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5篇
  免费   1653篇
  国内免费   2570篇
测绘学   1223篇
大气科学   1106篇
地球物理   1340篇
地质学   4522篇
海洋学   1394篇
天文学   186篇
综合类   621篇
自然地理   1046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535篇
  2021年   641篇
  2020年   493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505篇
  2017年   494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601篇
  2012年   657篇
  2011年   600篇
  2010年   588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489篇
  2006年   464篇
  2005年   368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01.
Currently, there is limited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the length of stay of circular migrants in urban areas (LSCMU),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phenomenon of migr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ll that gap using survey data from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divided workers into two groups (a young group aged between 16 and 35 years and an old group aged between 36 and 65 years). The average LSCMU values for the young and old groups were 225 days and 174 days, respectively. Two multi-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determinants of LSCMU in the two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SCM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factors in both groups, including gender, age and job training. Family and community factors, including household size, arable land per capita and the distance from market, had much weaker effects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 especially in the older group. It was noticeable that job training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LSCMU in both groups; these findings have spec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2.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煌斑岩与金矿在空间上、时间上具明显的对应关系。埠上金矿位于胶东玲珑金矿田西南方向的金岭金矿田的中北部;有关该矿区煌斑岩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大地构造学等特征,对区内煌斑岩的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揭示其内在成因,认为区内煌斑岩是因该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华北板块与杨子板块碰撞造山及郯庐断裂带等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俯冲洋壳析出的流体交代地幔形成的具氧化性的EM1型富集型地幔岩浆于造山拉张期在大陆活动边缘浅成侵入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3.
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六房咀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紫红色砂-砾岩。这套岩石的沉积时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华纪早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世。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这套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有效年龄数据125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223~771Ma),主要集中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古元古代(约2000Ma)和新元古代(约800Ma)3个时间段。对比鄂东南地区和三峡地区莲沱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其具有相似的物源,这套岩系沉积时代应该为南华纪早期而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年龄,认为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大量未岀露的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基底,约2500Ma的岩石应该是扬子地块深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地块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约2000Ma)岩浆活动,这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的响应。新元古代(约800Ma)扬子地块北缘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同期裂谷,裂谷内基性岩可能为大洪山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基性岩砾石的物源。  相似文献   
204.
萨热克盆地库孜贡苏组是萨热克铜矿的赋矿层位,开展沉积相、物源区及古流向研究对隐伏铜矿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萨热克铜矿北矿带库孜贡苏组地表矿化最好的砾岩展开砾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偏斜度显示砾岩为冲积扇相沉积,砾石叠瓦状和砂岩斜层理产状统计显示古流向为北北东向;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石英砂岩、砂岩,石英岩等;粒度分布呈宽峰态或尖峰态;物源区为元古宇长城系阿克苏群变质岩剥蚀区;物源补给分为主河流补给和支河流补给2种方式。冲积扇相、古流向、物源区分析确定了矿体的范围、最优的勘探线布置方位和潜在的找矿靶区,具有很好的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205.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发现岩墙岭蛇绿岩残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集区,其成岩成矿地质背景是解决班公湖-怒江洋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多龙矿集区南侧出露岩墙岭蛇绿岩残片,应该是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墙岭蛇绿岩主要由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整体呈棱形或透镜体状断续分布于侏罗系复理石沉积内,构成典型的网结状构造。糜棱岩普遍发育在岩墙岭蛇绿岩和围岩的接触部位。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应该形成于增生楔之上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岩墙岭蛇绿岩的发现和确定进一步约束了多龙矿集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同时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延伸及其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6.
207.
208.
针对现阶段无参考型算法主观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兴趣区域的无参考型影像质量评价算法(NROI),在德克萨斯大学的Live影像库中与经典算法:峰值信噪比(PSNR)、结构相似度(SSIM)、自然场景统计模型(NIQE)法,进行大量实验对比。结果表明,NROI的表现优于NIQE,PSNR与SSIM相当,适用于数字影像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9.
粗差探测是评价船载重力测量数据成果质量的重要内容。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场技术提供了海域全覆盖的重力场数值模型,其精度水平已满足探测船载重力测量数据粗差的精度要求。以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窗口移动中误差模型探测船载重力测量粗差的数据处理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以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场数值模型作为背景场,计算船载重力测点处的测高重力值的差值,以差值作为输入量,等权构建中误差背景场,以开窗中误差背景场作为参考,按照平差思想探测船载重力测量数据的粗差。实验结果表明,依据本文方法能有效探测船载重力测量数据的粗差。  相似文献   
210.
浮托安装进船过程中护舷碰撞力实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浮托安装法广泛应用于大型组块海上安装。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浮托安装进船过程中,风、浪、流引起的浮托驳船横向运动造成浮托驳船与导管架桩腿的碰撞,碰撞力可能会对导管架结构造成损伤。陆丰7-2上部组块浮托安装中,为了监测碰撞力大小,设计了碰撞力海上监测系统。通过在导管架外侧四个桩腿上安装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对碰撞过程中导管架桩腿进行应力监测,进而计算碰撞力。对碰撞过程,载荷作用位置、方向进行简化,并对载荷大小及垂向作用位置对计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模型简化后,测点von-Mises应力与碰撞力大小成正比,对导管架整体结构建模计算并取局部结构计算比例系数,结合应力实测数据计算出进船过程中驳船对导管架桩腿碰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