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95篇 |
免费 | 1112篇 |
国内免费 | 64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8篇 |
大气科学 | 593篇 |
地球物理 | 736篇 |
地质学 | 1807篇 |
海洋学 | 564篇 |
天文学 | 184篇 |
综合类 | 295篇 |
自然地理 | 3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27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212篇 |
2021年 | 232篇 |
2020年 | 274篇 |
2019年 | 236篇 |
2018年 | 219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194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194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58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97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93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3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伴随着全球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后工业社会”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体系重构的主导产业。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层级动力机制及其区域城市化效应”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讨论。结论为: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时空演变态势上既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发展阶段趋同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②转型期政府—市场、政府—企业、中央—地方等关系,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程度以及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形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动力机制。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集聚促进了巨型城市区域的发展,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组织模式,但有别于西方的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效应需考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裂隙-管道介质泉流域水文地质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认识岩溶泉流域的流量过程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以西南岩溶泉流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原型,建立了实验室尺度下的裂隙-管道介质物理模型和数值模型。选取补给雨强、泉口直径、落水洞与开采井的位置作为影响因子,模拟了泉流量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单次降水试验可以观测得到泉流量增加、平稳波动和衰减共三个阶段;同一泉口直径条件下,补给强度对泉流量衰减系数的影响极小,直径为3,4,5,7 mm的泉口直径对应的衰减系数分别为0.003 6,0.006 7,0.011 5,0.012 9,泉口直径与衰减系数呈近似对数关系;落水洞汇流水量占泉流量的比例远大于裂隙;2~3 mm是微小裂隙与较大裂隙的过渡区域,两种类型的介质泉流量过程差异明显;开采井分别位于泉口附近、模型中间位置和落水洞时,泉流量衰减系数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43.
基于空间回归分析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相似文献
44.
通过向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中分别投加聚合铝和粉煤灰改变料液性质,来预防膜污染和提高膜生物反应器对总磷的去除效率,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实验分析活性污泥性质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中空纤维膜表观结构的变化情况,探讨防治膜污染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聚合铝的投加改变了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生物膜的表观结构,可有效地减缓膜污染,且除磷效率达85%以上;而投加粉煤灰并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5.
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依据东海陆架北部 2 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资料 ,就东海陆架北部表层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及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细粒级部分以 <0 .0 16 mm为优势粒级 ,可占到总细粒级沉积物的 75 %以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以细于 0 .0 0 8mm粒级的沉积物占据优势 ,长江口泥质区则以 <0 .0 16 mm粒级的沉积物为主 ,两泥质区细粒级沉积物的级配很不相同 相似文献
46.
47.
从位场理论的观点讨论了场和源的概念,建议将“场兆”改称为构造前兆,将“源兆”称为震源前兆。文中还分析了震源体与各种前兆观测方法探测的深度,并根据地磁与重力观测方法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指出震磁效应对于研究震源前兆的特殊意义,文中还介绍了1976唐山地震观测到震源前兆的部分实际地磁资料。 相似文献
48.
煤岩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十分敏感的有机岩,地质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岩发生一系列物理与化学结构的变化,并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煤。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岩不仅发生脆性和韧性变形,而且还产生不同程度的动力变质作用。因而,关于煤岩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煤层气资源评价以及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构造煤系列Ro,max、XRD和NMR(CP/MAS+TOSS)等测试和实验方法的对比研究,深入分析了煤岩不同构造变形和动力变质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构造应力下煤岩动力变质作用的机理。研究成果表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岩脆性变形主要是通过破裂面上快速机械摩擦转化为热能而引起煤岩化学结构与其成分的改变;而韧性变形煤主要是通过局部区域应变能的积累而引起煤岩化学结构的破坏,从而发生不同机制的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9.
地幔橄榄岩矿物中富稀土元素的CO2流体包裹体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五个无水尖晶石橄榄岩(两个富含CO2流体包裹体,三个含CO2流体包裹体)的全岩和单矿物稀土元素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证实了LREE在CO2流体包裹体中富集。富含CO2流体包裹体的全岩,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比相应不含CO2流体包裹体的,其LREE分别高出11倍,59倍和32倍。前是在经历了较大程度部分熔融之后的亏损地幔,又受富CO2流体的强烈交代作用。后刚为经历低程度熔融作用与富集过程,并可能导致地幔 相似文献
50.
南黄海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勘探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南黄海海域新一轮油气资源调查的展开,勘探深层海相油气成为必然趋势。借鉴下扬子地台海相油气勘探学术研究基础,概述了南黄海盆地由古生界组成、经历中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古构造”,以及与古构造相关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裂隙(裂缝)储集系统,认为它们与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沉积序列、烃源岩及油气成藏规律具有可比性,因而具备形成油气田(藏)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南黄海盆地南部的勿南沙隆起区,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古构造单元,是寻找古生古储或古生新储油气藏有利地区,可作为近中期勘探战略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