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9篇 |
免费 | 553篇 |
国内免费 | 7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3篇 |
大气科学 | 605篇 |
地球物理 | 844篇 |
地质学 | 1608篇 |
海洋学 | 345篇 |
天文学 | 191篇 |
综合类 | 276篇 |
自然地理 | 3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41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65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基于网格化模型的黑河流域中游历史时期耕地分布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河流域悠久的农业开发史和历史文献为研究历史时期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深入分析了海拔、坡度、土壤、人口等自然及人文主导因子与耕地分布的关系,遴选出对耕地分布具有明显作用且易量化的影响因子,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模型,模拟了黑河流域历史时期耕地分布趋势.采用人均耕地面积与粮食单产2种途径,估算了明代以前黑河中游耕地面积总量.基于该模型并结合古遗址、遥感影像判别的结果,重建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明代以前耕地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82.
Hui Yu Xuetong Zhang Tiangang Liang Hongjie Xie Xianwei Wang Qisheng Feng Quangong Chen 《水文研究》2012,26(20):3052-3061
Taking the Northern Xinjiang region as an example, we develop a snow depth model by using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 (AMSR‐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olarization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data of 18 and 36 GHz bands and in situ snow depth measurements from 20 climatic stations during the snow seasons November–March) of 2002–2005.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ethod to produce new 5‐day snow cover and snow depth images, using Terra and Aqua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ily snow cover products and AMSR‐E snow water equivalent and dail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produc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b18h–Tb36h) provides the most accurate and precise prediction of snow depth; (2) the snow, land and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ies of the new images are separately 89.2%, 77.7% and 87.2% and a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AMSR‐E or MODIS products (in all weather conditions) alone; (3) the snow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ncreases as snow depth increases; and (4) snow accuracies for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vary as 88%, 92.3%, 79.7% and 80.1% for cropland, grassland, shrub, and urban and built‐up,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the new 5‐day snow cover–snow depth images can provide both accurate cloud‐free snow cover extent and the snow depth dynamics, which would lay a scientific basis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snow‐related disasters in this dry and cold pastoral area. After validations of the algorithms over other regions with different snow and climate conditions, this method would also be used for monitoring snow cover and snow depth elsewhere in the worl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3.
针对煤炭企业广泛使用的全液压坑道钻机现场运行状况,剖析了全液压坑道钻机的故障机理和特点,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全液压坑道钻机故障进行预测与诊断的技术方法,探讨了各种最新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4.
本文通过调研大量文献,系统梳理了前人关于中上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期古海洋环境特征的研究方法和主要认识,特别是关于古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古温度和古盐度等3个要素。结果表明,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时期,中上扬子地区的古海洋是一个水深较浅、并逐渐趋于氧化的浅海水体环境;古海水温度为7.0 ℃~38.6 ℃,且在灯影组晚期升高,主要为亚热带气候;海水盐度较新元古代早期有降低的趋势,但仍为海相环境,且灯影组二段和灯影组四段时期盐度相对更大。震旦纪灯影组沉积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在地质演化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时空意义,能够为解释当时地球的气候条件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提供依据。现阶段研究中的问题包括:1)缺乏同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区域对比;2)古海水绝对深度的研究十分薄弱;3)缺乏古海水盐度的直接指示依据。建议开展高分辨率古环境指示参数垂向序列和多剖面横向对比的研究,尝试定量分析氧气浓度随古海水绝对深度的变化规律,探索指示古海水盐度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985.
2012年和2013年夏季有两个高原低涡向东北方向移出青藏高原,随后在西北地区引发暴雨天气,其中2013年的高原低涡移动路径更加偏东,其暴雨强度更强、落区偏东且范围更广。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台站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两次高原低涡移动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以及低涡对强降水的影响,并结合湿位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河套高压脊与200 hPa西风急流对高原低涡的移动存在显著影响,两者位置及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两次高原低涡移出位置不同的主要原因。低涡高(低)层辐散(辐合)结构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涡的低层辐合有利于水汽向暴雨区输送。正压湿位涡诊断结果表明2013年低涡过程暴雨区有更强的不稳定条件;斜压湿位涡诊断表明2013年低涡过程有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暴雨中心输送。
相似文献986.
