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4篇
  免费   556篇
  国内免费   936篇
测绘学   416篇
大气科学   359篇
地球物理   626篇
地质学   1571篇
海洋学   49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75篇
自然地理   36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湖泊风暴沉积与风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山岛背来石剖面发育了非常典型的湖泊风暴岩和风暴作用。非常典型的丘、洼状构造发育在火山岩底部的砂页岩中。丘状构造呈典型的丘状,规模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数十厘米;大者高2. 4m,宽12. 48m;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底部为灰色或浅灰色的砂砾岩或砂岩;顶部为深灰色 黑色泥岩、页岩或薄层砂岩互层。砂砾岩分选磨圆均很差,砾石主要为片麻岩,直径多在数毫米到3~4cm,呈悬浮式胶结。砾岩底部为凹凸不平的侵蚀面,砾岩向丘状构造两翼变薄甚至尖灭,与下部侵蚀面呈典型的角度交切。丘状构造的上部的细粒层有四个要素:①上凸形态;②丘状交错层理;③下细上粗的二元结构;④底部具侵蚀面。洼状构造也具有典型的洼状,规模也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十余厘米;大者高2. 4m,宽18. 70m,具有下细上粗的(反)二元结构,但底部多为深灰 灰黑色、甚至黑色的泥岩、页岩或夹薄层砂岩,上部多为砂岩、砂砾岩或砾岩。完整的洼状构造也有四个要素:①下凹形态;②或有洼状交错层理;③下细上粗的(反)二元结构;④底部具侵蚀面。丘状构造与洼状构造在空间上相邻共生,但不是同时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完整序列是丘状构造形成在先,洼状构造形成在后,其间由一个粒度较细的薄层分隔开(风暴最高水位时的“静”水沉积)。基于实验和丘洼构造参数计算了风暴浪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912.
三峡库区塘角村1号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塘角村1号滑坡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工程Ⅲ期应急专业监测点。监测方法为滑体深部位移监测、地表位移监测等。本文通过滑坡变形、库区降雨、库区水位变化等资料的相关分析,总结分析了该滑坡在空间和时间域内的变形特征。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大小是影响滑体变形速率的因素之一,下部滑体变形对于库区水位下降敏感,当水位在一段时期内按一定速率持续下降时,滑体变形速率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913.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储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65-80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撞带的东西犄角是典型的点碰撞区域,陆壳岩石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这两个特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914.
基于GRAPES的西北地区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合作研制的耦合于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的沙尘暴数值模式GRAPES_SDM。该模式包括沙尘的起沙、传输、吸湿增长、并合、干沉降与云下清洗等详细的物理过程,可以对沙尘暴的起沙和空气中沙尘浓度进行模拟和预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于2005年4月开始在兰州中心气象台试运行,同时还将模式结果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沙尘暴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以2005年4月17~19日和5月28~29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2次强沙尘暴为例,利用GRAPES_SDM对这两次沙尘天气的起沙、传输、扩散直至消散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输出的沙尘时空分布与实况观测和卫星云图监测的沙尘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式系统对西北地区沙尘暴天气的起沙、传输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15.
青岛灵山岛南背来石剖面发育了两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其主要特征如下:上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呈分散团块状顺黄褐色凝灰质泥岩分布,断续延伸约60 m,宽数米;有17个侵入砂团块。砂团块多呈浅灰色,主要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砂团块直径在1~2 m。砂团块的形态非常复杂,侧向极易尖灭或突然中止。边界与围岩多突变,某些地方与节理发育方向相同。下层大型不规则砂脉浅灰色,主要底部为砂岩、顶部为砂砾岩,呈透镜状顺层产于灰黑色薄层砂泥岩中,均一团块状和边缘含大量泥砾;厚18 m,宽度和高度不详;上层砂脉发育在浅湖中;下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与此同时还探讨了上层砂脉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顺层砂脉的形成深度与液化层的深度之间的关系式(h=0.29H)。该公式可以用来预测顺层的侵位深度和寻找砂脉,为含油气盆地砂脉储层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方法。通过流化公式计算获得了形成上层砂脉的流体上侵速度为1.26 m/s。通过本文的论述,进一步为理解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学特征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916.
<正>Shale is composed of the fine particle size less than0.0039mm debris,clay and organic matters(Zhou Wen,Wang Hao,2013).Having sheet bedding.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divide the organic-rich shale into marine organic-rich shales,The continental coal organic-rich shales and the lake facies shales.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resources in oil and  相似文献   
917.
董黎阳  伊剑  张财  刘颖超  薛沛霖  刘渊  李瑜 《中国地质》2017,44(5):1037-1038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左云—新荣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一级)中部,山西板内台褶带(二级)北缘,云岗侏罗纪盆地北侧,地理位置属大同市(图1)。区内白垩系陆相沉积出露广泛,主要为下白垩统左云组和上白垩统助马堡组。近年来,山西地质博物馆在这套白垩系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初步研究表明,左云组中产有剑龙类、蜥脚类,助马堡组中产有鸭嘴  相似文献   
918.
The geothermal resource is a form of "green" and renewable energy with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erms of bo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exposed hot springs were mostly produced when fluids derived from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were heated deep and recurrently under the ground, developed banded geothermal reservoir in the pores of fault damage zones, fissure zones, hornification zones and dikes, and then moved upward with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data as well as hydrochemical types of the naturally exposed hot springs in the studied region so as to ascertain the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a particular county in Western Sichuan and opt for suitable target areas for exploring geothermal resources. Four areas where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potentially located were proposed with analysis of their formation conditions based on this notion, and the "epsilon-shaped" structure in Zhimulin, the "epsilon-shaped" structure in Jiaochang, the vortex structure in Rewugou and the arcuate structure in Shidaguan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offering a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and exploiting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other hot spring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919.
深部高地应力岩巷开挖后围岩内出现分区破裂现象,采用传统的原设计方案巷道稳定性差。根据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现场监测结果,经过理论分析和支护试验,提出了“提高法向约束、锚杆增韧止裂、协调耦合支护、应力内部转移、分区充填注浆、增强围岩强度”的锚注一体化综合控制方法理念。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综合支护技术,即首先采用高预紧力超强锚杆及时支护围岩,锚杆的长度和数量分别由监测结果和分区支护能量判据确定;其次采用高强锚索让压梁支护巷道顶板,实现锚杆、锚索的协调耦合支护和围岩应力内部转移;最后采用中空分段螺旋式注浆技术进行滞后加固。最后针对监测巷道采用锚注一体化综合控制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支护优化设计并进行现场支护试验,监测结果表明,优化支护的巷道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920.
在相山铀矿田的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中,出露一套云母片岩。按照片岩中的变质特征矿物,可划分为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和十字石带,与著名的巴罗带中的三个变质带相对比具有相同的矿物组合。该套片岩主要由富铝矿物十字石、铁铝榴石和大量黑云母组成,因而其原岩以粘土岩为主。由于片岩中含有大量黑云母和石榴石,这为利用石榴石、黑云母探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提供了方便,利用矿物温度压力计得到的温度为500~600℃,压力约0.5Gpa。在晚元古代以前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次热动力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