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雷暴下的电流密度测量和准稳态特性讨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郄秀书  张广庶 《高原气象》1996,15(2):221-228
利用电场和麦克斯韦电流密度的同时测量,对雷暴下闪电间的麦克斯韦电流密度的准稳态特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实验观测和模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传导电流、位移电流和电晕电流的相对重要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22.
西藏定结县、定日县一带的三叠系产大量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对应于Skolithos遗迹相,Cruziana遗迹相和Zoophycos遗迹相.根据遗迹相及其它相标志判别,该区早中三叠世主要为陆棚环境,晚三叠世主要为滨岸环境.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早三叠世存在短暂的缺氧事件.  相似文献   
123.
基于GIS的多源信息叠合评价方法是以基础地质图件或数据作为信息,将原始地质图件和数据网格化并赋以属性值,通过地质信息分级标准,变换为标准信息图,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并建立油气评价模型,用符合地质含义的关系式进行数据与图层、图层与图层之间的叠合、计算,最后通过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预测出盆地的有利勘探区域.作者采用该方法,对已发现工业油气流的延吉盆地进行了多源信息叠合、计算评价,指出了章岩洞-崇明、延吉市周遍、铜佛寺周遍三大区块为油气勘探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4.
区域闪电活动对地面相对湿度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闪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温度和湿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基本气象因素.本文利用美国全球水资源和气候中心提供的1995~2002年全球闪电资料和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区域闪电密度对地面相对湿度(RH)的响应.发现在平均相对湿度RH<72%的经度带里闪电密度与RH呈正相关.而在RH>73%的经度带里,闪电密度与RH呈负相关;在RH>74%的赤道地区闪电活动与RH呈负相关, 而在RH<72%的中高纬地区闪电密度与RH呈正相关.得到结论:当地面相对湿度过大时,相对湿度的增加不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而当相对湿度较小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地面相对湿度的临界值域约为72%~74%.此结论在不同经、纬度的几个典型区域均得到了验证,并探讨了过大的相对湿度抑制闪电活动发生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5.
利用16年(1998-2013)的热带降水测量任务卫星(TRMM)降水雷达和闪电成像仪等多传感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内雷暴和强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等气候特征.文中取闪电数大于1的雷达降水特征为雷暴,并将闪电频数在前10%的雷暴定义为强雷暴.结果表明: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及近海区域,陆地与海洋上的雷暴密度之比约为4.4:1,强雷暴密度之比约为7.4:1.0-10°N纬度带内雷暴数占总雷暴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1.7%),而强雷暴则在20°N-30°N区间最为活跃(34.5%).雷暴与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在低纬度区域(0-30°N)较为一致,但在中纬度地区(30°N-36°N)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即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向东部的江淮流域,雷暴密度逐渐减少但闪电密度逐渐增加;而强雷暴与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受亚洲夏季风活动影响,低纬度地区强雷暴更容易发生在春季,强中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端,次中心位于中南半岛,而中纬度地区在夏季最为活跃,强中心和次中心则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端和中国江淮流域.陆地上雷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少数区域受局地环流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夜雷暴活动频繁,而海洋上雷暴更易发生在午夜至清晨.  相似文献   
126.
Wang  Tijian  Gao  Taichang  Zhang  Hongsheng  Ge  Maofa  Lei  Hengchi  Zhang  Peichang  Zhang  Peng  Lu  Chunsong  Liu  Chao  Zhang  Hua  Zhang  Qiang  Liao  Hong  Kan  Haidong  Feng  Zhaozhong  Zhang  Yijun  Qie  Xiushu  Cai  Xuhui  Li  Mengmeng  Liu  Lei  Tong  Shengrui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9,62(12):1903-1945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0 years ago,the subject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In this paper,the general advancement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last 70 years was described.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as reviewed,the outstand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since the 21 st century were summarized,the major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re pointed out,and the key dire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27.
山洪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威胁山区人民生命财产与工程建设安全。针对山洪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但多集中于过去几十年的时间段内。树轮地貌学方法作为研究历史山洪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利用树轮中的生长干扰信息,可以对山洪事件进行精确定年,重建无记录或少记录地区内山洪发生的频率、大小和空间分布特征等,根据伤疤的高度或应用水力模型则可以定量重建山洪的流量大小。随着树轮地貌学方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研究趋向于探讨山洪的驱动机制、更大空间尺度山洪的规律性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基于树轮的山洪研究工作在国内还未见报道。论文对树轮地貌学应用于山洪研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最后讨论该研究领域的潜力及局限性,以期为在国内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8.
In this paper,it i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Z_(DR) is related to drop sizedistribution(DSD)and the spectral shape variation of different truncated diameters.Z_(DR) is asensitive function to variation of DSD of the spectra.The effects of shape variation of DSD onrainfall can be deduced with a(Z_H,Z_(DR))dual-parameter technique,which is effective to improvethe accuracy of rainfall measurement and is of the priority of identifying large particles ofhydrometeors(especially hailstone)from the rain region.  相似文献   
129.
Electrification and simple discharge schemes are coupled into a 3D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System (RAMS) as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elect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The dynamics, microphysics, and electrifi- cation components ar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RAMS model, and the inductive and non-inductive electrification mechanisms are considered in the charging proc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understorm mainly had a normal tripole charge structure. The simulated charge structure and lightning frequency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of the lightning radiation source distribution. The non-inductive charging mechanism contributed to the electrification during the whole lifetime of the thunderstorm, while the inductive electrification mechanism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mature stage when the electric field reached a large value. The charge structure in the convective region and the rearward region are analyzed, showing that the charge density in the convective region was double that in the rearward region.  相似文献   
130.
一次冷涡天气系统中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1日山东地区冷涡天气系统下的3个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产生冰雹的3个强雷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地闪分布特征。通过云图和地闪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地闪主要出现在云顶亮温低于-50℃的云区内,其中负地闪分布比较集中,且偏向云顶亮温水平梯度大的一边,而正地闪则分布比较分散。地闪主要发生在大于40 dBz的区域内,负地闪通常簇集在强回波区(大于50 dBz)或邻近区域,有时密集的正地闪也出现在强回波区或临近区域,但稀疏的正地闪通常发生在强回波外围10-30 dBz的范围内,属于稳定性降水区。结合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发现降雹发生在正地闪比较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频数峰值略微超前降雹时刻。比较密集的正地闪发生,通常预示着强对流天气(如冰雹、大风等)的发生。强雷暴在发展旺盛阶段通常表现的低地闪频数,可能是由“电荷抬升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