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425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刘影  王少峰  钱晓辉 《安徽地质》2016,26(2):146-149
通过东山坞矿区的测量作业,简要介绍RTK在测量中的强大功能,重点介绍了GPS-RTK在地质勘探测量中的控制测量、工程点测设以及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应用情况。结合常规测量仪器及技术方法,既弥补了RTK在矿山测量的不足,又体现了GPS-RTK的作业优势,同时反映出常规测量仪器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2.
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与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资料和野外勘查的基础上对祁连山及邻区贵德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同仁盆地、西宁盆地、门源盆地、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定西盆地、天水盆地、肃北盆地、酒泉盆地、玉门盆地、张掖盆地、武威盆地、哈拉湖盆地、苏里盆地、木里盆地、民和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柴达木等20余个盆地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以祁连山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为地层分区依据,对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部分地层名称做了厘定或统一。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沉积特征总体为东部(主要为陇中地区)黄土分布广泛,堆积了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地层;北部(河西走廊地区)冲洪积扇堆积及风沙发育;南部(柴北盆地)以冲洪积-湖积为主,晚更新世以来发育风成沙及黄土;共和盆地由湖泊转向冲积扇和风沙沉积;青海湖盆延续至今;中西部高山及山间盆地冰碛、冰水堆积以及河流阶地堆积发育。根据上述特征及划分原则,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兰州—西宁地层区,贵德地层区,酒泉—张掖地层区,柴北地层区,共和地层区,青海湖地层区及肃北—门源地层区。  相似文献   
33.
北祁连永登县石灰沟作为奥陶纪中堡群命名地,历来是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依据实测地层剖面,石灰沟奥陶纪中堡群可以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上段以出现大量碳酸盐岩、硅质岩、粉砂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特征。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堡群上段发育多层硅质岩,其层内发育强烈的构造变形。经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沉积相、火山喷发相、变形特征及空间组合关系研究,认为该套特殊的沉积层系为典型的滑塌堆积。根据滑塌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及火山-沉积相序等分析,初步判断其形成于靠近岛弧的深水盆地环境,具多岛洋构造背景。这将为恢复和建立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提供可靠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北祁连奥陶纪沟-弧-盆体系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沉积学佐证。  相似文献   
34.
渤海湾曹妃甸深槽海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研究浅层地震剖面、侧扫声纳和水深地形等数据资料,得出,曹妃甸沙岛的岬角地貌引起深槽海域局部潮流流速增大,甸头前沿深槽区以冲刷为主,最大水深达42 m,刷新了渤海湾最大水深记录,深槽部位的侵蚀量最大,深槽南坡冲刷幅度大于北坡,工程建设后期深槽区侵蚀冲刷程度有变小变缓趋势。早期深槽的形成是由于浅部断层受深部构造影响发生阶梯状错断沉陷,海底地层形成古凹槽,但深槽海底地层沉陷速率略大于沉积速率,使得深槽海域长期保持了渤海湾最大的水深环境。初步得出在历史时期曹妃甸深槽经过2万a以上长期存在,深槽的走向经历了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的转化过程。认为地质构造、古滦河三角洲演变、海洋水动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内外营力作用共同控制了曹妃甸海区地貌体系的发育与演化。达到了研究渤海湾曹妃甸深槽海区地形地貌控制因素和深槽的地质演化的目的,为曹妃甸港的规划、运营期维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Climate affects Picea crassifolia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 will lead to changes in the climate–growth relationship (i.e., the “divergence” phenomenon). However, standardization methods can also change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 a relationship. We tested the stability of this relationship by considering several variables: 1) two periods (1952–1980 and 1981–2009), 2) three elevations (2700, 3000, and 3300 m), and 3) chronologies detrended using cubic splines with two different flexibilities.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the climatic factor limiting the radial growth of Picea crassifolia shifted from precipitation to temperature. At the elevation of 2700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al growth and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previous December changed so that the more flexible spline had a greater precipitation signal. At the elevation of 3000 m,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radial growth with mea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September of the previous year became more significant. At the elevation of 3300 m,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adial growth and precipitation of the current summer and the previous spring and autumn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 whereas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adial growth and temperature of the current spring and summer strengthened. The detrending with the most flexible spline enhanced the precipitation signal at 2700 m, while that with the least flexible spline enhanced the temperature signal at 3300 m. Al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vergence phenomenon was affected by the climatic signals in the chronologies and that it was most dependent on the detrending method. This suggests it is necessary to select a suitable spline bootstrap for studies of growth divergenc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36.
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研究区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尚不统一,不利于工程地质资料的交流和资料的社会化利用。为提高研究区工程地质资料的通用性,结合研究区11个1∶50000标准图幅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以100m以浅的土体为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对象,考虑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土体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研究区基本地层结构层序和编码,将研究区土体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组和21个工程地质层。通过工程地质层组的建立,找出了大区域工程钻孔土层的对应关系,使区域地层资料对比分析成为可能,有助于地质模型的概化和抓住工程地质问题。采用物理力学参数离散性、绘制的地质剖面和三维型分析了工程地质层组划分的合理性,证实了层组划分结果合理正确。通过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找出了2个软弱敏感层和4个优势持力层。本文的成果对长江北岸三角洲地区的工程勘察、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对川西南荥经坳陷内三口页岩气井尤其是川荥页1井奥陶系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和分析。三口钻井在梁山组之下均发育十余米厚的灰黑色泥岩,其中川荥页1井灰黑色泥岩厚近16m。沉积相分析认为灰黑色泥岩为浅水陆棚相,泥岩之下发育的大套砂岩为滨岸近滨亚相,总体向上海水逐渐变深。砂岩中发育丰富的沉积软变形构造及波状交错层理、浪成沙纹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等构造。川荥页1井上部泥岩中见大量三叶虫、笔石和腕足等化石及其碎片,鉴定表明含有代表中下奥陶统的常见生物分子,如对笔石(Didymograotus sp.)、大洪山虫(Taihungshania sp.)等。该套砂泥岩组合在沉积相及古生物化石等方面明显区别于荥经坳陷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与研究区及邻区中下奥陶统红石崖组、湄潭组、大湾组、大官山组中段等层位相当。  相似文献   
38.
强调了雪崩、分形与远离平衡系统自组织演化的联系。利用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中部地区雷暴放电的地面电场野外观测资料,基于近年来发展的分形及多重分形分析中的去势涨落分析(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方法,对强闪前电场信号的关联及多重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强放电前过程具有明显的分形和多重分形特征,多重分形谱与推广的二项倍增串级模式符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雷暴强放电发生的可能的自组织演化性。  相似文献   
39.
考虑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张力腿平台动力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一种考虑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张力腿平台(TLP)分析模型,其中包括六自由度有限位移,各自由度之间的耦合,瞬时湿表面,瞬时位置,自由表面效应及粘性力等因素引起的非线性。推导出TLP六自由度非线性运动方程。对某典型张力腿平台ISSC TLP进行了时域上的数值计算,求得该平台在规则波作用下的六自由度运动响应。用退化到线性范围的解与已有解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数值结果表明,综合考虑非线性因素后响应明显改变,建议在设计TLP平台的时候,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介绍广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报批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各子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