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87篇 |
免费 | 2729篇 |
国内免费 | 14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34篇 |
大气科学 | 1120篇 |
地球物理 | 1282篇 |
地质学 | 4095篇 |
海洋学 | 1075篇 |
天文学 | 98篇 |
综合类 | 625篇 |
自然地理 | 8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66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493篇 |
2021年 | 584篇 |
2020年 | 489篇 |
2019年 | 532篇 |
2018年 | 471篇 |
2017年 | 484篇 |
2016年 | 452篇 |
2015年 | 410篇 |
2014年 | 525篇 |
2013年 | 540篇 |
2012年 | 504篇 |
2011年 | 504篇 |
2010年 | 457篇 |
2009年 | 423篇 |
2008年 | 406篇 |
2007年 | 343篇 |
2006年 | 344篇 |
2005年 | 288篇 |
2004年 | 222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55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7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Tao Zhen Shen ChengDe Gao QuanZhou Sun YanMin Yi WeiXi Li YingNian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7,50(7):1103-1114
High-resolution sampling, measurement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14C signatures of selected four soil profiles in the Haibei Station situated on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and application
of 14C tracing technology were conducted in an attempt to investigate the turnover tim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soil-CO2 flux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stored in the soils varies from 22.12×104 kg C hm−2 to 30.75×104 kg C hm−2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with an average of 26.86×104 kg C hm−2. Turnover times of organic carbon pools increase with depth from 45 a to 73 a in the surface soil horizon to hundreds of
years or millennia or even longer at the deep soil horizons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The soil-CO2 flux ranges from 103.24 g C m−2 a−1 to 254.93 gC m−2 a−1, with an average of 191.23 g C m−2 a−1. The CO2 efflux produced from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varies from 73.3 g C m−2 a−1 to 181 g C m−2 a−1. More than 30%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resides in the active carbon pool and 72.8%281.23% of total CO2 emitted from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esults from the topsoil horizon (from 0 cm to 10 cm) for the Kobresia meadow. Responding to global warming, the storage, volume of flow and fate of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ll be changed, which needs further research.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s. 40231015, 40471120 and 40473002) and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06300102) 相似文献
43.
从建立地质遗迹系统网络与地质公园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建设好已批准的地质公园、保护与开发并重不断提升地质遗迹资源价值、加强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应用、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与生态管护协同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贵州地质遗迹资源有效供给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4.
褶皱陡坎是褶皱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地貌陡坎,是近期发现的一种不同于断层陡坎的构造作用形成的陡坎状地貌。在缺少地震反射剖面等深部资料时,利用褶皱陡坎可对活动褶皱的变形特征和生长演化历史进行限定,但迄今为止有关研究较少。位于帕米尔-南天山前陆地区的明尧勒背斜为第四纪活动的滑脱褶皱。在背斜南翼的河流阶地上发育了一系列褶皱陡坎:在T2和T3b阶地上,褶皱陡坎的高度/宽度/坡度分别为16m/40m/25°和20m/50m/26°,陡坎位置与下伏基岩中向斜枢纽位置对应。通过对这些褶皱陡坎的分析,得出:1)这些褶皱陡坎是滑脱褶皱通过膝折带迁移机制形成的。2)褶皱陡坎形成初期,陡坎高度、宽度和坡度逐渐增大;当陡坎宽度达到枢纽带宽度2倍时,陡坎坡度将达到最大值;之后尽管陡坎高度和宽度逐渐增大,其坡度将保持恒定。3)褶皱陡坎吸收的缩短增量与陡坎高度和下伏地层倾角间存在定量几何关系。根据T2阶地上褶皱陡坎的高度约16m和暴露年龄约8ka,估算T2阶地面暴露以来明尧勒背斜南翼的缩短速率为~1.3mm/a。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还对比总结了滑脱褶皱陡坎和断弯褶皱陡坎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5.
46.
继尼雄、弗野、材玛等铁矿床的发现之后,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又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乌鲁穷地区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含铜磁铁矿矿床。野外路线调查、剖面实测和大比例尺填图表明,乌鲁穷磁铁矿形成于南羌塘南缘中-晚侏罗世中酸性岩体与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二组(T3R2)碳酸盐岩外接触带中,矿体受后期近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改造,成矿作用表现出多期次、多阶段特征。通过对矿体邻近的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控矿断层中同构造碳酸盐脉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61.3±0.72)Ma、(157.5±1.7)Ma,并获得同构造碳酸盐脉热液锆石年龄为(84.2±1.1)Ma。结合前人研究和1:5万地质调查成果,认为乌鲁穷含铜磁铁矿在中-晚侏罗世(157.5~161.3 Ma)班公湖-怒江洋北向俯冲过程中初步富集成矿,形成矽卡岩型含铜磁铁矿矿床,矿体在晚白垩世(84.2 Ma)陆内伸展过程中再次富集;提出班公湖地区在晚白垩世中期存在一期横跨缝合带的陆内伸展成矿事件,成矿作用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地幔软流圈底辟及其相关的地壳线性热隆伸展是一个机理关联的系统。 相似文献
47.
对潜艇装备作战能力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运用定量评估方法的过程中存在指标评价所需数据无法完全获取的问题。结合美弗吉尼亚潜艇改进情况,分析了影响潜艇作战能力的一些关键因素,重点基于潜艇武器装载能力,对国外典型潜艇进行了作战能力比较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评价,并讨论了未来潜艇作战能力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8.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9.
甘肃敦煌水峡口地区前寒武纪岩石的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敦煌杂岩位于塔里木克拉通的东部,探寻和研究其中的早前寒武纪地质体对于探讨敦煌地块早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构造归属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敦煌水峡口地区的敦煌杂岩主要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以及表壳岩石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得水峡口英云闪长片麻岩和花岗片麻岩原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61±16Ma和2510±22Ma,确证了在敦煌杂岩中存在太古宙岩石.此外,还获得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1806±14Ma,推测其原岩岩浆可能来自古老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根据已有的资料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1.80 ~ 1.85Ga)敦煌杂岩经历了一期较广泛的变质作用.锆石Hf同位素显示~2.5Ga的岩石年龄在敦煌地块代表新太古代晚期重要地壳生长时期,而~1.8Ga的构造-热事件则是以古老地壳物质循环再造为主.这些资料显示敦煌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在早前寒武纪经历了类似的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且共同记录了全球性的Columbia碰撞造山事件信息. 相似文献
50.
塌陷区混合回填膏体是由全尾砂、废石人工制备得到的复合宽粒级散体,其渗透性能直接影响到塌陷区回填体稳定性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采用自制的渗透性试验装置,研究了废石含量、废石粒径对混合回填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并对回填体固有特征参数(粒径小于0.075、0.02 mm颗粒含量、不均匀系数 、平均粒径)与渗透系数之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回填膏体渗透系数随废石掺量及粒径增大而增加,细粒效应显著。回填体中粒径小于0.075、0.02 mm颗粒含量对其渗透性影响至关重要,与渗透系数呈负指数关系。渗透系数随 值增大而增大。当 20时,渗透系数增加趋于稳定。给出了混合回填体渗透系数定量方程,其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