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62篇 |
免费 | 10892篇 |
国内免费 | 60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36篇 |
大气科学 | 2921篇 |
地球物理 | 4377篇 |
地质学 | 17077篇 |
海洋学 | 4405篇 |
天文学 | 251篇 |
综合类 | 1882篇 |
自然地理 | 34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1篇 |
2024年 | 980篇 |
2023年 | 1032篇 |
2022年 | 1561篇 |
2021年 | 1917篇 |
2020年 | 1587篇 |
2019年 | 1749篇 |
2018年 | 1516篇 |
2017年 | 1525篇 |
2016年 | 1524篇 |
2015年 | 1827篇 |
2014年 | 1613篇 |
2013年 | 1963篇 |
2012年 | 2215篇 |
2011年 | 2032篇 |
2010年 | 2041篇 |
2009年 | 1934篇 |
2008年 | 1947篇 |
2007年 | 1773篇 |
2006年 | 1781篇 |
2005年 | 1444篇 |
2004年 | 1060篇 |
2003年 | 745篇 |
2002年 | 809篇 |
2001年 | 703篇 |
2000年 | 568篇 |
1999年 | 285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5年 | 4篇 |
1957年 | 13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高层建筑的地震动输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现行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烈度的含义,指出在使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不协调之处。根据多年参加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经验,总结了目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建议:针对高层建筑进行新的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对高层建筑工程场地作地震安全性评价时,可根据高度的不同,适当简化安全性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63.
综合运用油源对比、断裂-砂体研究、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梁家楼油田下第三系沙三中、下亚段及沙四上亚段有效烃源岩主要通过同生断层与沙三上亚段储层连通,垂向运移是本地区油气主要运移方式,断层是输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断层活动期次控制油气运移期次,有效烃源岩分布和断裂活动方式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模式,进而提出有效输导体系概念是油气运移路径空间有限性及时间有效性的统一表现。 相似文献
64.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DT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 research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GIS).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DTA in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DTA research appears to be focused more on morphology, phenomenon, and modern surface rather than mechanism, process, and underlying terrain. The current DTA research needs to be urgently transformed from the study of landform morphology to one focusing on landform process and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geomorphology-oriented DTA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knowledge of geomorphological ontology, terrain modeling, terrain derivative calculation, and terrain analytical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DEM data, DTA research has the advantage of carrying out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face morphology. However, the study of DTA has inherent defects in terms of data expression and analytic patterns. Thus, breakthroughs in basic theories and key technologies are necessary. Moreover, scholars need to realize that DTA research must be transformed from phenomenon to mechanism, from morphology to process, and from terrain to landform.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ge in which the DTA research should focus more on geomorphological ontology.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prospects of geomorphology-oriented DTA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added DEM data model, terrain derivatives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 and macro-terrain analysis. The study of DTA based on DEM is at a critical period along with the issue on whether the current GIS technology can tru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The research idea of geomorphology-oriented DTA is expected to be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GIS. 相似文献
65.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酸盐岩风化吸收的大气CO2主要以HCO3 -形式连续地经由河流从大陆输送到海洋,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目前主要河流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分布格局尚不清晰。基于GEMS-GLORI全球河流数据库提供的全球10万km 2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监测数据,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43±0.15 Pg CO2 yr -1,平均CO2吸收通量为7.93±2.8 t km -2 yr -1。CO2吸收通量在不同气候带下差异显著,热带和暖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年吸收速率的62.95%。冷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33.05%,仅次于热带地区。本文划分出全球CO2吸收通量的9个关键带,关键带的交汇处CO2吸收通量较高。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对CO2吸收通量的均值为8.50 t km -2 yr -1,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3倍。全球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及碳收支平衡估算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6.
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特征及参数化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利用2001-2002年周年太湖全湖不同湖区湖泊光学及表层水样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水体表层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无机和有机颗粒物质及叶绿素a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表层水光学衰减系数与无机、有机颗粒物质及叶绿素a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Kdg0.096 1.852/ST;表层水光学衰减系数与无机、有机颗粒物质及叶绿素a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Kd=0.219 0.0768Ciss 0.214Cdet 0.006Cchl;光学衰减系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无机及有机颗粒物。 相似文献
67.
港湾深槽骤淤的条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槽骤淤指深槽底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快速淤积,通常以浮泥形式出现.综合分析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的地形地貌、水文泥沙及深槽固定剖面风暴前后或大、小潮期间的地形变化得出港湾深槽产生骤淤的基本条件:(1)有丰富的细颗粒物质的供应源;(2)迅速衰减的动力条件;(3)存在明显的负地形.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得到满足,深槽才能产生骤淤.杭州湾泥沙来源丰富,终年悬沙浓度高,东试挖槽附近受长江冲淡水次级锋面和钱塘江冲淡水锋面影响较大,因此在一个大小潮周期内水动力条件减弱时挖槽处可产生骤淤.三门湾泥沙来源较丰富,正常天气的年份内潮滩处于缓慢淤积状态,而深槽处于冲淤基本平衡状态,但在风暴等灾害性天气下发生强烈的滩、槽泥沙交换,若风暴后处于中小潮汛期则深槽发生骤淤.象山港由于环境隐蔽,水清沙少,沿岸潮滩狭窄,缺少骤淤的物源,即使风暴作用后鹰龙山深槽也没有产生骤淤. 相似文献
68.
流域编码是以子流域划分进行流域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Pfafstetter 流域编码以编码唯一、顾及流域拓扑关系及编码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在流域相关研究的分析范围不断增大、数据精度越来越高的需求背景下,以Pfafstetter 编码为基础,对流域编码并行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Pfafstetter 编码不全面和码位不一致的问题,改进了Pfafstetter 编码规则;然后,从数据并行的角度,讨论了并行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划分及并行化策略,进而设计了流域编码并行算法;最后,利用长江中上游流域SRTM数据,在集群系统上对流域编码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和并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流域编码并行算法可获取与实际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且提高了编码计算效率,可为基于子流域划分的流域分析并行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基于IC卡综合换乘信息的公交乘客上车站点推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研究在缺少公交车运营信息的情况下,利用公交线间正交换乘信息的方法来识别公交车持卡乘客的上车站点,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多班次无正交换乘的乘客,容易导致公交乘客上车站点匹配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C卡综合换乘信息的公交乘客上车站点推算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IC卡数据中的综合换乘信息(公交线间的正交和非正交换乘信息、地铁和公交线间的换乘信息)与公交网数据确定班次行驶方向,对班次内的乘客进行分组,充分利用综合换乘信息确定基准组及其对应的上车站点;然后,通过最小偏差规则匹配待定组的上车站点,实现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的推估。利用换乘信息确定班次行驶方向弥补了现有研究无法确定班次行驶方向的不足,使公交乘客上车站点推算方法更科学;最后,基于2011年8月的“深圳通”IC卡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对比只利用正交换乘信息确定的基准组数量和利用综合换乘信息确定的基准组数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确定上车站点的组数占总组数的比值提高,克服了只利用正交换乘信息推算上车站点方法中存在的单个班次无基准组从而无法进行站点匹配的困难。本文方法比只利用正交换乘信息匹配站点,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70.
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的数据预处理、模型选择、模型定阶与系统稳定性检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分析数据趋势项提取的AR模型方法,编写了C语言计算程序,实现了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周期项提取的差值法,建立ARMA分析模型,对变形预测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