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Based on observational and reanalysis data,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astern Pacific(EP)and central Pacific(CP)types of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during the developing summer and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SASM)are examined.The roles of these two types of ENSO on the SASM experienced notable multidecadal modulation in the late 1970s.While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P type of ENSO and the SASM has weakened dramatically,the CP type of ENSO plays a far more prominent role in producing anomalous Indian monsoon rainfall after the late 1970s.The drought-producing El Ni?o warming of both the EP and CP types can excite anomalous rising motion of the Walker circulation concentrated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around 160°W to the date line.Accordingly,compensatory subsidence anomalies are evident from the Maritime Continent to the Indian subcontinent,leading to suppressed convection 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se regions.Moreover,anomalously less moisture flux into South Asia associated with developing EP El Ni?o and significant northwesterly anomalies dominating over southern India accompanied by developing CP El Ni?o,may also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Indian monsoon droughts during the pre-1979 and post-1979 sub-periods,respectively.El Ni?o events with the same“flavor”may not necessarily produce consistent Indian monsoon rainfall anomalies,while similar Indian monsoon droughts may be induc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El Ni?o,implying high sensitivity of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to the detailed configuration of ENSO forcing imposed on the tropical Pacific.  相似文献   
102.
人造卫星轨道要素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侠  王宸生 《吉林地质》1999,18(2):66-72
本文阐述了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方法。内容包括轨道的形成、分类与要素以及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3.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inorganic carbon system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re examined based on data from five surveys during the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 seasons. Both 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and total alkalinity (TAlk) values in the freshwater end-members are high in the dry season (>2700 μmol kg−1 for DIC and >2400 μmol kg−1 for TAlk) and substantially lower in the wet season (DIC and TAlk were ∼1000 and 700 μmol kg−1, respectively). Riverine DIC flux and drainage basin weathering rates, however,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wet season (611×109 mol yr−1 and 13.6×105 mol km−2 yr−1) than in the dry season (237×109 mol yr−1 and 5.3×105 mol km−2 yr−1).  相似文献   
104.
云南特提斯带保山-腾冲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滇西地区作为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大地构造格局和对全球特提斯演化意义长期以来是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热点。滇西特提斯构造带(包括川西南部分)是由多个地块和地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如腾冲地体、保山地体、思茅地体及它们之间的属新特提斯带的高黎贡碰撞带和属古特提斯带的昌宁-孟连缝合带等。经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和中生代—新生代新特提斯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变质变形。由于地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和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影响,特提斯构造带内的变质基底地体的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 位于云南西南部的腾冲-保山地块,包含保山地块,腾冲地块和其间的潞西地槽,属于缅泰马微大陆的北部。在三叠纪期间,该地块处于东部古特提斯主洋盆即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封闭时地前陆部位。部分学者认为,在新特提斯洋扩张时期,腾冲地块和保山地块分离,形成属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东延分支海槽。该海槽在早侏罗世闭合,并导致腾冲地块和保山地块的碰撞,形成高黎贡碰撞构造带。以高黎贡群为典型代表的一套中—新元古代陆源沉积、大陆玄武岩、壳源花岗岩组成的角闪岩相变质岩系,类似于喜马拉雅结晶杂岩、念青唐古拉群和聂拉木群相当。基底岩石在岩石建造、构造热事件和沉积盖层等方面与冈瓦纳大陆有亲缘关系。变质基底组成部分大部分被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低级变质陆源沉积物所覆盖,如南部公养河群。单颗粒错石U-Pb同位素稀释法定年结果表明,在保山地块南部出露有早古生代花岗岩,年龄范围大致在490~470 Ma之间。这些花岗岩初始。εNd值为-8.4~-9.3之间,亏损地幔钕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9~-1.7 Ga。锆石铬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1.4 Ga,其初始εHf值变化范围为0~-10之间,平均-6左右。一些侵入于早古生代花岗岩的晚中生代花岗岩也发现早古生代年龄的继承锆石。早古生代岩浆岩也曾在特提斯带内有报道,如Sibumasu和Indochina地块之间的Nan-Uttaradit缝合带内晚古生代混杂岩内的花岗岩滚石。这一早古生代岩浆作用可能暗示特提斯构造带东段和西段,如Alpine造山带甚至包括欧洲华力西造山带基底,在早古生代期间有相似的演化历史和属性,均源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可能先后从冈瓦纳大陆漂离,最终与位于北部的泛大陆拼合。  相似文献   
105.
古海洋溶解氧与缺氧和富氧问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红色灰岩层为大洋富氧条件下的沉积产物,红色灰岩层内有机碳极低,生物极其繁盛,碳同位素偏低,但从上往下又呈增高趋势。溶解氧含量在古海洋演化史中是非线形波动变化的,既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低时期(缺氧条件),也有全球溶解氧含量偏高时期(富氧条件),古海洋溶解氧含量重建和富氧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大洋循环、古气候、生命绝灭、地质事件以及有机质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索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分布规律,为创建储层建模训练图像提供知识库信息。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91卫图助手等现代地理信息软件,系统测量了现代格尔木河流扇表面河道分叉特征,应用Horton定律和分形方法建立了河流扇的河网形态模型。结果表明:①格尔木河流扇从顶点到入湖段共识别出26级河道,882个节点和2162个河道段,泉线上、下的河道表现出不同的河网形态;②泉线上部共发育64个节点,每级河道数目增长是上一级河道的RB=1.8900倍,每级河道平均长度是下一级河道的RL=1.0095倍,即河网形态特征参数RB=1.8900和RL=1.0095;泉线下部共发育818个节点,每级河道数目增长是上一级河道的RB=1.0279倍,每级河道平均长度是下一级河道的RL=0.9899倍,即河网形态特征参数是RB=1.0279和RL=0.9899;③河网形态特征参数受坡度影响变化较大,坡度较大则河网形态特征参数较大,坡度较小则河网形态特征参数较小。河网形态特征参数定量表征促进了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学发展,为开展陆相盆地储层建模和砂体预测提供了新的知识库信息  相似文献   
107.