新型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型船载气象卫星接收系统为南极考察船的航海气象保障和在南大洋冰区中航行导航专门研制.该系统能够适应高温、高湿和低温超饱和的气候环境,在12级以上大风和船在破冰时剧烈摇摆和振动以及有雷达等强磁场信号干扰的情况下,具有自我保护能力.有极轨高分辨和静止低分辨卫星的双套接收和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的关键创新之处:(1)采用了有源陀螺仪稳定平台.利用惯性测量和三轴伺服机构控制天线和隔离船摇.解决极轨卫星低仰角和过顶轨道高仰角跟踪丢线的矛盾,解决了船在运动状态下,不断改变位置、方向以及摇摆的状态下,准确地跟踪和捕捉到卫星,接收到清晰的卫星云图.(2)图像处理系统用了最新的BORLAND-DELPHI语言编程,采用两行元素的轨道模式计算动态定位套网格系统.利用电子地图网格数据,用迭代法画出地形海岸线.计算出每一像元素的位置;能够在图上显示任意一点的经纬度,标出任意目标物.解决了在海洋中航行找不到参照物时的困惑.能够监测云和温度、林火、海洋及陆地的异常变化.能够输出24位真彩色的高清晰度的卫星云图.该系统整体结构技术先进,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恶劣气候和海洋环境,图像处理系统功能齐全、分辨率高,操作方便.既适用于各种船只,也适用于陆地. 相似文献
987.
The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seismic design cod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term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should imply three aspects,i.e.,the given concept itself,the specific provisions related to the given concept and the designing following the provisions.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strict or traditional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and the generalized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The authors are trying to define for both conceptual designs their connotations and study their characteristics,in particular,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uthors emphasize that both conceptual designs sound very close,however,their differences are apparent. The strict conceptual designs are usually worked out directly from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or lessons learnt from earthquake damage,while the generalized conceptual designs are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visions aiming to realize the general objectives of the seismic codes. The strict conceptual designs,(traditional conceptual designs) ar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of seismic codes in assuring designed structures safer and the generalized conceptual designs are playing key roles in directing to a more advanced and effective seismic codes. 相似文献
988.
基于2018–2019年现场高分辨率温度观测和1993–2021年的CMEMS再分析海表温度(SST)和风场数据,分析粤西陆架海温盐锋的三维结构、季节变化和影响机制。多年SST数据显示,海表温度锋冬季最强、出现概率和覆盖宽度最大,量值分别为0.049℃/km、75%和66 km。春季和夏季次之,而秋季则几乎完全消失。冬季锋面平均离岸50 km,夏季则向岸靠近为23.1 km。2018年春季、夏季和2019年夏季的现场观测进一步给出锋面在次表层的三维结构,结果显示春、夏季20 m等深线以浅处均有锋面存在,该锋面是沿岸高温海水与离岸低温海水辐聚而成,随着深度的增加锋面强度减小,覆盖范围向岸收缩。20 m以深水域锋面在次表层中强于表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强并向岸偏移。相关性和信息流分析发现,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和沿岸风是影响粤西陆架海表温度锋面的重要因素。该温度锋存在年际变化,PDO负位相时的La Niña年锋面强度出现极大值,而PDO正位相时的El Niño年则对应极小值。 相似文献
989.
回归诊断在梅雨期大到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回归诊断方法分析发现,梅汛期大到暴雨回归预报模型的残差分布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这种不对称现象是由高杠杆点所引起。这些高杠杆试验点的残差存在着统计天气预报意义上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回归系数LS估计的误差,从而又引起暴雨预报的误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到暴雨的回归诊断预报模型。实例计算说明,回归诊断预报模型要优于常规回归预报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梅汛期大到暴雨回归预报模型的不合理性并非个别例子的特殊性所造成,而是由模型的数学特点所决定,因此大到暴雨的回归诊断预报模型具有普遍意义。大量的试验和多年的业务应用表明,回归诊断对提高大到暴雨预报准确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0.
Chen Mu Lu Haokui Zhuang Qiqian Gao Shangwu Chen Shijie Chen Bingneng Xie Kaien and Wu Xiuyu 《海洋科学集刊》1976,(11):185-200
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