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41篇
  免费   8810篇
  国内免费   4753篇
测绘学   3489篇
大气科学   2304篇
地球物理   3520篇
地质学   13645篇
海洋学   3558篇
天文学   201篇
综合类   1530篇
自然地理   2757篇
  2025年   40篇
  2024年   780篇
  2023年   837篇
  2022年   1240篇
  2021年   1531篇
  2020年   1241篇
  2019年   1412篇
  2018年   1224篇
  2017年   1220篇
  2016年   1193篇
  2015年   1474篇
  2014年   1272篇
  2013年   1590篇
  2012年   1833篇
  2011年   1631篇
  2010年   1601篇
  2009年   1566篇
  2008年   1567篇
  2007年   1410篇
  2006年   1428篇
  2005年   1178篇
  2004年   835篇
  2003年   590篇
  2002年   637篇
  2001年   557篇
  2000年   461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7年   10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利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方法对实际工程区进行了地应力测量,确定了工程区隧道围岩现今的地壳应力状态,即原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地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应力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作为隧道衬砌的设计、断面的选择及轴线方位的确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帆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6):750-760
伴随着全球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体系重构的主导产业。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层级动力机制及其区域城市化效应”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讨论。结论为: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时空演变态势上既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发展阶段趋同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②转型期政府—市场、政府—企业、中央—地方等关系,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以及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形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动力机制。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集聚促进了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组织模式,但有别于西方的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需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3.
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夏季风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以档案为主的历史文献资料逐年进行考订,复原了云南1711~1911年间的雨季早晚序列,并利用多种资料进行了检验。分析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年际和年代际的波动都较剧烈,还存在年代际尺度以上的长时间尺度波动。雨季开始期从18世纪初逐步转向偏早,19世纪又转向偏迟,到20世纪又偏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季风的长期变迁。云南雨季开始期存在明显的准3年和11.3年周期,准3年周期可能和El Nino事件的准3年周期有关,11.3年周期明显和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有关。同时发现,El Nino事件对云南雨季的开始期有重要的影响,在El Nino年云南雨季开始期主要为偏迟或正常,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减弱的时期,可能意味着ENSO事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存在某种震荡。  相似文献   
244.
用本溪自流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采用直接计算功率谱密度的方式对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地震激发的球型自由振荡进行了提取,准确检测到了0S2~0S9低频基型球型振荡,并且还检测到了2个谐频球型振荡:1S2、1S3。用该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提取了0S2、0S3、0S4共3个振型的分裂,虽然3个振型均只得到2个单峰,但地球自由振荡谱线分裂现象的检测为研究地球的深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不同类型的观测资料。研究表明,用本溪自流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这就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245.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ust events in China has been mainly studied by using the data of dust storm, wind-blown sand and floating dust from 338 observation stations through China from 1954 to 200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China, there are two high frequent areas of dust events, one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Minfeng and Hotan in the South Xinjiang Basin, the other is situated in the area of Minqin and Jilantai in the Hexi Region.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dust events are different. The dust storms mainly occur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covering the deserts and the areas undergoing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Wind-blown sand and floating-dust not only occur in the areas where dust storms occur, but also extend to the neighboring areas. The range of wind-blown sand extends northeastward and southeastward, but floating-dust mainly extends southeastward to the low-latitude region such as the East China Plain and the area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ompared with wind-blown sand, the floating-dust seldom occurs in the high latitude areas such as North Xinjiang and Northeast China. (2) The affected areas of dust st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sub-regions, that is, North Xinjiang Region, South Xinjiang Region, Hexi Region, Qaidam Basin Region, Hetao Region, Northeastern China Region and Qinghai-Xizang (Tibet) Region. The area of the most frequent occurrence of dust storms and floating-dust is in South Xinjiang Region, and of wind-blown sand in the Hexi Region. In general, the frequency of dust events in all the seven regions shows a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1954 to 2000, but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dust ev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maximum interannual change and variance of dust events during this time happened in South Xinjiang Region and Hexi Region. The dust events generally occur most frequently in April 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spring occurred days of dust events occupied 60-70% of the whole year in Hetao Regio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Region. However, in South Xinjiang Region and North Xinjiang Region, which was less affected by monsoon climate, dust events may occur at any time of the year, less than 50% of the events in this region occur during spring. In the remaining three regions 50-60% of the dust events occur in spring of a year.  相似文献   
246.
论述了基于数据融合的侧扫声纳图像处理的特殊过程。根据现代侧扫声纳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声线跟踪法进行斜距改正,同时对目标阴影区进行了处理;对文献[1]的灰度不均衡的改正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小波变换检测出灰度突变区,根据剔除突变区后计算的灰度改正系数进行航向上的灰度改正,并用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鉴于波束展宽效应对远场目标造成的拖尾效应,论述了对拖尾效应使用的去卷积的改正算法。  相似文献   
247.
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用于海洋物理及海洋特定目标特性探测,是人类认识海洋、开发和利用海洋丰富资源必不可少的海洋高技术。文中全面介绍了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的技术结构以及致力于此技术研究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机构,着重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并总结出我国该领域现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海洋声学探测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10 a左右,未来需靠长期稳定支持、按需开展研究、加大基础工业投资以及提高材料与工艺水平等措施推进我国海洋声学技术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48.
利用2005-01~2009-12 DEMETER电磁卫星详查模式下磁场与电场的极低频(ELF)三分量波形数据,选取东北亚地区(38°~58°N,105°~145°E)6个MS≥6地震,对震前30 d震中上空±10°的6 000余条1130和1135轨道数据进行波矢分析和坡印廷矢量分析。结果发现,2005-08-16日本本洲东岸近海MS7.2地震和2009-06-05日本北海道地区MS6.6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记录到来源于地球的异常电磁波扰动;2005-11-10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MS6.4地震和2007-08-02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MS6.8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没有记录到异常电磁波扰动;2007-02-17日本北海道地区MS6.2地震和2008-06-13日本本州东岸近海MS7.3地震震前在质子回旋频率以下记录到异常电磁波扰动,但并非来源于地球。  相似文献   
249.
通过对高七井水温多年资料的整理,在总结以往震例的基础上,分析水温异常与地震预报的对应规律,对高七井水温映震效能进行初步探讨.高七井水温异常为阶跃上升型,异常形态具有继承性,水温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50.
古利库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利库金(银)矿床为冰长石-绢云母型,产出与燕山中期"减压-剪切"环境下中心式火山喷发活动有关;矿床(体)受火山穹隆和爆破角砾岩筒及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容矿岩石为早白垩世龙江组、光华组安山岩、英安岩和新元古界-下寒武统落马湖群糜棱岩化的长英质片岩、片麻岩;矿床划分出矿化早期、主期和晚期3个矿化期,6个成矿阶段,3类组分矿体(Au型、Au-Ag型和Ag型)和脉状、网脉状两种形态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冰长石化、绢云母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等,硅化和冰长石化与矿化关系最密切;成矿温度185~255℃;成矿压力13.5 MPa (平均);成矿溶液盐度0.564% NaCl (平均);成矿深度500~600m.文中对成矿作用、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亦进行了探索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