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71篇 |
免费 | 154篇 |
国内免费 | 7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篇 |
大气科学 | 332篇 |
地球物理 | 894篇 |
地质学 | 1056篇 |
海洋学 | 264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87篇 |
自然地理 | 1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38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136篇 |
2005年 | 132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65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59篇 |
1984年 | 51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31篇 |
1980年 | 44篇 |
1978年 | 10篇 |
1976年 | 6篇 |
1935年 | 9篇 |
1933年 | 8篇 |
192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自西德Eifel东Laachef Sce晚第四系具不同成份分带的火山碎屑岩层的二十六个全岩、七个基质和五十三个单矿物样品用中子活化仪器进行了分析。这些资料表明喷发前Laacher See岩浆房内的化学变化与其它资料导出的一致。岩浆房顶部是高度分异的晌岩,底部是富含铁镁质的响岩。一些不相容元素如Zn、Zr、Nb、Hf、U、LREE和HREE在顶部相当富集,而相容元素如Sr、Sc、Co、Eu强烈地亏损。中等可溶元素Ta和一些MREE在中间层位被耗损。全岩和基质资料表明,响岩溶体在化学成分上的分带性与斑晶含量无关。混染岩(响岩—碧玄岩)中相容元素的丰度最大。所有元素(除Rb外)对于浮岩地层层位来说,都出现连续的成份变化。依据这些资料我们能划分出三个主要的单元:早期喷出的高度分异岩浆,发生演化的响主体和作为最终产物的铁镁质响岩。九个矿物相的微量元素分配系数(K)的巨大变化就地层层位而论不能用常规的机制进行解释。我们假定响向岩熔体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明显变化由结晶作用控制着分异作用,而分异同时和(或)之后的液—液两相分异作用所控制。这又引起了斑晶和主岩基质之间不平衡。所以分配系数不同于平衡分配系数,相当于后期结晶作用总和。不同于基质成份。这样,就能利用△K—△M图(K的变化相对于M的变化关系图)讨论变化的分配系数K和基质M之间的关系。这个图的不同部分与不同参数有关(T、P、聚合作用,杂岩建造,分带岩浆柱中的平衡结晶作用晚期结晶作用和非平衡效应),这些参数能大体说明分配系数变化的原因。△K—△M图能够区别由分异岩浆系统产生的天然火山岩中影响分配系数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72.
1987年的找矿勘探仍侧重在贵金属,特别是金。加拿大继续开展铂族矿产的勘探工作。化探技术是上述这些矿产勘探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采样及元素分布模式是普查勘探设计与解释的关键。近来,关于采集适宜的代表性样品问题正愈来愈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野外工作中,采样、样品加工与化学分析是影响贵金属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3.
本文评述了等离子体原于荧光光谱(ICP-AFS)技术,它是作为测定地质样品中金、铂、钯的一种方法。金、铂、钯的检出限分别是1,12和0.5ng/ml。校正曲线在五个数量级内是线性的,可以不用稀释而只用一条分析曲线测定ppb级和ppm级的含量。本文研究了基体效应和光谱干扰,公认的参考物质分析表明准确度高,四个月的室内参考物质分析表明长期精密度为±5%。 相似文献
74.
文章以西非、西澳三个不同气候和地貌环境的红土型金矿床为例,阐述了微粒金在红土风化壳中的分布、组成、形态及其在红土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5.
用离子探针确定的U-P_b年龄揭示了,古老片麻杂岩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单个样品中,多期铬石的生长和重结晶。3644±4Ma的最老时期,产生了占优势的锆石类型,该锆石具有特征的褐色,呈块状结构,这可能为原始岩中沉淀的未蚀变铬石。与早期Pb损耗伴随的重结晶作用发生在350±6Ma和343±8Ma的最老颗粒中。全部新颗粒也在这些时间内生长。我们把3644Ma后发育的锆石解释为是由于插入的变形和变质事件的结果,这些事件使英云闪长岩侵入体变成了叶理化条带状的片麻岩。此外,许多颗粒明显地被两层不同颜色和结构,年龄2986±20Ma和2867±30Ma的更新锆石所附生。具2986Ma年龄的自形的、细带状的完整颗粒也是存在的,明显和附近的Lochiel花岗岩伴生的非常细的长英脉有关。3644±4Ma的年龄,和别处报道的Qnverwacht群的近地表火成岩准确锆石U-P_b资料结合,证明至少部分片麻岩杂岩,要比巴伯顿绿岩带老。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Namaqua活动带的构造和地层背景的重新评价,我们把该活动带再分成(图1)不同的岩性和构造地体(根据Coney等人的概念,1981) 该活动带的东部向北东方向延伸,它也可以再分。在所划分的地体中,大多数都以大型剪切带为界,并且经测定,一些地体甚至有100km长的位移。在此提出的Aggeneys地体的构造演化就卷入了巨大的水平滑移(与垂向构造运动相反),而这一运动主宰着南非Namaqua活动带的元古宙构造演化。非洲在元古宙时期也肯定有板块构造作用在活动。在角闪岩相的Aggeneys地体(图1)中,主要构造为向南倒转的褶 相似文献
78.
古地磁学的研究已成为人类了解地球演化的一种手段。过去磁场的记录: 岩石的磁化强度记录着岩石获得磁性时的地磁场方向。我们借助于它可了解过去地磁场的性质,确定取样处过去地磁场的磁极。古地磁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测定原生磁化强度。次生磁化强度本身意义不大,但它可帮助把岩石磁化历史与地质历史结合起来进行古地磁解释。古地磁地层厚: 地磁场的翻转是形成古地磁地层学的基础。因为全球磁场同时翻转,提供了全球时间界 相似文献
79.
虽然最小平方反演是数据分析常用的工具,而非单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通过考查模型响应对参数估算的灵度敏可以进行分析,这种灵敏度分方法还可产生只满足某些分解(或稳定度)准则的极值解。产生这种解的两种非常相似的的方法为“边界弯曲(Edgehog)”法和“最大平方法”,这两种方法是Jackson(1973、1976)提出来的。最小平方反演测定“非单值性度”的这些方法只需要奇异值分解(SVD)解中计算的数据。“边界弯曲”和“最大平方”方法在数学上是相似的,“最大平方”估算在计算上比较简单。这两方法都说明,一种反演的可靠性取决于特殊的误差准则以及与最小平方解有关的雅科毕(Jacobian)矩阵的特征等两个方面。两种相似方法的相似性由合成和实际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旅行时间反演得到了证明。反演问题的灵敏度分析还提供了解的可靠性的定量测量值。 相似文献
80.
在马尼托Lac du Bonnet岩基进行岩石物理参数(体积磁化率、磁各向异性、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的测量,用来描述岩石的岩性特征。钻了5个钻孔,共进尺2.8Km。确立了岩芯的磁化率与岩性之间的关系。磁化率值与岩性特征对应为:低磁化率(0~5×10~(-3)SI)为断裂带(开口断裂和闭合断裂)并伴生蚀变岩石;中等磁化率值(7~10×10~(-3)SI)对应于无蚀变及无断裂的均质岩石;高磁化率(20~100×10~(-3)SI)兼有低磁化率(0~5×10~(-3)SJ)区是非均质的岩石,如含镁铁质矿物的捕虏体。通过钻孔间的对比,在UKL-1,-5,-3岩芯上确定了两个无间断的主断裂带,这与利用地震反射资料确定的断裂带相吻合。磁各向异性与岩石组构有关。剩磁测量没有得到稳定的磁方向。火成岩的磁性测量是确定岩体特征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