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7篇
  免费   1189篇
  国内免费   1418篇
测绘学   548篇
大气科学   1334篇
地球物理   1782篇
地质学   3034篇
海洋学   744篇
天文学   220篇
综合类   679篇
自然地理   77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393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34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14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综合运用风廓线雷达等多种非常规探测资料,对江西省2013年6月29日暖区大暴雨进行分析,并对比6月28日锋面暴雨,归纳总结短时大暴雨发生的一些前兆信号及可用指标。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能直观反映暴雨区附近中小尺度扰动、近地面弱冷空气入侵、急流脉动发展等特征,1.5—4 km高度层出现16 m/s以上急流对暖区暴雨发生有利,对强降水的发生有1—3 h提前指示作用。2)0.5—1.5 km高度层正的风垂直切变带对应降水发生发展,正速度带中大于4 m/s风速切变对应下游降水加强。3)PWV值在强降水发生前常出现持续上升或波浪上升。PWV值达到65 mm且维持较长时间,同时配合动力触发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PWV值低于60 mm并持续性下降,对应降水趋于减弱停止;强降水落区出现在湿舌前端的PWV等值线密集区内。4)此次强降水主要发生在TBB小于-40℃区域前端的等值线密集区和地面辐合线附近,且地面辐合线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强回波不断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合并加强形成"列车效应",雷达回波上逆风区、急流核、速度对等特征的出现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  相似文献   
992.
Shi  Feng  Yang  Bao  Linderholm  Hans W.  Seftigen  Kristina  Yang  Fengmei  Yin  Qiuzhen  Shao  Xuemei  Guo  Zhengtang 《Climate Dynamics》2020,54(7):3387-3404
Climate Dynamics - Tree growth trends can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ponse of tree-ring proxies (especially tree-ring width) to climate in the low-frequency band, which in turn may limit...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对2014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统计量进行逐6 h和24 h晴雨检验、降水分级检验及区域性暴雨检验。结果表明:1)10%、25%、Mode、融合、最小值在晴雨预报准确率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2)对于全年降水分级检验,10%、25%、Mode、融合、最小值这5个统计量在小雨的预报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中位数、概率对中雨的ETS评分要略高于控制预报;90%、75%、概率对大雨预报比控制预报好。对于暴雨预报,最大值、90%、融合比控制预报好;融合、最大值对大暴雨落区的指示意义不大,但对大暴雨量级降水的可能性可以供预报员参考。3)对于区域性暴雨预报,90%、融合、最大值的预报技巧比控制预报高,最大值虽然空报较严重,但对降水量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集合预报各统计量对于强降水过程爆发或发展阶段的预报效果不如降水过程成熟期或末期好。  相似文献   
994.
基于黄河源区8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揭示了以玛多站为代表的黄河源区1953~2017年气温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振荡对气温变化总体特征的影响程度,分析了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气温变化与海温指数,尤其是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53年以来黄河源区玛多站年平均气温以0.31 ℃/10 a的变化率表现为明显的增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转暖,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暖更加明显。(2)1953~2017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3 a、6 a、11 a、25 a、64 a及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其中以准3 a和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振荡最显著,准3 a的年际振荡在21世纪以前振幅较大,而进入21世纪后年际振荡振幅减弱,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振幅明显加大。(3)1998年气候显著变暖以前,以准3 a周期为代表的年际振荡在气温演变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998年气候显著变暖以后,65 a以上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的贡献率增加近5倍,与准3 a周期振荡的贡献相当。(4)气温与Nino3.4指数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指数的同期相关均不显著,但当气温领先PDO指数22 a时正相关最大且显著,不同于PDO指数,气温原始序列及其3个年代际尺度分量滞后AMO指数3~7 a或二者同期时相关性最高,这就意味着AMO对黄河源区气温具有显著影响。(5)AMO的正暖位相对应着包括中国的整个东亚地区偏暖,黄河源区只是受影响区域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AMO的负冷位相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AMO的正暖位相与黄河源区气温距平序列的负距平、正距平相对应,气温在65 a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与AMO指数相关性更高,可见,AMO是影响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气候振荡,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相似文献   
995.
干旱已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了解区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是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基于scPDSI数据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002-2017年东北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探讨了干湿状况的季节变化对年际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东北地区4个季节的干旱面积为52.27%-62.03%,虽然季节和年际尺度的干旱均有减弱趋势,其中冬季干旱程度显著减弱,但干旱仍然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气候背景;春季和夏季scPDSI的协同作用对年际scPDSI变化的贡献率达88.64%,夏季的贡献率达86.13%;东北地区的西部干旱程度高于东部的,其中呼伦贝尔草原中部和浑善达克沙地东部以严重干旱和中等干旱为主;EOF分析表明,东北地区4个季节和年度的干湿状况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中心主要出现在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首先阐述了美国、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日本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从自旋稳定到三轴稳定,从单一载荷到多载荷并行工作,新一代的静止气象卫星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都大幅提高,然后重点介绍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相比于自旋稳定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卫星的功能和性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接着简单介绍了俄罗斯、印度和韩国等其他国家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状况,最后总结了不同时期各国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特点,这对我国后续静止气象卫星的规划和研制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9.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RCM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used for climate change studie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However, their performance is strongly dependent upon their driving conditions, internal parameterizations and domain configurations. Also,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RCMs often exceeds the scales of small watersheds. This study developed a two-step downscaling method to generate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for small watersheds through combining a weighted multi-RCM ensemble and a stochastic weather generator. The ensemble was built on a set of five model performance metrics and generated regional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as monthly shift terms. The stochastic weather generator then incorporated these shift terms into observed climate normals and produced synthetic future weather serie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Assiniboia area in southern Saskatchewan, Canada. The ensemble led to reduced bias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projections through properly emphasizing models with good performance. Projection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nce was particularly improved through introducing a weight-based probability threshold. The ensemble-derive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was well reproduced as local daily weather series by the stochastic weather generator. The proposed combination of dynamical downscaling and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solution of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 for small prairie watersheds. It is also an efficient solution to produce alternative series of daily weather conditions that are important inputs for examining watershed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本地区雾和霾的规律和趋势,利用梅州市气象局1990-2008年近20a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年、季和持续时间上分析了梅州城区的雾、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8年期间梅州城区雾日数呈逐渐显著性减少的趋势,年雾日数减少幅度为0.4561d/a,霾日数从2005年之后开始呈明显增加趋势;雾在冬季最多,秋季和夏季最少,霾在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另外,霾一年四季均有出现,且出现的几率不断增加,持续时间也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