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21篇 |
免费 | 22384篇 |
国内免费 | 124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053篇 |
大气科学 | 6837篇 |
地球物理 | 9110篇 |
地质学 | 34170篇 |
海洋学 | 9789篇 |
天文学 | 541篇 |
综合类 | 4159篇 |
自然地理 | 67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6篇 |
2024年 | 1857篇 |
2023年 | 2092篇 |
2022年 | 3330篇 |
2021年 | 3803篇 |
2020年 | 3320篇 |
2019年 | 3593篇 |
2018年 | 3287篇 |
2017年 | 3074篇 |
2016年 | 3140篇 |
2015年 | 3622篇 |
2014年 | 3411篇 |
2013年 | 4017篇 |
2012年 | 4407篇 |
2011年 | 4242篇 |
2010年 | 4264篇 |
2009年 | 3912篇 |
2008年 | 4017篇 |
2007年 | 3831篇 |
2006年 | 3524篇 |
2005年 | 3062篇 |
2004年 | 2340篇 |
2003年 | 1648篇 |
2002年 | 1643篇 |
2001年 | 1483篇 |
2000年 | 1259篇 |
1999年 | 620篇 |
1998年 | 247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03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100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32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8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123.
124.
根据对蒋家沟泥石流源地的崩塌、滑坡、散流坡,在旱季与雨季不同时段,降雨入渗后的土壤含水状况观测,以及泉水季节性变化,详细分析了泥石流源地崩塌、滑坡、散流坡土体的应力应变特性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差异.在雨季滑坡临空面和滑坡体内的土体含水量分别为6.67%、4.8%,滑坡活动主要是通过前缘剪出口崩塌方式补给下方沟床.崩塌体由于土体结构极为松散,在雨季该土体含水量通常高达8.85%~16%,使其土体的抗剪强度(C、φ)处于极限应力状态,一旦遇到降雨浸润和冲刷,迅速触变液化,转化为高浓度泥石流的侵蚀产沙过程. 相似文献
125.
为了查明工区内已知的北东向断裂附近有无北西向次级断裂构造的存在,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其进行探测,运用合理的观测方式,结合已知地质资料,推断了断裂构造带的宽度、深度、倾向等情况,分析了断裂构造带的含水性,为下一步地温测量及钻孔勘探的施工设计提供了依据及建议。结果显示,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有效、快速、准确的特点,是含水构造勘查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对损伤部位向量(DLV)法作了简单介绍,并用该方法对钢框架进行了损伤识别和损伤定位。该方法假定结构损伤前后为线性,对结构损伤前后柔度矩阵差进行奇异值分解,将奇异值为零所对应的向量,作为静荷载施加在无损结构的测点位置,则应力为零的单元为可能损伤的单元。对3种不同工况的钢框架进行了振动模态试验,用前3阶模态参数构造框架的柔度矩阵,按照DLV法对其进行了损伤识别,识别结果与已知损伤情况相一致。从测试自由度不完备、噪声和振型质量归一化系数这3个方面对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损伤使结构动力特性有微小改变时,使用该方法不易定位损伤,应结合局部损伤识别方法进行判定;当损伤使结构动力特性有较大改变时,该方法能有效识别损伤的单元。DLV方法概念简单,理论明确,不受结构类型的限制,不需要结构的数学模型和模型缩聚或扩展技术,只需获得结构损伤前后的前几个低阶模态参数,即可识别结构一处或多处损伤,实际应用时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9.
130.
MERIS遥感数据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等分辨率成像频谱仪(M ER IS)是搭载于由欧洲空间局(ESA)发射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综合性环境卫星ENV ISAT-1上的主要传感器,由法国和荷兰共同研制,是目前水色传感器中最有优势的传感器之一。文中主要介绍了M ER IS遥感数据的特点,与M OD IS、SeaW IFS传感器相比,M ER IS在波段设置与辐射灵敏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更适合于海洋水色的应用。针对M ER IS的波段设置,重点介绍了M ER IS数据在海洋水色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原理,并简要介绍其在大气与陆地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