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21.
冷暖空气入侵对西南低涡发生发展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WRF模式模拟了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省一次由西南涡活动引发的大暴雨过程,并分析了对流层中层至中低层冷/暖空气入侵在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冷/暖空气从北部入侵会改变对流层中、低层流场,当降低模式北边界温度,增强西北气流南下,致使四川省上空没有形成西南涡,取而代之为一深槽,同时雨区内上升运动减弱、低层辐合减弱,对流层中层温度增加、比湿略减小,雨区集中在深槽附近,雨区范围和强度都显著减弱且小于控制试验。增加模式北部温度引起北部东北气流向南输送,低值系统南移,增温促进了周围空气向降水中心辐合,增强了中低层大气的辐合上升运动,对流层中、中高层增温,雨带南压,雨区强度显著增强且大于控制试验。降低或增加模式西边界温度对流场、低涡强度和位置影响相对较小,降温使得低涡位置偏北、对流层风速增强与减弱区交替分布;增温使得低涡偏东、对流层中层至中低层风速减弱高层风速增强,二者对降水落区影响亦较小,对大暴雨中心强度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322.
陕南成矿区属地槽区,在陕南含煤地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陕南煤炭资源成矿特征与 伴生元素的研究,认为煤炭资源虽较贫,但伴生元素富。富硒元素的发现,硒元素的利用,使其 具有广泛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23.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尔善地区位于兴安岭成矿带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Ⅱ2)内。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铅、锌、银、铜、金、钼多金属等重要矿产的资源。本次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以取得显著的地球化学普查信息为基础、以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区域成矿理论和遥感地质理论并结合已有物化探成果为指导,在综合分析研究调查...  相似文献   
324.
Daily precipitation series at 15 station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BMR) during 1960-2012 were homogenized using the 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 method, with additional adjustments based on analysis of empirical cumulative density function (ECDF) regarding climate extremes. The cumulative density functions of daily precipitation series, the trends of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summer extreme events during 1960-2012 in the original and final adjusted series at Beijing station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o show the necess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new metho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CDF adjustments can improve the homogeneity of high-order moments of daily series and the estimation of climate trends in extremes. The linear trends of the regional-mean annual and seasonal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series are -10.16, 4.97, -20.04, 5.02, and -0.11 mm (10 yr)-1, respectively. The trends over the BMR increase consistently for spring/autumn and decrease for the whole year/summer; however, the trends for winter decrease in southern parts and increase in northern parts. Urbanization affects local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and their geographical patterns. For the urban-influenced sites, urbanization tends to slow down the magnitude of decrease in the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amount series by approximately -10.4% and -6.0%, respectively; enhance the magnitude of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series by approximately 5.7%; reduce that of extremes by approximately -8.9%; and promote the decreasing trends in the summer intensity series of both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s by approximately 6.8% and 51.5%,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325.
 Pb、Sr、Nd同位素体系研究表明沥青与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的干酪根具有明显的同位素组成差异,表明来自异源。沥青Pb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幔源与壳幔混合特征,而干酪根显示出壳源特征。沥青与干酪根的Nd同位素组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反映出老地壳源与新地壳源的明显差别。来自柯坪隆起大湾沟沥青的Nd-Sr同位素体系给出了晚元古的相关等时线,年龄分别为872Ma与1195Ma,可能代表了沥青的最早形成年龄。但来自塔北隆起的沥青其Sm-Nd体系显示出介于大湾沟沥青与干酪根之间的混合相关,表明具有壳源与幔源的二元混合成因。Rb-Sr和Pb-Pb等时线趋向和Pb模式年龄还给出加里东期(~440Ma)和印支期(~250Ma)的原油运移与沥青沉淀年龄信息。Nd模式年龄还表明柯坪-阿克苏地区存在太古宙基底(3.2-2.5Ga).塔里木油藏受深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326.
