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3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839篇
测绘学   435篇
大气科学   353篇
地球物理   463篇
地质学   1304篇
海洋学   356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2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沈阳市地表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了沈阳市地表土壤中PAHs在不同功能区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土壤PAHs总量来看,居民区最低,其次是商业区,交通干道、文教区和公园排在商业区之后,工业区的PAHs总量最多;从PAHs的空间差异来看,靠近工业区以及机动车车流量较大的地区PAHs含量较高,靠近文教区和居住区的地区PAHs含量较低;从PAHs种类来看,所有功能区样品中PAHs的组分分布状况较为一致,以四环PAHs含量最多,其次是五环PAHs和三环PAHs;参考美国EPA沉积物PAHs质量标准和治理标准,沈阳市内五区PAHs总量超过质量标准的功能区有工业区、交通干道(4个采样点,占比36.3%)、文教区(3个采样点,占比75%)和公园区(4个采样点,占比40%),超过治理标准的功能区有工业区,公园区(1个采样点,占比10%),文教区(1个采样点,25%)。  相似文献   
822.
分析钢筋混凝土(RC)梁与柱基于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限值,对钢筋混凝土梁与柱进行低周往复循环加载拟静力试验.然后对试验进行仿真模拟,将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结果相近,从而验证仿真模拟的可行性.在构件的荷载-位移曲线上获取屈服点、峰值点和极限点,分别计算这3个状态点对应的侧向位移值与构件计算长度的比...  相似文献   
823.
介绍了一种基于GIS、GPS与GPRS技术的物流管理软件的设计思想及其具体实现。车载GPS接收机获取GPS定位信息,是通过GPRS传送至服务器,再将服务器中经过处理的数据存储至本地数据库,进而将车辆信息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实现对车辆的调派、监控、历史记录查看、车辆轨迹报表生成以及远程控制等功能。  相似文献   
824.
西南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对该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其属滑移-拉裂型滑坡。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经受诸如地震、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卸荷变形、降雨以及地下水等内外地质作用因素,斜坡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移变形,随着剪裂面上的拉应力集中而产生拉裂缝,一旦破坏面贯通,则导致滑坡破坏。变形发展可能具有间歇性。通过参数反演,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从评价结果可见,在天然及暴雨情况下.滑坡均处于稳定状态。而在考虑地震时,其稳定性迅速降低,基本处于不稳状态。因此,对该大型滑坡进行合理的评价,科学的预测就显得非常必要。结合西南某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在成因机制分析基础上.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不利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25.
王兰 《四川地震》2004,(1):42-47
统计了布设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DSJ断层水平位移测量仪建场以来发生的“短周期事件”年频次,用消除年变、一阶差分等计算方法处理DSJ数据并与DSJ同一场地的短基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DSJ“短周期事件”有地震前兆意义,具有无震蠕滑性质:蠕变波是可以在同一断层上传播的,并可触发地壳破裂。  相似文献   
82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江柏华主任医师治疗肺结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于江柏华主任医师门诊首次就诊的肺结节患者的病案资料。采用Excel 2021进行中药频数分析,SPSS Modeler 18.0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 3.9.1进行网络化展示,SPSS 26.0进行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处方384首,中药165味,总使用频次为13803次,频次>120次的药物有45种,排前5位者有陈皮、党参、麸炒白术、黄芪、丹参,排前4位的药物功效为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物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为主,辛味次之,归经以肺、肝、脾经为主,胃经次之。结论:江柏华主任医师认为肺结节的主要病机是正气亏虚、痰瘀内聚,治疗该病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核心组方。  相似文献   
827.
Marine oil spills are among the most significant sources of marine pollution.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has been used to improve oil spill observations bec...  相似文献   
828.
钛酸锶的掺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胶 -凝胶方法 ,以 Co(AC) 2 、Zn(AC) 2 、Mg(AC) 2 、Ca(AC) 2 、Y2 O3、L a2 O3为掺杂物 ,对 Sr Ti O3进行了掺杂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以醋酸盐为掺杂物所制得的样品 ,分散开的颗粒近似呈球形 ,粒径约为5 0 nm ,主相是 Sr Ti O3;以氧化钇为掺杂物所制得的样品 ,颗粒明显呈六边形 ,粒径约为 2 5 0 nm。各样品的阻温曲线显示 ,室温电阻率可达 10 6 欧姆·厘米。各样品的表征都是基于 XRD分析、TEM分析  相似文献   
829.
李枭  万永革  许鑫  冯淦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8):2970-2983

地震断裂带深部破碎的非均匀程度对于该地震断裂带滑动特性至关重要,而对于地震断裂带深部的破碎非均匀程度研究是目前地震地质比较薄弱的环节.本研究以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的Reelfoot断层为例,采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来揭示断层的破碎程度.首先采用小震位置拟合出地震断裂的几何形态,然后沿断裂走向,利用中微震震源机制求解非均匀应力场的应力形因子R值和应力方向,并分析了应力形因子在空间的不均匀性,得到如下结论:(1)Reelfoot断层受到近水平方向上的NEE-SWW向挤压应力作用为主,而断层中部张应力轴方位出现较大的随机性,表明断层中部的构造应力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介质松散度和破碎程度较高;(2)Reelfoot断层两端张应力轴接近垂直方向,跟周围的逆冲型应力场一致,表明断层端部的破碎程度相对较低,能够承担加载于其上的构造应力;(3)Reelfoot断裂带的非均匀应力方向和应力形因子表现为由断层中部向两端逐渐过渡的结果,表明了应力场反演结果的连续性.本研究提供了揭示断层破碎程度的一种研究思路,并且实例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30.
针对"全球变暖"问题, 为实现碳中和, 利用自然碳汇增速固碳的技术研发愈加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增强的资金投入。地质增汇方案中, CO2的碳酸盐矿化固碳为通过矿物、岩石的化学风化反应, 将大气中CO2转化为碳酸盐矿物稳定封存。由于该方案在固碳后CO2返还回大气的风险小, 可达到永久固碳, 因此近年来国际上针对这一固碳方案开展了不少前瞻性研究和工业化运用。该类技术的实现及广泛运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哪些地质过程可带来快速CO2的碳酸盐矿化, 如何人为利用相关的物理、化学因素以进一步增汇, 以及如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技术实施, 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成本将如何评估。首先简要归纳无机地质碳汇过程的岩石地球化学原理及控制矿物溶解、碳酸盐化反应速率的主要物理、化学因素; 随后在此理论基础上, 重点介绍地球化学固碳增汇技术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基性-超基性岩原位增温固碳技术和异地加速岩石化学风化固碳技术。当前国际上的此类地球化学矿化固碳增汇技术虽绝大多数仍处于探索阶段, 安全性、成本评估体系也尚未完善, 但该类方案的可用资源丰富, 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而现有的方案也可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进一步降低成本。我国具备良好的地质条件, 本文希望国内同行能在这些国际研究进展的启发下, 根据我国国情研发创新性地质增汇工程, 充分挖掘我国的地质碳汇潜力, 解决国家对达成碳中和的紧迫需求, 服务我国2060年碳中和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