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59篇 |
免费 | 2159篇 |
国内免费 | 15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2篇 |
大气科学 | 1914篇 |
地球物理 | 2193篇 |
地质学 | 4173篇 |
海洋学 | 1079篇 |
天文学 | 557篇 |
综合类 | 823篇 |
自然地理 | 8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350篇 |
2021年 | 398篇 |
2020年 | 369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373篇 |
2017年 | 375篇 |
2016年 | 477篇 |
2015年 | 356篇 |
2014年 | 469篇 |
2013年 | 450篇 |
2012年 | 438篇 |
2011年 | 427篇 |
2010年 | 496篇 |
2009年 | 430篇 |
2008年 | 425篇 |
2007年 | 396篇 |
2006年 | 315篇 |
2005年 | 305篇 |
2004年 | 236篇 |
2003年 | 228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73篇 |
2000年 | 272篇 |
1999年 | 425篇 |
1998年 | 378篇 |
1997年 | 345篇 |
1996年 | 365篇 |
1995年 | 293篇 |
1994年 | 249篇 |
1993年 | 237篇 |
1992年 | 205篇 |
1991年 | 161篇 |
1990年 | 132篇 |
1989年 | 101篇 |
1988年 | 108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46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7篇 |
1976年 | 9篇 |
1958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In 2018,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Decade Memory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onnection to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4th ICCE) and the 12th Assembly of Asian Seismological Commission (ASC) officially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Seismic Experimental Site (CSE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SES focuses on the field experiments on a broad spectra of scientific problems in earthquake science, from the tectonics and physics of earthquakes and faulting to the engineering countermeasures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spring of 2021, approved b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 CSES as a key state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was enlisted in the 14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2021–2025)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ong-term vision of 2035,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major step for promoting earthquake science in China. Since 2018,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ing of CS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earthquake science (CSES, 2020a, b, c; Wu ZL et al., 2021a, b, c, d). This special issue of Earthquake Science, similar to other publications (e.g., Li YG et al., 2021), reflects a profile of the on-going works of CSES, by CSES, and for CSES. Totally 8 articles are included in the present issue, covering some aspects of research scopes of CSES. 相似文献
52.
中亚地震目录震级转换及其完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编制能够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中亚地区统一震级标度为矩震级的地震目录,从国际地震中心(ISC)下载得到该地区1907-2012年的地震数据,该数据包含众多机构不同震级标度的地震记录.以MW,GCMT为参考机构震级标度,并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其他机构震级标度与MW,GCMT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挑选某次地震事件的唯一震级记录时,以对应转换关系的相关系数大且剩余标准差小为准则进行筛选.对于少量没有震级转换关系或者拟合优度过差的地震记录,使用间接转换关系或者全球转换关系予以补充转换.震级转换后,用时空窗法删除前余震,并考虑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将研究区划分成5个子区域.采用地震记录时间累积曲线法、最大曲率法(MAXC)和拟合优度检验法(GFT)综合分析各个分区的最小完整震级(MC),并在此基础上用极大似然法拟合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每种完整性分析方法各具一定的优缺点,但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能够得出最佳的MC.地震记录时间累积曲线法能分析出高质量地震目录的起始时间,以作为后两种方法的基础,但容易受到地震活动水平随时间波动的影响.由于研究区目录质量较差,最大曲率法误差过大以至于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拟合优度检验法的GFT参数也普遍只能达到80%左右.GFT最大值点可能并不对应MC,但是MC通常都在GFT极大值点取得.5个分区1964-2012年的MC普遍在Mw4.8左右,b值在1.136-1.514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53.
54.
黔西北地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黔西北地区地处乌蒙山区岩溶发育强烈,地下水系统小型多样、条件复杂,地下勘查找水及开发利用难度大。本文通过对三种不同岩溶流域类型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岩溶发育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系统中勘查找水和开发利用的方向建议,对该类区中地下水资源勘查找水和开发利用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5.
Zosterophyllum(工蕨属)是早期陆生植物的代表性类群之一,全球广泛分布。Z.australianum(澳大利亚工蕨)产自华南和澳大利亚,是东北冈瓦纳古植物地理区系的典型分子。文中描述了产自贵州都匀包阳剖面蟒山群中的Z.australianum新材料。该标本的孢子囊具短柄,呈椭圆形或扇形,宽2.6~4.1 mm,高可达3.9 mm,加厚带宽约0.6 mm,紧密螺旋排列形成孢子囊穗,与云南文山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中的Z. australiaunum极为相似。依据目前对Z. australianum时代延限的认识,并结合蟒山群其他植物属种的发现(如Adoketophyton subverticillatum),推断该群下段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布拉格期。Z. australianum在蟒山群中的发现,扩展了该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反映出蟒山群中的植物组合与坡松冲植物群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6.
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能够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游离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空隙中.壤中游离气中的烃类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烃类的现代补偿性活跃微渗漏,被认为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壤中游离气采集是获得第四系沉积层中微渗漏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关键技术.自行研制了便携式游离气采集新装置,具有操作简便、携带方便、密封性好等特点.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土壤游离气保真采集的方法.游离气方法在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临南—钱官屯地区、塔里木盆地阿克亚苏地区X井区的油气化探应用,获得的游离烃异常较好地反映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近地表信息,以及下伏油气的分布特征,油气微渗漏异常区与背景区分离明显,表明壤中游离气方法应用效果显著,在油气勘探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7.
老挝万象省爬立山(PHaLek)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爬立山铁矿床位于长山褶皱带北西端,是长山成矿带内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一个大型铁矿床。根据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对含矿岩体、赋矿围岩和矿石开展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与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属钙碱系列准铝质的I型花岗岩,成岩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矿区内发育致密块状磁铁矿、孔洞状赤铁矿、砂砾土状铁矿等3种铁矿石。结合岩(矿)石微量元素分析,认为爬立山铁矿具有复合成矿作用特征,主要可分为3个成矿阶段:早期以与华力西期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接触交代成矿作用为主,形成矽卡岩型磁铁矿;其后,在褶皱造山后形成的断陷盆地中,由于火山喷发(溢)作用形成孔洞状熔岩型赤铁矿;最后随着新生代地壳抬升,发生表生物理化学风化成矿作用,形成如今的砂砾土状型铁矿。 相似文献
58.
滇池北缘草海地区的草2孔,含丰富的孢粉和藻类化石,根据其成分的变化,并与现代湖底层沉积物中花粉和藻类分布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距今约50000年以来,滇池经历了由浅湖-大湖(湖进)-浅湖(湖退)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9.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60.
我国浅成热液金矿的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浅成热液金矿是个大概念,是数类金矿的统称。目前对其的分类,不适应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需要。本文主张以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和矿床本质特征为准则,实施浅成热液金矿的分类。对类型的划分努力体现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相结合的原则,并充分反映我国的特点。在矿床类型具体命名时,突出成矿时的浅成深度。文中将我国浅成热液金矿分为浅成脉型、浅成斑岩型和浅成矽卡岩型等三大类八个亚类。陆相浅成热液金矿在我国有广阔的找矿前景,而且在地质产状和成矿作用等方面与国外的殊为不同,值得对其作深入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