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9篇 |
免费 | 553篇 |
国内免费 | 7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3篇 |
大气科学 | 605篇 |
地球物理 | 844篇 |
地质学 | 1608篇 |
海洋学 | 345篇 |
天文学 | 191篇 |
综合类 | 276篇 |
自然地理 | 3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41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169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68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91篇 |
2003年 | 82篇 |
2002年 | 60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65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43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80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84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广东前汛期异常旱涝的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1957~1999年广东省19个代表站4~6月降水资料和500hPa高度场资料,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广东省前汛期异常旱、涝年的同期和前期500hPa合成平均场的主要差异,以及前期关键月、关键区的特点,为广东省前汛期异常旱、涝的预测提供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952.
953.
Wu Li Sun Xiaoling Sun Wei Zhu Cheng Zhu Tongxin Lu Shuguang Zhou Hui Guo Qingchun Guan Houchun Xie Wei Ke Rui Lin Guipi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9):1451-1466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f Neolithic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this study rep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settlement selection of the sit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in Anhui and identifi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human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itude,slope direction,and slope gradient were consistent among the settle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Anhui,and the sites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hilly and plain areas on southeast-or south-facing slopes of low gradients close to rivers.We determined that early Neolithic Age(9.0–7.0 ka BP) sites were scattered in small numbers and likely had little cultural exchange with communities of other provinces.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in Anhui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with extensive water distribution.The sites of the mid Neolithic Age(7.0–5.0 ka BP) increased rapidly with wide distribution.The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in area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southwestern areas of Anhui.In the mid Neolithic Age,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gradually dried,and our ancestors slowly developed cultural exchanges.The largest number of sites existed during the late Neolithic Age(5.0–4.0 ka BP),and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province.During this period,the overall climate was relatively dry,but humans could still obtain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through migration.The relatively benign climate facilitate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which increased during this time,and the Wanjiang culture matured.We also determined that as early civilization evolved,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In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especially in low-lying plains and areas beside lakes,rivers,and coastal areas,the relatively dry climate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ddle Holocene,prefaced by a period of high humidity,wa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The evidence from the Neolithic settlements in Anhui therefore reflects this subtropical man-l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54.
韩家岩体与天井山金矿空间上密切相关.对韩家岩体的成因存在不同看法:依据“斑状”外貌,有人主张是燕山期花岗斑岩;依据隐约可见的片麻状构造,有人认为是晋宁期灵山岩体.鉴于其具有重要的找矿指示意义,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韩家岩体是由灵山岩体蚀变而成的绢英岩.天井山金矿中的金多以自然金形式产于石英大脉的晚期裂隙中,并与石英-绢云母-含铁碳酸盐-硫化物细脉共生.研究表明,这些裂隙与绢英岩体顶部的石英网脉带贯通,两者具有相同蚀变矿物组合和流体来源.据此,本文认为与绢英岩化有关的岩浆-构造-蚀变作用是天井山金矿的核心成矿事件.由于韩家绢英岩体具有区域尺度的找矿标志,这对天井山矿区及其外围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5.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主要的非平稳年际变化周期型。对1946—2000年的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2年周期分量和6年周期分量的年际变化型,而且准2年周期分量幅度较大,变化特征与高温日数观测数据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于传统方法,EEMD方法给出了高温日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各自分离的变化特征。另外,这两种时间变化模态的演变对应于同期夏季不同的全球200 hPa经向风波列型,前者主要作用区域在南亚经过南海、西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到日本海附近、北美中纬度地区和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而后者仅位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这两种独立变化时间模态的对应的遥相关空间分布型对于提高南京地区高温日数气候预报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6.
回归诊断在梅雨期大到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回归诊断方法分析发现,梅汛期大到暴雨回归预报模型的残差分布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这种不对称现象是由高杠杆点所引起。这些高杠杆试验点的残差存在着统计天气预报意义上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回归系数LS估计的误差,从而又引起暴雨预报的误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到暴雨的回归诊断预报模型。实例计算说明,回归诊断预报模型要优于常规回归预报模型。进一步分析指出,梅汛期大到暴雨回归预报模型的不合理性并非个别例子的特殊性所造成,而是由模型的数学特点所决定,因此大到暴雨的回归诊断预报模型具有普遍意义。大量的试验和多年的业务应用表明,回归诊断对提高大到暴雨预报准确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7.
