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6篇
  免费   3073篇
  国内免费   4293篇
测绘学   1493篇
大气科学   3190篇
地球物理   3735篇
地质学   8599篇
海洋学   2441篇
天文学   809篇
综合类   1540篇
自然地理   1825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666篇
  2021年   812篇
  2020年   706篇
  2019年   825篇
  2018年   837篇
  2017年   788篇
  2016年   908篇
  2015年   838篇
  2014年   947篇
  2013年   1013篇
  2012年   1035篇
  2011年   1041篇
  2010年   1115篇
  2009年   954篇
  2008年   1001篇
  2007年   830篇
  2006年   730篇
  2005年   670篇
  2004年   548篇
  2003年   589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631篇
  2000年   547篇
  1999年   685篇
  1998年   559篇
  1997年   488篇
  1996年   480篇
  1995年   412篇
  1994年   350篇
  1993年   340篇
  1992年   270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165篇
  1989年   140篇
  1988年   145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5篇
  1958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aking cities as objects being observed, urban remote sensing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remote sensing.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urban scenes, urban remote s...  相似文献   
992.
大陆解体与被动陆缘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火山型被动陆缘是大陆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类陆缘类型,其演化过程与活动陆缘一样复杂多变。随着近年来对大陆解体过程与被动陆缘演化的深入研究,对其沉积过程、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陆壳减薄解体的过程有许多不同的模式,不对称的简单剪切模式可能是火山型被动陆缘的成因,其机制是软流圈隆起的最大位置从剖面上看与地壳减薄最大位置不在一条垂线上,造成软流圈上升的岩浆在解体的大陆一侧形成火山型被动陆缘。被动陆缘的沉积建造由两套沉积物组成,一套是大陆解体的裂谷阶段所形成的陆相沉积物和双模式火山岩组合,另一套是稳定陆缘的复理石组合;岩浆作用中基性岩类反应了物质直接源于上地幔的主要特点,并有部分受到地壳混染的特征;变质作用中高温低压环境主要发生在裂谷作用阶段,其特点反映了大陆解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温和减压过程,而拆离伸展阶段则被脆性变形所代替。  相似文献   
993.
The Xiaojiang faults,striking north-to-south(NS),and the Honghe faults,striking north-to-west(NW),are first-order block boundaries that intersect to form a concentrated stress zone at an acute angl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SYB).It is also a crucial zone for material escap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TP)due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In December 2017,the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CEA)deployed a linear temporary seismic broadband array,the Honghe-Xiaojiang temporary Seismic Array(HX Array),across first-order block boundaries in the southern SYB.By using the waveform data of small earthquakes recorded by stations in the HX Array across Xiaojiang faults from 2017 to 2019,and by permanent seismic stations of the China National Earthquake Networks from 2012 to 2019,this paper adopts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f shear-wave splitting(SWS),SAM method,to obtain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seismic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crust.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zone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rections of polarization of the fast shear-wave(PFS)at the stations:the northern zone(zone A,where the HX Array is located)and the southern zone(zone B,to the south of the HX Arra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ions of the PFS at stations in zone A were highly consistent,dominant in the NE direction,correlated with the in-situ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and were seemingly unaffected by the Xiaojiang faults.The directions of the PFS as recorded at stations in zone B were more complicated,and were dominant in the NS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at of the regional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This suggests the joint influence of complex tectonics and regional stress in this narrow wedge area.By referring to the azimuthal anisotropy derived from seismic ambient noise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P,the NS direction of the PF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and its EW direction in the upper mantle,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the upper crust differed from that in the lower crust in the south segment of Xiaojiang faults,at least beneath the observation area,and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the crust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upper mantle.The results support the pattern of deformation of ductile flow in the lower crust,and the decoupling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s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in the study area.The crustal directions of the PFS appeared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Xiaojiang faults,suggesting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on the SYB passed through the Xiaojiang faults to the Yimen region.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nisotropic studies based on data on the dense temporary seismic array can yield clearer tectonic information,and reveal the complex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ress and deformation in the upper crust of the south segment of Xiaojiang faults.  相似文献   
994.
李健  郭宏业  黄勇  王永贵 《高原地震》2006,18(3):58-64,68
根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结合盆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分析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对盆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加强对现有荒漠沙生植被的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盆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5.
利用MODIS资料遥感水体上空气溶胶粒子尺度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冯建东  黄艇  陈长和  张武 《高原气象》2006,25(1):110-115
利用卫星探测辐射的光谱依赖性来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分布,首先要建立反演算法并检验其可行性。本文参照文献[1]对暗的海洋上空MODIS资料的处理方法,针对大陆水库上空卫星探测MODIS辐射信号,利用6S(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辐射模式建立一个查算表(Look-up table:LUT)来反演大气气溶胶粒子尺度分布;然后通过数值试验对所建立的查算表进行检验,讨论其方法的可行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查算表对大陆性气溶胶尺度分布有反演能力,但拟合误差sεl值随着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6.
利用MODIS卫星资料对比反演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黄艇  陈长和  陈勇航  张武  张镭 《高原气象》2006,25(5):886-892
Kaufman的暗像元方法是目前利用MODIS卫星资料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之一,但在获取可见光通道地表反射率时存在局限性。我们用一种对比方法进行了反演试验,研究了反演粒径较大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可行性。用6S辐射传输模式模拟了两天的表观反射率差异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敏感性;利用两天(“清洁日”和“污染日”)MODIS的红、蓝和近红外通道表观反射率资料,通过查算表反演了水面上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几何平均质量粒径;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兰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分布情况。反演结果与地面光度计观测作了比较,两者比较接近,说明反演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日本海环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海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日本海的环流结构呈现独有特征,如日本海内的亚极地锋现象,复杂多变的涡旋,北部形成的深水团等。概述了日本海环流状况,着重介绍了对马海峡、郁陵海盆环流情形和日本海特征水团;总结了目前仍存在的争议问题,如对马暖流源头、对马暖流空间结构等;指出了目前日本海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对马暖流流量的长期变化及其原因、东韩暖流消失现象及其机制、日本海特征水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因素、日本海的某些变化产生原因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相似文献   
998.
四川盆地干旱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巫娜  罗凝谊  许勇 《气象科技》2014,42(2):309-313
利用四川盆地1980—2009年17市103个县(市)实测逐日降水资料,按照四川省气象局制定的四川盆地的干旱地方标准DB51/T581—2007,对四川盆地近30年干旱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夏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夏旱的高发区集中在盆地西北部的成都、德阳和绵阳,伏旱的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强。春、夏、伏旱的空间分布高发区依次从盆地西北部向东南转移。干旱发生的频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且严重干旱发生频次增长明显,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增幅达到110.3%,21世纪00年代在90年代的基础上又递增20.0%,21世纪00年代发生的严重干旱频次为80年代的2.5倍。  相似文献   
999.
为解决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天气业务中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报警、天气联防、上下级业务指导与信息反馈、产品共享、集约化业务管理等关键业务问题,基于B/S架构,采用Web、GIS、数据库等技术,研究、设计开发了省市县三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与已有的MICAPS等系统形成互补,实现了山东天气业务、重大天气过程服务及重大活动、突发事件气象保障等为一体的业务化平台支持,不仅较好地满足了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业务平台建设的迫切需求,也为优化省内集约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000.
贵州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在2006年雨季(7~8月)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导致了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和农业灾害.尤其是在常年降水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没有出现一场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该文通过对500 hPa环流场、副热带高压特征量等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山西2006年雨季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冷空气的活动偏弱、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配合不到位、ENSO的形成及其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