初夏孟加拉湾低压与云南雨季开始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瑜  赵尔旭  黄玮  朱勇  杨淑群 《高原气象》2007,26(3):572-578
通过对46年(1961—2006年)的初夏(4月21日~5月31日)孟加拉湾低压的研究,发现影响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初夏孟加拉湾低压系统源地大致位于9°~12°N,88°~91°E之间,较强的低压系统从源地移出后分别沿着两条路径影响云南,这两条路径对应着不同强弱的南亚高压环流。初夏孟加拉湾低压出现频率与云南雨季开始早晚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前期3月中南半岛附近海域的对流强(弱),则有(不)利于初夏孟加拉湾地区产生低压系统。初夏孟加拉湾低压与前期南印度洋海温呈负相关,当南印度洋海温下降(上升)时,有(不)利于孟加拉湾地区对流加强、低压系统生成。  相似文献   
808.
利用2005年12月7~29日在兰州市皋兰山顶获取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冬季典型晴天和平均状态下绿化地与裸地地表辐射、能量收支及土壤温、湿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化地和裸地太阳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很接近,地表短波和长波向上辐射因不同下垫面特征不同而差异较大;地表能量平衡绿化地、裸地均以感热输送为主,土壤热通量和潜热输送很小,尤其是潜热通量,峰值往往不超过10 W.m-2;观测发现绿化地感热比裸地高,这一反常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观测期平均特征与晴天比较接近,表明云和降雪的扰动影响有限;绿化地、裸地地表日平均反照率相对稳定,绿化地日平均反照率在0.20~0.28之间变化,裸地在0.25~0.31之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0.21和0.29。  相似文献   
809.
从闪锌矿标型特征论台江龙井街铅锌矿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义录  鲍贤军 《贵州地质》2007,24(2):101-105
通过对闪锌矿的矿物共生组合,成分、形态及物理性质标型特征的研究,讨论了台江龙井街铅锌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810.
张建江  杨胜元  裴永炜  赵国宣 《贵州地质》2007,24(4):298-301,305
通过"十五"期间贵州省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及造成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分析,表明贵州省人为地质灾害十分严重。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