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早期野外调查结果显示, 在乐亭—滦南地区存在一条NW走向的地裂缝带, 自滦南县申营村往南断续延伸至乐亭县王滩镇王各庄村, 长度大于30 km, 以右旋走滑为主. 该地裂缝是1976年唐山MS7.8地震形成的, 但其地理位置接近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中滦县MS7.1地震形成的NW向地表破裂带延伸方向上. 为进一步研究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 本文拟基于前人资料, 对乐亭—滦南地区NW向地裂缝带赵滩点位展开调查, 并实施探槽开挖和钻孔探测. 探槽揭示出小型砂脉和宽1.0—1.2 m的大型砂脉分别为1976年唐山MS7.8地震和该地震之前另一次强震事件的产物; 钻孔探测结果表明主砂脉两侧地层不存在明显的垂直落差, 这与1976年唐山MS7.8地震时该点位出现的地裂缝现象是右旋剪切以及赵滩探槽揭示的两侧垂直位移不明显的现象相吻合. 相似文献
958.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the duration and frequency content of ground motions from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investigated,focu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these differences on structural input energy based on the elastic and inelastic energy responses of structures.A comparison of the input energy spectra between the hanging wall and the footwall reveal that the structural input energy on the hanging wall is not amplified due to the short duration and low peak ground velocity to acceleration ratio(V/A).However,the larger demand of structural input energy on the footwall in the range of medium and long periods is observed and the demand increases up to 50% relative to the average level of structural input energy for rupture distances larger than 30 km.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footwall effect on structural input energy when comparing ground motions in the range of medium and long periods is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959.
Chen Mu Lu Haokui Zhuang Qiqian Gao Shangwu Chen Shijie Chen Bingneng Xie Kaien and Wu Xiuyu 《海洋科学集刊》1976,(11):185-200
鲍是一类经济价值很高的海产软软体动物,也是我国海产药用生物的重要种类之一。鲍的足部相当发达,占体重40%左右;堪称海味之冠。鲍売又名石决明,是我国医药史上应用很早的药品,具有平肝明目的显著功效。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都有分布,但数量不大;福建沿海主要分布于东山和平潭两地,漳浦、龙海、晋江近海也有,数量亦很少。杂色鲍对栖息环境有一定的选择能力,一般栖息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左右,潮流畅通、水色清晰、海藻繁茂的岩礁地带;有淡水注入、透明度低的河口或泥沙质底则不适于鲍的生长,因而鲍的分布比较集中于某些特殊海区。
由于鲍的经济价值高,产鲍国家十分重视研究鲍的增殖。在这方面,日本的有关工作者做了较多的工作,他们已由自然采捕发展到蓄养、移殖以至近10年来的人工控制采苗和重要种的养殖。日本的村山(1935)研究了Haliotis gigantean的早期幼体发育过程,猪野(1953)研究了H. discus和H. sieboldii的增殖生物学,大场(1964)报告了H.diversicolor supertexta 的增殖基础,同年菊地对皱纹盘鮑H. discus hannai 的生活史及幼鲍的饲养也进行了研究。
我国过去对鲍的研究做的较少,1958年,沿海产鮑区渔民和有关研究机构曾经开展过鲍的人工育苗、移殖以及人工养殖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鲍的养殖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鲍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70年6月,在福建省商业局、水产局和东山县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东山县开展了杂色鲍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于1971年首次在国内培育出杂色鲍苗;1972-1973年进一步探索了杂色鲍的繁殖规律、生态习性,同时对辽宁产的皱纹盘鲍进行了南移和人工育苗的研究。本文即是这些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960.
近年来的观测结果显示北极对流层臭氧发生亏损的同时 ,大气中的气态汞浓度也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的发生被认为是大气中活性卤素物种的增多而引起的。活性的卤素物种例如Br/Cl与臭氧作用 ,一方面导致臭氧亏损 ,同时 ,生成BrO/ClO氧化大气中的Hg0 ,使Hg0 转化为活性汞 (RGM)而沉降。北极地区大气中活性卤素物种主要来自海洋大型藻类释放的卤代烃分解和海盐的贡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随气候变暖 ,北极海冰变薄 ,面积减少 ,海洋排放的活性卤素物种浓度增加 ,从而使北极地区大气中的汞沉降通量增加 ,加剧了北极生物圈中的汞污染。由于北极海冰减少变薄趋势还在持续 ,因此 ,北极大气中汞亏损引起的沉降通量增加对生态圈的影响应该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在综述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