海水营养盐自动观测技术是海洋观测技术的核心之一, 也是世界各国海洋观测技术发展的重点。本文概述了海水营养盐自动观测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并基于航次的现场实践, 比较了海水营养盐自动观测设备的应用情况, 归纳了不同设备的优缺点。基于紫外光谱法的硝酸盐传感器(in-situ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ISUS)具有不需化学试剂、响应速度快、适合连续长期观测、耐压深度深的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海水和淡水环境的走航观测、现场剖面观测和浮标定点观测; 其缺点是测定参数少、灵敏度低。基于湿化学法的营养盐剖面自动分析仪(Autonomous Profiling Nutreint Analyzer, APNA)与连续流动在线分析仪(型号为QuAAtro)具有测定精度和准确度高、多营养盐参数同步测定的优点, 可用于浅水剖面和短时间连续观测, 但存在操作复杂、工作时间短、试剂用量大的缺点, 不适合长期时间序列或深水观测; APNA能进行原位观测, QuAAtro基于船载, 需要加载样品采集过滤系统。本研究基于以上实践与经验, 进一步探讨了现有海水营养盐自动观测技术目前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及未来发展趋势, 旨在为海洋现场自动监测仪器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固体质谱计,以其高精度和可靠性度,在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的应用依然前景广阔。近年来,微量样品测试手段已经成为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促使国际国内地球化学实验室对固体热电离质谱计更新换代。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于2004年引进英国GV公司的IsoProbe-T固体热电离质谱计,具有较宽质量谱带,装备多通道离子计数接收器,高灵敏度高精度,易于操作等特点。该类型仪器将是今后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主导之一。该质谱计配置了9个法拉第接收器、1个戴利接收器和7个离子计数器(图1)。它的运行将有望大幅度地促进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壳幔相互作用与深部物质成分、古大陆形成与演化、流体与成矿等主要领域研究工作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采用IsoProbe-T质谱计测定单颗粒错石U-Pb和Pb-Pb蒸发年龄方法和应用。传统的锆石Pb-Pb蒸发法定年原理是将锆石单颗粒包裹于铼灯丝中并加热,将锆石中铅蒸发至另一铼灯丝上,之后加热电离沉淀于该灯丝上的铅样品,采用单个离子计数器动态方式测量铅同位素组成,从而获得207Pb/206Pb比值和对应的年龄。这一方法技术简单但极为耗时。采用IsoProbe-T质谱计的多个离子计数器测量,可以克服耗时缺点。方法是将包裹于铼灯丝的锆石颗粒加热,采用静态方式直接测量蒸发出来的铅同位素组成,获得207Pb/206Pb年龄。该方法简便省时,同时可以直观地观测到锆石内部铅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如207Pb/206Pb比值,指示锆石中Th/U比值的变化,或207Pb/206Pb比值变化,直接反映出继承锆石的存在与否。离子计数器之间的效率差别可以采用测定铅标准溶液同位素比值来校正。尽管该方法不能与SHRIMP微区U-Pb定年媲美,却可以获得成因单一锆石高精度207Pb/206Pb年龄且节省经费。应用该方法测定内蒙古渣尔泰群沉积岩中碎屑错石,获得的年龄与采用传统错石Pb-Pb蒸发法和U-Pb稀释法获得的年龄一致,集中分布于2.4~2.5 Ga.多个离子计数器测量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单颖粒错石U-Pb年代学方法,该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可靠性主要地取决于实验流程U和Pb本底情况。为了降低流程本底,笔者采用低本底的蒸汽法高温高压条件下溶解错石,(图2)。将错石和205Pb-235U混合稀释剂加于小溶样杯内,HF酸置于Teflon焖罐底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加热,完全溶解错石。采用该溶样方法和高纯度水和试剂,获得小于5 pg和10 pg的全流程U和Pb本底。应用该方法测定了苏鲁地区南部海州群单颗粒锆石U-Pb年龄。3个云母石英片岩样品中的错石大部分具有振荡环带内部结构,指示岩浆成因,退晶化程度也较明显。采用铀-铅同位素稀释法和铅-铅蒸发法分析,获得错石年龄范围为801-787Ma。时代上,海州群云母石英片岩的原岩可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对比,可能代表与晚元古代Rodim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现有文献对于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时间异质性探讨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1 km格网人口数据,采用相对最小阈值法测度2005—2015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内部形态多中心性,使用系统聚类算法对其时序演化模式进行归纳,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将时间异质性纳入到城市多中心性演化相关因素的探索中。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多中心结构在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② 共识别了五种多中心的演化模式;③ 多中心性与区位特征、人口特征、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规模显著相关;④ 中国城市多中心性演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差异性,符合扩散-聚合的规律,与经典城市结构理论相契合。研究发现及使用的相应方法有助于推进对于城市多中心性发展规律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