涂城  张少兵  苏克  梁婷 《地球科学》2021,46(5):1630-1643
扬子克拉通广泛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但关于扬子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形成和演化的基本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特别是基底是由多个块体拼合而成还是一个统一的结晶基底尚无定论.对扬子北缘张八岭隆起内肥东杂岩的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片麻岩具有相似的原岩年龄,分别为2 4...  相似文献   
327.
Summa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fracture toughness of an anisotropic marble using the diametral compression test (Brazilian test) with a central crack on the discs. Additionally, a novel formulation 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in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SIF) calculations using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BEM)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and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anisotropic rocks under mixed-mode loading.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Fs for both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problem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reported by previous authors. The marble with clear white-black foliation from Hualien (in eastern Taiwan), was selected for the Brazilian tests. Diametral loading was conducted on the Cracked Straight Through Brazilian Disc (CSTBD) specimens to evaluate their fracture toughness. In addition, a new fracture criterion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pure mode I, pure mode II or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anisotropic marble. The new fracture criterion is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mode I, mode II and mixed mode (I–II) fracture toughness for different crack angles and anisotropic orientation. Authors’ address: Associate Professor Chao-Shi Chen,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No. 1 Dasyue Rd., East District, Tainan 701, Taiwan  相似文献   
328.
在活动造山带的研究中,剥蚀作用被认为与大气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越来越 多的研究证据发现,气候因子在山脉的演化中承载了重要的影响力,降水被认为是活动造山 带剥蚀作用的动因。研究者用降水量和剥蚀强度的对应来阐释气候对山脉演化的制约。然而 也有学者提出反面例证来否定降水量与山脉剥蚀强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否定气候因子在 活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影响。由此而提出的科学问题是:降水究竟与剥蚀强度有没有关 联?降水怎样影响剥蚀强度,遵循怎样的机理?在详细分析活动造山带剥蚀作用过程和机理 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降水势能的概念,在校验和整合TRMM 降水量数据与Etopo1 数字地貌 数据体之后,计算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降水势能空间分布。同时,收集整理了喜马拉雅造山 带内已公开发表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龄数据,以此为数据库获取了喜马拉雅剥蚀强度 时空分布格局。通过这两个数据体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喜马拉雅造山带内,剥蚀强度与 降水势能之间有很好的空间耦合性。这说明, 在喜马拉雅构造带, 现今的AFT 年龄空间分 布,是受气候作用主导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带大约2.8 Ma 以来的AFT 年龄与现 今的降水势能秩相关性显著,且有局部最优的线性相关性,说明喜马拉雅带的剥蚀空间分布 受第四纪以来很年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降水过程所控制。最新的气候样式决定了现今的 降水过程,控制了造山带剥蚀强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29.
天津地区蒸发演变及对本地气候干旱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天津地区 41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季节与年际演变的基本特征 ,潜在蒸发量的热力和动力两部分在不同季节彼此消涨的规律 ,以及不同气象要素对潜在蒸发的影响。提出了累积干燥度 (accumulateddryness)的概念 ,定量地讨论了蒸发和气候变暖对干旱的影响。研究表明 ,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热力作用 ,其对潜在蒸发的贡献年平均可达 70 % ;动力作用则在冬季最突出。气象要素中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气温 ,当年均气温增加 1℃时 ,年蒸发总量可增加 30 33mm ;风速的影响次之 ;水汽压和日照的影响较小。潜在蒸发量以逐年增大的趋势发展 ,尤其是近 1 0年 ,增长速率达 4 2 2mma- 1 ,使得累积干燥度逐年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增温使潜在蒸发量增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年际间的持续干旱 ,使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30.
1.前言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县境内发生了6.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与兰州地震研究所联合对震区进行了宏观考察。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未能进入极震区。在这以后,青海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青海省地质局联合组队,再次深入震区进行考察,确定了宏观震中及地震裂缝带,圈划了极震区等震线。本文主要以第二次考察所取得的资料为基础,论述和分析了这次地震极震区的地质震害类型和分布特征以及烈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