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产碱性纤维素酶海洋细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CMC平板筛选方法,从青岛近海海域海水中分离出一株产碱性纤维素酶的海洋菌株QM11,经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Cytophaga fucicola.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7℃,生长温度范围为4~48℃,为耐冷菌;在pH7.0~8.0、含3.0%NaC1的培养基条件下,最适宜菌株生长和产酶;QM11所产碱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为9.0,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较高的酶活性和较好的稳定性.Mn2+、Fe3+对酶反应具有促进作用,Cu2+、Pb2+对酶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盐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根据方斑东风螺个体大小设立A、B、C(壳高分别为6.86±0.24、4.75±0.37、3.15±0.12cm,软体部干重分别为11.064±0.361、4.245±0.690、2.015±0.122 g)3组,盐度设13、18、23、28、33等5个梯度,实验水温为27—28℃。结果表明:(1)盐度、个体大小对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有显著的影响(p<0.01)。盐度在13—28之间时,3组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都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盐度升至33时,耗氧率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软体部干重(W)与单位体重耗氧率(O)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O=aWb,其中a值的范围为1.365 5—3.072 2,平均值是2.236 8,b值的范围为-0.195 2—-0.093 6,平均值为-0.130 6。(2)盐度、个体大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方斑东风螺的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1)。盐度在13—28之间时,3组方斑东风螺的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盐度升至33时,排氨率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软体部干重(W)与单位体重排氨率(N)之间的关系也符合幂函数方程N=c Wd,其中c值的范围为261.769 4—360.427 9,平均值为320.643 4,d值的范围是-0.325 3—-0.189 0,平均值是-0.248 5。(3)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S)、软体部干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O=1.208-0.039W+0.039S(R=0.578,F=10.517,显著性概率=0.000)、N=-210.442-9.255W+2.965S(R=0.813,F=40.834,显著性概率=0.000)。  相似文献   
113.
眼斑拟石首鱼的生化组成及预测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养殖眼斑拟石首鱼肌肉及鱼体中的蛋白质、脂类、灰分和水分等生化组成。分析了肌肉蛋白质中17种常见氨基酸的含量。建立了以鱼体体重、体长、含水量与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灰份、比能值的回归关系的预测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眼斑拟石首鱼的鱼体组分与鱼体重、含水量间呈显著线性相关,而与全长则呈乘幂函数,基本呈立方关系,比能值与体重无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蛋白质>水份>灰分>脂肪>比能值。  相似文献   
114.
工程测量研究工作的点滴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健成 《四川测绘》2000,23(3):138-142
在本文中作者以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谈述了在工程测量研究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15.
TM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5,他引:97  
杨存建  周成虎 《遥感学报》2000,4(2):146-150166
从对居民地的遥感信息机理分析入手,分析了居民地在Landsat TM2、TM3、TM4、TM5、TM7等各个波段上与其它地类的可分性。并探讨了增强居民地与其它地类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对各地物的谱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以水泥顶和瓦项房屋为主的居民地,其TM2、TM4、TM7的光谱值比较接近,而其它地物除新修道路外,都不具备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可以用如下表达式来表达,TM2-TM4〈T1;T  相似文献   
116.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卓莉  曹鑫  陈晋  陈仲新  史培军 《地理学报》2007,62(5):471-480
针对锡林郭勒草原的严重退化, 近年来启动了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但工程实施的效果由于范围广、时间短而很难予评价。利用锡林郭勒草原地区1999~2004 年的SPOT-VGT 10 天最大值合成NDVI 时间序列数据, 在求得各年NDVI 年最大值(NDVImax) 的基础上, 通过搜寻各像元邻域内NDVImax 的最大值以及与之相应的气候因子, 建立起了像元尺度上的气候-植被生长基准响应模型, 并以此为依据运用相对残差趋势法识别出了处于恢复阶段的草原区域。 最后, 将遥感监测结果与羊单位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在县级行政区域尺度上的平均恢复趋势与基于羊单位和NPP 构建的放牧压力趋势具有较好的反比例关系, 初步证明了该方法在时间序列较短情况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7.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城市用地扩展类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卓莉  李强  史培军  陈晋  郑璟  黎夏 《地理学报》2006,61(2):169-178
针对目前在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的划分与识别方面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夜间灯光图像像元灯光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进行分类/识别的方法, 并应用该方法将中国1992~1998年间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分成了3级7大类,进而对这些扩展类型的区域结构、空间分布和开发强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1992~1998年间中国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一些主要特征。提出以像元为分析对象、并采用多级分类的方法,不仅实现了大尺度上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的快速识别,而且还在保证分类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衔接一致的前提下,提供了更为详细且符合实际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展信息。  相似文献   
118.
鲁西陆块是中国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其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地体的划分与构造演化历来为学者们注目。通过系统收集近年来鲁西陆块前寒武纪SHRIMP U-Pb测年数据,利用鲁西陆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综合国内大地构造相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鲁西陆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中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新太古代-陆壳增生阶段、元古宙-大陆裂解阶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9.
在系统收集山东已完成的1∶5万、1∶20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编制山东省l∶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1∶50万大地构造相五要素工作底图和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全面介绍了大地构造相的定义、研究内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编图程序。采用大地构造相编图作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揭示不同陆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研究山东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和具体表达形式。进而对山东大地构造相进行了划分,共划出华北陆块区、秦祁昆造山系和中国东部陆缘弧盆系相系3大相系,鲁西陆块、渤海陆块、大别-苏鲁结合带、威海弧盆系、胶辽岩浆弧和华北裂谷盆地6个大相以及20个相和59个亚相,明确了其鉴别标志。对陆块区、造山系和陆缘弧盆系相系以及大相、相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简要总结了大地构造相与成矿尤其是金矿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矿床与大地构造相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20.
2007年济南“7.18”大暴雨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鸿  赵平  任健  刘爱梅  杨芙蓉 《气象学报》2011,69(2):263-276
利用常规观测、中尺度自动站、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18-19日造成华北南部强降水的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Perman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简称PEC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低层来自东北方向冷空气和正在减弱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尾部的向外气流有关.云图分析表明:这次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先后南10个对流单体复合而成,其中2个α中尺度的对流单体复合时造成了济南市北部的商河县强降水,并且强降水发生在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发展阶段,位于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的后部,与低于201 K的冷云盖相对应;当对流单体复合时,在可见光云图上出现云线(即飑锋).并且在窄小的云线中又包含4个γ中尺度的对流单体,其中一个产生高达13 km的降水回波;当云线出现时,地面冷锋后部出现γ中尺度雷暴高压,随后逐渐发展成为α中尺度的雷暴群,降水产生在雷暴高压前和冷锋后.济南市强降水过程则是由合并后的对流单体内部的2个强度不同的上冲云顶合并成一个更强的上冲云顶时造成的.雷达同波分析进一步显示,这次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降水回波表现出后部扩建类和同波交叉类的特征,其中商河县的降水由主冷空气涌产生,而济南市强降水可能与主冷空气涌与次冷空气涌合并所形成的2个β中尺度和1个γ中尺度的多单体雷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