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29篇 |
免费 | 2084篇 |
国内免费 | 27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90篇 |
大气科学 | 2354篇 |
地球物理 | 2982篇 |
地质学 | 5530篇 |
海洋学 | 1537篇 |
天文学 | 500篇 |
综合类 | 1097篇 |
自然地理 | 10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256篇 |
2022年 | 486篇 |
2021年 | 596篇 |
2020年 | 490篇 |
2019年 | 513篇 |
2018年 | 578篇 |
2017年 | 523篇 |
2016年 | 632篇 |
2015年 | 494篇 |
2014年 | 673篇 |
2013年 | 629篇 |
2012年 | 541篇 |
2011年 | 604篇 |
2010年 | 613篇 |
2009年 | 617篇 |
2008年 | 538篇 |
2007年 | 521篇 |
2006年 | 423篇 |
2005年 | 426篇 |
2004年 | 302篇 |
2003年 | 305篇 |
2002年 | 346篇 |
2001年 | 351篇 |
2000年 | 354篇 |
1999年 | 517篇 |
1998年 | 455篇 |
1997年 | 431篇 |
1996年 | 424篇 |
1995年 | 324篇 |
1994年 | 321篇 |
1993年 | 289篇 |
1992年 | 253篇 |
1991年 | 204篇 |
1990年 | 166篇 |
1989年 | 137篇 |
1988年 | 117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69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38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6篇 |
1962年 | 5篇 |
1958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本文基于现场观测的絮团粒径、悬沙浓度及水动力数据,研究了黄河口南部潮滩泥沙絮凝特征。研究发现,黄河口潮滩絮团粒径在25.42~264.44 μm之间,平均为95.20 μm。水体紊动对黄河口潮滩絮凝的影响存在差异,紊动对絮凝促进作用的上限约为Gl=3.76 s−1。紊动强度低于Gl时,紊动促进泥沙絮凝,絮团粒径随紊动加强而增大;反之水体紊动对絮凝主要起抑制作用,絮团粒径随紊动强度增大而减小。悬沙浓度对黄河口潮滩泥沙絮凝起抑制作用,同等紊动条件下高悬沙浓度对应的絮团粒径更小。黄河口潮滩絮团有效密度与粒径呈现负相关关系,沉速主要受粒径影响。本研究补充了对弱潮河口潮滩泥沙絮凝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2.
本文通过对中国沿海25个观测站水位资料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中国沿海1980-2012年增减水的变化特征及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增减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相邻站由于受到的气象状况相同,其沿海增减水变化的过程相近,但是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看,沿海增减水的变化幅度呈现中间大南北小的区域特征,自长江口至广东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最大,年变幅平均为5.0~7.5 cm;南海周边及北部湾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次之,年变幅平均为4.0~5.5 cm;自渤海至黄海沿海,增减水的年变化幅度较小,年变幅平均为3.3~3.5 cm。(2)从时间变化看,1980-2012年中国沿海年平均增减水长期基本没有趋势性变化,但明显存在2至5年的周期性变化信号,该信号的震荡幅度为0.1 cm。经过高频滤波后,对沿海月平均增减水序列与Niño3.4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该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沿海的增减水变化与ENSO事件呈现负相关关系。(3)中国沿海增减水的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均与海平面变化不同。198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2.9 mm/a,而增减水长期基本无趋势性变化;另外,其季节变化与海平面的季节变化从时间和区域上均不存在一致性。(4)但是,短期海平面的变化与增减水有关,并且增减水对短期海平面的贡献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增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对短期海平面有抬升作用,其贡献率最大可达65%;反之,减水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的过程则对短期海平面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The microscopic organisms from sediments are classified into microbenthos and meiobenthos. The former groups are usually referred to protozoa, microalgae and bacteria, whereas the latter comprise micrometazoa defined by mesh-size. Micro- and meiobentho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being one complex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mall size, relative short life spans, high turnover rate, and complicated trophic structure.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carbon seems a prerequisit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regulating the trophic structure in this complex, where the basic interactions of micro- and meiobenthos include nutrition, competition, synergy and inhibition, etc. The ecological processes mediat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group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invite our attention to more detailed studie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literature data to outline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two major assemblages and discuss the main progress in benthic microbial food web. 相似文献
104.
雷诺数对圆形渐缩喷嘴湍流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esent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by experiment the influence of Reynolds number (Re) on a turbulent jet issuing from a smoothly-contracting round nozzl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seven Reynolds numbers varying from Re = 4,050 to Re = 20,100 using single hot-wire anemometry and over an axial distance of 30 nozzle exit diameters. Although all the exit velocity profiles are of "top-hat" shape, these measurements reveal significant dependence on Re of the exit and downstream flows. The effect of Re on both the mean and turbulent fields is substantial for Re < 10,000 and becomes weak beyond Re = 10,000. The length of the jet’s potential core and the far-field rates of decay and spread all depend significantly on Re. 相似文献
105.
以3种海鱼(牙鲆、狭鳕、鲱鱼)为样本,针对海产品中主要的致病性寄生虫-异尖线虫,开展了酶消化检测技术的研究.根据鱼肉消化前后干物质的质量变化设计了胃蛋白酶消化效率的计算方法,并按照鱼肉:消化液=1:10 (g/mL)的反应比例,分别确定了酶水解鱼肉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为1.1,温度为37 ℃,酶活力为8 U/mL左右;消化后所得的虫体采用多重PCR方法替代传统的形态学观察进行种属鉴定,从而初步建立了基于酶水解-多重PCR的异尖线虫的酶消化检测体系.实际样本检测表明,该技术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用于海产鱼类中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和伪地新线虫(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的确证性检测. 相似文献
106.
烟台海洋倾倒区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烟台海洋倾倒区2008年的监测结果和相关历史资料,分别对倾倒区的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倾倒区内目前有浮游植物18种,浮游动物23种,底栖生物17种。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的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W.Smith)占有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底栖生物的组成以环节动物最多,优势种不明显。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倾倒区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然而,多年的疏浚物倾倒使该区的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与倾倒初期相比,浮游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在2006年的调查中出现最低值,群落结构趋向单调,至2008年这一趋势有所缓和;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密度较倾倒初期也有明显的下降,多样性指数的降低和优势度的增大也预示群落结构稳定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7.
四种重金属对海洋钙质角毛藻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Hg^2+、Cu^2+、Zn^2+、Cd^2+4种重金属,其单一及4种混合对海洋单胞藻钙质角毛藻Chaetoceros calcutrans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一的重金属毒性强于4种重金属混合,而且不同重金属对单胞藻的毒性效应有所不同,其毒性均Hg^2+〉Cu^2+〉Zn^2+〉Cd^2+。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根据作者导得的AfKdV方程,理论上确定了先锋孤立子生成问题的理论平均波阻,能量劈分及能量劈分比。本文的能量劈分是确定先锋孤立子生成参数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理论确定了现有理论中的自由未知参数问题,从而使先锋孤立子生成参数得到理论预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